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屬光學
- 外文名:optics of metals
- 建立時間:19世紀中葉
- 研究內容:金屬的光學性質
理論詮釋,發展簡史,學科簡介,
理論詮釋
n=n-iχ
決定。式中n為實折射率,χ是消光係數,決定波的衰減。二者常稱為金屬的光學常數。復折射率n的引入,使透明媒質情況的各項公式(如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等)在吸收情況下形式仍然有效(見光的吸收)。
光由空氣正入射到金屬表面時,根據菲涅耳公式反射率為:
光由空氣正入射到金屬表面時,根據菲涅耳公式反射率為:
R=[(n-n0)2+χ2]/[(n+n0)2+χ2]
式中n0為空氣的折射率。而吸收率為:
A=1-R=4n0n/[(n+n0)2+χ2]
光在金屬中傳播時其強度I的衰減規律則滿足比爾定律:
I=I0e-αZ
金屬的光學常數n和χ隨光波長λ而變。從近紅外向長波方向,二者隨λ單調增大,這是由於在此波長範圍內金屬中的自由電子與光的相互作用起主要作用。從可見光向短波方向,因光子能量較高,金屬電子的帶間躍遷開始參與作用,使n和χ都與金屬結構直接有關。金屬光學研究電磁波與金屬的相互作用,也屬於固體物理學範疇。
發展簡史
金屬光學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提倡光的彈性以太理論時期,透明媒質的菲涅耳公式(見光在分界面上的折射和反射)那時已建立起來。人們開始注意研究金屬的反射性能,並測量了它的折射率和吸收係數。但是金屬光學的重大進展是在麥克斯韋光的電磁理論問世之後。特別是20世紀初,P.德魯德將經典電子論套用於金屬媒質,使金屬的光學常數同其自由電子參量建立起關係。但理論和實驗不盡一致。此後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實驗方面。例如,在高真空中製備樣品,提高光學量的測量準確度,進行低溫測量以觀測溫度效應等等。隨著固體物理學的發展,金屬光學到50年代便完全納入固體物理學的研究領域,以量子理論為理論基礎了。但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光學教本現仍辟有“金屬光學”章節,主要討論金屬的巨觀光學性質及其經典色散理論(其他可參見固體的能帶等)。
學科簡介
反常趨膚效應。電磁場的趨膚深度與金屬的電導率成反比。降低金屬溫度T,可減小趨膚深度。當趨膚深度接近甚至小於金屬中傳導電子的平均自由程時,就必須考慮電磁場的空間衰減對電子運動的影響。這時通常的歐姆定律和以此為基礎的經典理論均告失效,結果產生反常趨膚效應。這主要是一個高頻和低溫效應,顯然這時傳導電子在金屬內表面上的散射機理和能量損失決定吸收率。
1940年,由於雷達研究的需要,A.皮帕德在測量Sn的高頻低溫電導率時發現了這一效應。隨後有人給出了詳細的理論分析。
1940年,由於雷達研究的需要,A.皮帕德在測量Sn的高頻低溫電導率時發現了這一效應。隨後有人給出了詳細的理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