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徑2-4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彎曲斜升,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花期生存,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葉柄長7-12厘米,寬5-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中下部莖葉披針形或線形,長5-15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箭頭狀半抱莖,向上或最上部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頭狀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極少下部邊緣有稀疏的小尖頭。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總苞圓柱狀,長5-7毫米,果期擴大成卵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及最外層極小,卵形,長0.5毫米,寬0.2毫米,頂端急尖,內層卵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近頂端有雞冠狀突起或無雞冠狀突起。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10-25枚。
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有10條高起的尖翅肋,頂端急尖成長1. 5毫米喙,喙細,細絲狀。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花果期3-6月。
主根
紡錘形。莖葉含白色乳汁, 莖直立,高1. 5~2米,中空,有棱條和腺毛。基生葉叢生,無柄。莖生葉互生, 披針形, 長30~45厘米, 寬2~3厘米。全緣或齒裂至羽裂。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舌狀花淡黃色,舌片尖端具5齒。種子為瘦果,紫黑色,具絨狀白色冠毛。千粒重1.2克。礦物質飼料 見飼料分類。
生態特徵
苦蕒菜的生育期隨
氣候帶的不同而不同。在溫帶地區,苦蕒菜一般於4—5月出苗或返青,8—9月為結實期,生育期180天左右,在
亞熱帶地區,一般於2月底3月初出苗或返青。9—11月為花果期,秋季生出的苗能以綠色葉叢越冬。生育期240天左右。苦蕒菜的再生力比較強,只要不損傷根莖部的芽點,刈割或放牧3––4次,並不影響其再生草的生長。
苦蕒菜屈小生植物,喜生於土壤濕潤的路旁、溝邊、山麓灌叢、林緣的森林草甸和草甸群落中,多散生,局部可成為優勢種,形成小群落。
識別特徵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無毛,植株有乳汁,高30~80厘米; 莖直立,常帶紫紅色,多分枝。基生葉長圓形、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2~4厘米,邊緣具波狀齒或羽裂,開花時枯萎; 莖生葉互生,闊橢圓狀披針形或闊長圓形,無柄,基部耳狀,略抱莖,邊緣具大小不等的齒裂,稀為全緣。頭狀花序直徑1.3~1.5厘米,多聚集成傘房狀,總苞圓筒形,無毛,外層總苞片小,內層總苞片遠大於外層; 花冠黃色,全為舌狀花,長7~8毫米,截頭,頂端具5齒;
雄蕊5,柱頭2裂。
瘦果紡錘形,
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生於路邊、荒地、田野。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分布範圍
分布陝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具體地點不詳)、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灣(台東、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具體地點不詳)、廣東(連平)、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生於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海拔300-2 200米。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錫金、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廣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主要價值
苦蕒萊在開花前,葉莖嫩綠多汁,適口性好,各種畝禽均喜食,尤以豬、雞、鴨、鵝、兔、山羊最喜食,牛和綿羊也採食,是一種優等青綠飼草。但開花以後,基生葉和莖下部的葉片逐漸乾拈,莖枝老化,適口性和草質明顯降低。從化學成分看,開花期的莖葉含粗蛋白質和粗脂肪較豐富,粗纖維含量低。苦蕒萊的能量價值比較高,尤其餵豬、羊價值最高。苦蕒菜適於放牧,也可刈割,但用作青綠飼草最為適宜。放牧以葉叢期或分枝之前為最好,刈割飼餵以現蕾之前最為適宜,
民眾多喜歡在葉叢期或抽莖初期,割取飼餵豬、鴨、鵝、雞和兔等。苦蕒菜除飼用外,其莖葉中含有較豐富的氮、磷,鉀、鈣等肥分元素,可作
綠肥用。嫩莖葉可作蔬菜。
主根紡錘形、分叉。初期由
短縮莖上長出大量基生葉。叢生,幼嫩多汁,是主要飼用部分,葉長30-60cm,葉片披針形至線形,株高1.5-2m,
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形,
舌狀花,淡黃色,新鮮根、莖、葉都含有白色乳狀漿液。種子紫黑色。千粒重1.2g。
耐寒、抗熱,微酸微鹼性土壤均可種植。但以排灌良好,
有機質多而肥沃的土壤生長最好。再生快,抽莖前刈割後能很快抽出嫩葉,抽莖後長勢減弱,但仍能從葉腋間抽出新莖,北京地區7月抽莖,8月上旬陸續開花,9月
種子成熟。開花結實期易發生蚜蟲和白粉病,但已到生長後期對產量影響不大。
種子小而輕,要求整地細,可以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北方多春播或冬播寄籽,南方可秋播,播種量每公頃7.5kg,育苗時只需1.5-4.5kg,播深2-3cm。每次刈割3-4茬,南方則為5-8次,一般每公頃產
鮮綠飼草75-100t,高者可達150t。鮮草中含
乾物質88.71%,
粗蛋白質19.74%,
粗脂肪6.72%,粗纖維9.63%,
無氮浸出物44.02%,灰分8.6%。
栽培技術
種子小而輕,上壤需耕翻耙細整平,以利出苗。北方3月末至4月初播種, 南方春秋均可播種。
條播, 行距25厘米,株距5厘米。每公頃播種量10.5~15千克。播深2厘米, 播後鎮壓。苗高4~6厘米間苗除草。葉叢期
刈割後可迅速長出嫩葉, 抽苔期刈割後仍可從葉腋中抽出新莖, 每隔25~30天即可刈割一次。刈後及時除草、追肥、灌水,促其再生。北方7月份抽苔開花,8~9月種子陸續成熟。一般在第二茬後留種, 留種田應在8月份停止刈割。落粒性強,當大部分果實頂部出現白毛時,適時收穫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