劉坤(退伍軍人)

劉坤(退伍軍人)

劉坤,曾是一名解放軍戰士。1999年退伍後,與17名戰友一道,發揚“南泥灣”精神,堅持八年如一日在茨淮新河堤灘上墾荒造林,不僅染綠了荒涼的大堤,還打造出了固定資產過億元的安徽第一個萬畝生態園林,劉坤和他的戰友們也因此多次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表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坤
  • 國籍:中國
  • 主要成就:創立“鳳台縣八一林牧場”
  • 性別:男
人物事跡,毅然選擇墾荒路,誓讓荒灘披新綠,用心打造生態園,引領民眾奔小康,未來計畫,所獲榮譽,

人物事跡

毅然選擇墾荒路

面對安置新難題,顧全大局,毅然選擇墾荒路 。“人往高處走,鳥往高處飛。”誰不嚮往有個舒適穩定的工作?2000年8月,縣安置辦讓劉坤到水利局報到,可做夢也沒想到,是讓劉坤到素有“北大荒”之稱的茨淮大堤上墾荒植樹。原來,隨著社會用工制度的變化,退伍安置矛盾越來越突出,恰在此時,縣裡為遏制茨淮新河水土流失,決定在茨淮新河鳳台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並把這項任務交給了縣水利局。時任縣水利局局長轉業幹部楊玉國,深知退伍軍人經過部隊摔打磨練,有一種特別能吃苦的作風,便提出讓我們18名待安置的退役士兵來擔當這一重任。當劉坤的家人得知這一訊息後,都強烈反對。
劉坤劉坤
面對艱難的抉擇,劉坤和童樹林等18名退伍軍人,也曾彷徨、猶豫過。但我們是退伍軍人,劉坤第一個站出來表態:“戰友們,咱們儘管脫下軍裝,但軍人的本色不能丟,一定要體諒政府的困難,服從組織安排。”這一席話激起大家一往無前的沖天幹勁,一起向局黨委立下了“軍令狀”:“堅決服從組織分配,誓叫荒灘變新顏”。在共飲一杯壯行酒後,他們打起背包,邁向決戰荒灘二次創業之路,在36公里荒灘上拉開了一幅戰天鬥地的大幕,“鳳台縣八一林牧場”也由此誕生了。

誓讓荒灘披新綠

面對惡劣新環境,戰天鬥地,誓讓荒灘披新綠。2000年10月,當劉坤和戰友們來到目的地時,眼前的景象讓大家都傻眼了,萬畝河灘雜草叢生,方圓幾十公里沒一戶人家,吃沒灶、喝沒水、住沒房、用沒電,這哪是人待的地方?“是依託茨淮新河大堤乾出一番事業,還是知難而退,等靠政府再次尋求新的就業機會?”就在我們徘徊之際,淮南軍分區首長率機關幹部和縣人武部人員來慰問大家,並帶來5頂軍用帳篷。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
18名退伍軍人冒著刺骨的寒風,心往一處想,勁朝一處使,沒有遮風擋雨的房屋,就搭起5頂簡易的帳篷作為棲身之所;沒有燒的鍋灶,挖簡易土灶野炊做飯;晚上沒有電,就點起篝火照明取暖;沒有水喝,就自己動手挖井提水。為趕在霜凍前翻好地,大家爭分奪秒,日夜鏖戰,手凍腫了,臉凍皴了,沒有一人打退堂鼓,利用借來的4台拖拉機和農具,在3個月內把近萬畝荒灘全部翻犁一遍。為趕在植樹節前夕挖出40多萬個樹穴,劉坤和戰友們天當被、地當床,困了打個盹爬起來再挖,手腳磨起血泡咬牙堅持著。天道酬勤,他們終於按時節種下了9580畝速生楊樹、300畝果樹和500畝牧草
“天有不測風雲!”老天爺好像有意在考驗他們。2002年夏天,鳳台縣全境6個月降雨量只有21毫米,茨淮新河自挖掘以來首次乾涸。看到新栽的樹苗日漸枯萎,他們心疼不已,起早貪黑地進行澆灌保苗。河底乾涸了,就在河上打深井提水;中暑暈倒了,爬起來喝口水再乾;身上被曬脫了皮,抹上一把泥巴防曬。就這樣,硬憑著軍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奮戰一個多月,保住了70%的樹苗。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又遭遇特大洪水,茨淮新河水位高達24.5米。為保住被洪水圍困的意楊和果樹,他們發動民眾連續鏖戰三天三夜,搬運土石近萬方,築起一道道環繞堤壩的子堤,擋住了洪水侵襲,護住了果樹和林木。

用心打造生態園

面對發展新形勢,科技助推,全力打造生態園初戰告捷,使我們信心倍增。他們又開始謀劃以林養牧、以牧養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創業新路。可戰友們原有的初高中文化基礎,日益成為制約事業發展的“瓶頸”。為掌握農業科技知識,他們與安徽農業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把教授“請進來”傳播科技知識、進行技術指導。2001年11月,縣水利局派我們五位同志去安徽農業大學習,在6個月時間裡,大家刻苦鑽研,先後翻閱了養殖種植等方面的書籍,掌握了養林、用林等技術。回到林牧場後,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大力推廣複式種植、立體養殖技術。在縣水利局的支持下,先後投資六百多萬元,購買美國全自動智慧型化控制噴灌和滴灌系統,在林間栽植果樹500畝,培育反季節蔬菜100多畝,種植何首烏百合等中草藥500畝,間種雙孢菇等食用菌800畝,引進日本新川中島義大利一號杏等優質水果數十個品種,6個分場分別建起了雞、鴨、牛、羊和大雁等9個養殖中心。如今,“鳳台縣八一林牧場”被打造成自然、經濟和諧發展的生態園,擁有固定資產上億元,年產值達到1178萬。生態園內碧水藍天、鳥語香,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

引領民眾奔小康

面對創業新平台,奉獻社會,引領民眾奔小康“個人富裕不算富,民眾致富才算數。”看著周圍還生活在貧困線上的民眾,我們不謀而合——帶領民眾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們根據自身掌握的技術和當地民眾實際,先後舉辦了林業種植、何首烏栽植、雙孢菇培植以及生飼養、黃羊餵養等培訓班。2005年以來,我們先後免費舉辦農民科技培訓班32期,培訓農民1120人。為儘快讓民眾掌握科技致富經,我們還開展致富結對活動。2006年初,劉坤與大興鄉村民王超互相結對子,幫助他種植了30畝速成楊樹,對他進行面對面地指導,使其當年就增收3萬餘元。今年,他們又從上海引進先進的木材加工項目,成立了愛森木材加工廠,一次性吸收當地300多名農民就業,僅此項農民人均就增收1600元。

未來計畫

今後,劉坤將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繼續和戰友們堅持科學發展,奮力拚搏,勇於創新,全力打造和諧、文明、富裕的林牧場,為退伍軍人這個光榮群體再增添新的光彩。

所獲榮譽

幾年來,由他們白手起家創建的林牧場,先後被安徽省評為“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園區”、“綠化造林先進集體”;他們18名退伍兵被安徽省政府、省軍區授予“退伍軍人艱苦創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他們的創業事跡被中央和地方各大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