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廟會

重陽廟會

重陽廟會是集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盛會。作為安徽屯溪近郊的臨溪鎮傳統廟會。前後舉辦3天,農曆九月初七為正日。這天,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並帶來各種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行交易。廟會期間,搭台唱戲,從日落唱到日出,通宵達旦,煞是熱鬧。建國後,廟會成為地道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易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陽廟會
  • 位置:安徽屯溪近郊的臨溪鎮
  • 活動:傳統廟會
  • 活動時間:農曆九月初七為正日
上九廟會,德勝岩重陽廟會,鬥牛,千佛山重陽廟會,探究千佛山廟會的起源,千佛山的深秋,濟南有句俗話,民國,現狀,保全鎮大神廟會,

上九廟會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農曆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徽州區岩寺鎮每年於此日舉行廟會紀念,俗稱“上九會”。會期三天,初八日開始,初十日結束。廟會期間,舉行游神、祭神活動,搭台唱戲,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擺設攤點,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日用百貨應有盡有。現“上九會”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許遠的意義,取消了游神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重陽廟會

德勝岩重陽廟會

重陽廟會即是德勝岩廟會,時間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聚會地點在德勝岩和曹村。在民國期間廟會最為熱鬧,有鬥牛、迎案、斗台演戲、上廟拜佛等活動。1949年解放後,鬥牛和迎案終止,而演戲延續至今,廟會尤存。

鬥牛

在鬥牛山下有專門鬥牛田,富翁專養強北黃牛。飼養講究,平時吃米粥飯、經常餵酒,臨斗前甚至餵人參。斗前約好拼對,斗時披紅掛彩背跨旗牌,頭插雉尾,頭戴盔,雙角磨尖。四人牽牛耀武揚威地進場參斗,鬥牛在水田中,四周離地站滿觀眾,兩牛下田奮力角斗,牛主雙方,吶喊助威,輸逃贏追,幾者牛主倒霉。
演戲三天四夜,每過十年為大年,有十幾個村子的演戲班子同時演戲這叫斗台戲,各班子拿出最好“行頭”、“劇本”,各自都想斗幾他方者,而名聲大振。
初八是重陽廟會最熱鬧一天,當時“三都”、“元都”各村輪流“迎案”到德勝岩、曹村,迎案隊伍前面有旗牌開道,鑼鼓隨行,接著有踩高蹺、打滾叉、舞藤牌、疊羅漢等民俗藝術活動。

千佛山重陽廟會

李教授說,千佛山的開發利用在南北朝時有記載,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繁榮。隋朝時期佛教盛傳,千佛山從遊玩勝地,逐漸滲透進來一些信仰、宗教色彩的活動,更多的人借逛廟進香為由頭前來遊玩。明代濟南成為行政中心後,千佛山興盛起來。

探究千佛山廟會的起源

應該是從元代成宗年間,農曆三月三、九月九,各州縣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農。此間千佛山上僧人舉辦佛事活動,香菸繚繞,經聲佛號,鐘磬揚韻。是日,善男信女前來焚香叩拜。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來虔誠禱告,乞求神靈庇佑。廟會期間,來寺院進香者絡繹不絕,有拜神求佛、許願還願的,還有送佛衣的,送帳子的,送繡花鞋的等。然後,游山賞景。應祭祀需要,商賈也帶來應時的商品。從此,千佛山的九月九也就由過去單純的登高賞景,變成了各階層雲集的廟會了。
原濟南市園林局史志辦主任孔憲雷對千佛山的歷史頗有研究,他說,千佛山廟會是重陽節的典範。參與廟會就能體驗到重陽節的傳統風俗。
另外,金秋九月還是豐收的季節,歷來千佛山的廟會上就有大量的山貨展賣,還要在山上唱戲,有一些慶祝豐收的意味。
千佛山上遍布野菊、黃櫨,每到重陽時節,便有大批文人騷客,攜茱萸酒,拎菊花糕來千佛山登高賞菊。明朝邊貢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中說:“背嶺丹楓直,垂岩紫菊肥。”此句準確地描繪出了登山後的場面。

千佛山的深秋

秋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站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便成為人們登山的一大樂事。而濟南人除賞菊外,還有吃菊花的習俗。人們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描述了古人重陽登千佛山的情趣:
閒招三兩友,
把酒醉南山。
靜喜高松下,
香偎野菊間。

濟南有句俗話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來趕集。千佛山廟會時本地盛產的大柿子正好成熟,從山腳到山腰的山路兩旁賣柿子的特別多。趕廟會的,多買柿子回家,所以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說。任教授回憶說:“我們那時候,趕千佛山廟會都買一串山楂掛在脖子上,或者提一籃子大柿子,帶回家掛在屋檐下等到冬天才好吃。老濟南都知道大柿子。”濟南已故詩文大家徐北文在他的《濟南竹枝詞》中有一首《重九登高》詩,吟頌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重九棗紅柿子黃,
肩兒攜婦陟山岡。
齊煙坊下爭留影,
佛慧試茶看海棠。
舉城同慶的盛會

