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窩絲(金絲餅)

一窩絲

金絲餅一般指本詞條

一窩絲,又叫金絲餅盤香餅,是甘肅省靖遠縣的地方傳統麵點,具有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的特色。傳統的一窩絲以巴彥淖爾盟特產雪花粉製作而成。宜作高級宴席的甜點,在大中型酒店經營。現如今,甘肅省靖遠縣將一窩絲作成了民間小吃,使得一窩絲在民間更加廣泛,甘肅的麵食特別是蘭州牛肉拉麵聞名海內外,甘肅也是中國優質胡麻油的產地,其特殊的拉麵製作工藝及當地原生態綠色胡麻油精製的一窩絲,因其色相(金黃)口感俱佳(剛出爐的皮兒酥脆,瓤散軟,入口即化;晾乾或者微波爐再烘乾之後通體鬆脆;細品之芳香綿長),更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窩絲
  • 別稱:金絲餅、盤香餅
  • 主要原料:雪花粉
  • 類別:傳統麵點
  • 起源地:甘肅省靖遠縣
  • 口味:甘甜
詞義,類別,特點,傳統方法,家庭方法,相關知識,歷史傳說,

詞義

“一窩絲”
一窩絲一窩絲
一窩絲(拼音:yī wō sī)
詞語解釋 :
1、一團頭髮。
2、飴糖的一種加工製品,用拔糖棒多次拉制而成,色白酥鬆。
3、一種細長的切面。

類別

“一窩絲”分為甜類和鹹類。甜類佐以白糖,鹹類加入精鹽
一窩絲一窩絲

特點

“一窩絲”以酥、脆、香為貴。它鮮食時甜綿可口,乾食時酥脆清香。動一動,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無比。存放一至兩月,色、味不變,軟硬程度不變。
一窩絲餅一窩絲餅

傳統方法

原料:白面、白糖、精鹽胡油等。白面,要用管涔山之水澆灌的小麥磨製;胡油,要用本縣純種胡麻生產的胡油;白糖,要用上等的綿白糖
一窩絲餅一窩絲餅
製作時,要將達到一定甜度的或鹹度的糖或鹽用溫開水深解,用以和面。面要和好揉到,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鐘,再將面拉成均勻的細絲,蘸足胡油後勉強團圓成形,用慢火烤或烙成餅。這樣,餅子就達到了甜而酥(指甜類餅),不膩不硬的效果。看去是餅,一動為絲。
一窩絲一窩絲

家庭方法

原料配方:精白面粉1.5千克,老肥250克,麻油1.5千克,精鹽30克,鹼適量。
一窩絲一窩絲
1、將和好的面用抻面方法抻成“一窩絲”細面。然後根據需要將“一窩絲”細面先切斷,再用它由外向里盤成圓形餅(約可盤30個),餅面當中放一些細面頭,另再壓上一小塊麵團,刷上一層麻油,即成一窩絲清油餅生坯。
2、將餅鐺放火上燒熱,用濕布抹一抹而不冒白氣時,放上餅坯,餅坯上再刷一次油,約烙一二分鐘後,繼續反覆烙到外皮呈金黃色,餅已熟透,取下,用手指在餅的中間一捏,使餅絲散開即成。

相關知識

凡是到了河北省懷安縣的遊客,都對馬市口的“一窩絲”烙餅讚不絕口。一窩絲餅是“懷安三寶”之一,起源於渡口堡鄉馬市口村。懷安縣渡口堡鄉馬市口村在舊時是個“雞鳴三省”的地方。南臨東洋河,北倚古長城。明朝時是通往蒙古的要道,各地商賈、馬販子云集於此。馬市口人開飯店者與日俱增,“一窩絲”烙餅就在這種繁榮的經濟環境下誕生了。
一窩絲一窩絲
這“一窩絲”看似一張餅,提起一根絲,加水一碗麵,色澤金黃,色香味俱佳,堪稱京西第一面食。

歷史傳說

據說在清光緒年間,“一窩絲”烙餅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姓劉的同期開店,兩家在生意上競爭激烈,都想以一技之長壓倒對方。有一年來了個外地人陳大師傅,會做一種特殊的烙餅,用上等白面、麻油做成三尺長的拉麵,然後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餅,放在鍋里加麻油烙熟,形狀就像曲蜷待騰的蛟龍,提起一根線,放下一窩絲。從此郭家店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店主郭生堂親自動手學習絕技,在掌握要領和訣竅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後來成了遠近聞名的“一窩絲”烙餅創始人。 關於“一窩絲”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陳師傅在灶前烙餅,客人在炕上等著吃飯,他想露露手藝,就將餅子的一頭提住,把餅扔向炕上,讓客人嘗嘗熟了沒有。客人撕下一節,放在嘴裡嘗,隨手鬆開,只見那抻展的麵條立刻又回縮到陳師傅的手裡,重新卷在一起,成為一窩面絲。客人不約而同地拍案稱奇,並高聲讚嘆。從此,這烙餅便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一窩絲”。  “一窩絲”烙餅製作精細,做工考究,在選料、水溫、和面、切面、拉麵及時間火候上都很有講究。剛出鍋的烙餅油晶晶、黃橙橙,色、香、味俱佳,吃起來香噴可口,是家庭和單位迎賓待客的上等食品,流傳至今。馬市口“一窩絲”已發展成為懷安縣的一種特色食品。
一窩絲製作一窩絲製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