民國

民國時期的千佛山廟會持續的時間很長,會上扎有彩棚,連唱三天大戲,另外還有馬戲班表演,變魔術的、耍猴的、玩雜技的……十分熱鬧。擺攤叫賣的商販布滿上山的道路兩側,售賣香燭、火紙、土產、山貨等零用品。廟會期間,來寺院進香者絡繹不絕。
已經68歲的任教授說,千佛山廟會的鼎盛時期是在解放前。作為一個老濟南,山會,他是每年必逛的。當初,從興國禪寺到山腳的盤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四鄉的山民都來賣土特產,濟南城的商販也來湊熱鬧。沿途賣山貨雜品、香燭元寶和日用百貨的攤位鱗次櫛比。賣燒餅、包子、餛飩的飯棚,高聲吆喝著招徠顧客。傳統手工藝品、吹糖人的、捏麵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兒童玩具的,琳琅滿目。那時候燒香拜佛的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是來遊玩的,登高望遠。
此時,濟南各界人士、觀光遊客,聚集千佛山,商界也放假一日,以盡遊興。這天,車水馬龍,道路為之擁塞。趕廟會的人一直擠到了文化西路的柴油機廠宿舍附近。熱鬧的場景比今天的山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人抬山轎送遊客到山頂。歷年的廟會上,由於人員眾多,而且成分複雜、良莠不齊,有時會帶來一些麻煩,產生一些社會問題。任教授說:“當時警察局的工作人員都住在山上!”

現狀

解放後,千佛山的廟會改名為山會,“文革”時期停了。1982年,千佛山恢復山會,馬上就出現人滿為患的盛況。孔憲雷老先生當時還是千佛山的管理人員,他對那一段時期的山會情況記憶猶新。1989年的重陽山會歷時6天,人數達80萬,上市商品八大類共10000多個品種,攤位最多一天1600多個。有山楂、柿子、紅棗等土特產,有蘇式糕團、蘭州拉麵、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麵、聊城呱嗒等風味小吃。有各種香菸名酒、時裝鞋帽、文化用品等日用百貨。還有內蒙古的硬氣功、聊城的飛車走壁、滕州的馴蛇、雜耍、魔術。1996年,文化活動由通俗變為高雅,如雲南的民族民間藝術團、承德普陀之光藝術團、中華鼓樂隊、烏蘭牧騎演出隊、貴州上刀山下火海劇組、草原民族風情、蒙古包等。

保全鎮大神廟會

一年一度的“大神廟會”,是連州市保全鎮重陽期間舉辦的傳統大型民間活動,也是一種保留完整,發源於漢代的儺祭活動。
大神廟會,期間,當地一帶四鄉八寨的鄉民都走親訪友聚會保全,參與這一民間盛事。
九月初九下午三時許,諸神匯集,環鎮遊行一周,當地人稱之為“賽神遊”,這是大神廟會的高潮。
“大神”領頭。“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龍袍坐龍椅頭頂神傘,由八位漢子抬著,前邊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行者”開路。之後,是香案、錦架、龍獅、八音、十樣錦鑼鼓和小童扮故事———許仙和白素貞、楊宗保和穆桂英等。
賽神遊的隊伍除了“大神”之外,還有“高神”,“高神”亦由人戴面具扮演,“高神”站立在“神架”上,被八位漢子抬得高高的。“高神”或數尊,或數十尊,每年不等。“高神”者,當地歷代鄉賢也。如“高神”孟賓於,保全人,家境貧窮卻力學不倦,但仕途坎坷,五試不第,六上洛陽,始得金榜題名,南唐時曾任水部員外郎,其詩有盛唐風格。
追及大神廟會的歷史,當地的人都說不清,只知是祖輩沿襲下來的。但當地的人都會講一個傳說———先前,京城皇上的龍床搖晃不穩,沒有人能扶正。一日皇上託夢,夢見保全有個黃保義能扶穩龍床。皇上就派人請黃保義上京。黃保義終於扶穩了龍床,自此江山穩固。皇上因此要封官留黃保義在京城,黃保義謝絕了,說什麼也不要,只求將京城的繁華熱鬧帶回偏僻的家鄉,皇上見留不了,就傳旨:黃保義從京城回鄉的馬蹄所踏處的良田,一律歸他所有。善良的黃保義不願占人田地,就騎馬彎山兜嶺走回家鄉。保全的大神廟會是黃保義從京城帶回來的。
這只是民間的傳說。保全的大神廟會,原先應是一種儺祭活動,又是民間的儺戲演出,這是鄉民的特定季節的一種接神驅鬼祈福的祭儀。如今,保全的重陽大神廟會演變成一種敬老活動,各村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參入賽神遊的隊伍,受到大家的敬重。有資料載,漢代的京城有大型的儺祭活動,皇帝大臣和市井百姓均一起參與。有待考證的,是京城的儺祭,什麼時候流傳至南粵僻地?保全的大神廟會,又為什麼能保留至今?
保全重陽大神廟會,從九月初七下午上福山“請神”開始,至初十上午“送神”結束。
黃山的民俗風情之廟會黃山的民俗風情之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