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同意,於2021年11月12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索引號:11500000009275780L/2021-01053
  • 主題分類:商貿、海關、旅遊
  • 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21〕126號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

印發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1〕126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1月12日

內容全文

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2021年11月
目    錄
第一篇  奮力開啟商務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第二節  存在問題
第三節  面臨形勢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二篇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 暢通國內大循環
第三章  全面促進消費
第一節   統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第二節   激發各領域消費活力潛力
第三節   創新發展四大消費經濟形態
第四節   完善消費空間布局
第五節   最佳化消費需求側管理
第四章  完善現代內貿流通體系
第一節  推動傳統商業創新發展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
第三節  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節  建立健全應急保供體系
第三篇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促進國內國際姜乎廈禁雙循環
第五章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一節  進一步推動擴大開放
第二節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第三葛設樂節  加快貨物貿易最佳化升級
第四節  建設高質量外頌淚資集聚地
第五節  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犁判阿平
第六章  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第一節  推動外貿外資外經聯動發展
第二節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第七章  深化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
第一節  探索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
第三節  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第四節  完善綜合管理服務機制
第四篇 再坑訂只 最佳化完善商務治理體系 全面提升商務治理能力
第八章  推動商務經濟協調發展
第一節  統籌推進“一區兩群”商務發展
第二節  最佳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務合作布局
第三節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第九章  加快推動數字商務發展
第一節  高質量發展電子商務
第二節  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商務發展
第十章  打造國際一流商務環境
第一節  營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
第二節  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第三節  營造自由便利的市場環境
第五篇  健全規漿詢鴉劃領導和保障機制
第十一章  加強黨對商務工作的領導
第十二章  加強規劃保障
第一節  加強政策保障
第二節  加強項目保障
第三節  加強商務主體培育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第五節  加強風險防控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第十四章  加強規劃實施
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商務工作聯通內外、貫通城鄉、對接產銷,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重慶商務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編制《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奮力開啟商務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促進商務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第一章  發展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環境和條件都有新的深刻複雜變化,要立足商務發展基礎,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找準前行方向,把握髮展主動權。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形勢轉變,全市上下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商務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商務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店囑蘭堅實基礎。
開放型經濟發展穩中提質。全市外貿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2.6萬億元,年均增長7.1%,外貿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雙向投資水平不斷提升,實際利用外資每年均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對外投資合作有序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項目數量超過往年總和。
消費拉動作用鞏固提升。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1%,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消費平台提檔升級,解放碑步行街獲評全國首批示範步行街。消費升級勢頭強勁,傳統消費提質轉型,新興消費方興未艾,夜間經濟發展亮點紛呈。消費扶貧有力有效,助力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內貿流通發展迅速。內貿流通體系日益健全,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十三五”末全市商品年銷售總額突破3萬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81.5%。會展業提質升級,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永久落戶重慶,中國(重慶)國際投資暨全球採購會提檔升級為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電子商務加速發展,網路零售額年均增速達到25.7%;餐飲住宿業蓬勃發展,營業額年均增速達到11.7%。
商務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更加深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改革成效顯著。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內貿流通產業發展痛點堵點問題不斷破解。
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市場準入規則更加公平。商務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商務領域誠信體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取得實效,行政執法改革紮實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第二節  存在問題
“十三五”時期,全市商務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困難和不足。商務經濟總量有待增加,綜合實力較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商務經濟結構和質量不夠最佳化,外貿中進口占比不高,一般貿易發展不充分,服務貿易競爭力不強,實際利用外資後勁不足,消費引擎作用仍需加強,各區域商務經濟發展仍不平衡。商務主體有待壯大,行業領軍企業數量不多,市場主體活力需更大程度激發。國內國際貿易流通水平不夠高,流通效率較低,流通成本較高。商務領域創新能力不夠,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面臨系列制約因素。
第三節  面臨形勢
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然是長期趨勢。同時,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商務發展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
從全國來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商務發展仍處於重要機遇期。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日益顯現,為商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勁動力。國家為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經濟發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於更好地鞏固商務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從重慶自身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高度重視重慶發展,給予有力指導和重大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及擴大內需等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為重慶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帶來諸多政策利好、投資利好、項目利好,極大提振了市場預期、消費預期。同時,我市商務產業發展能級還不夠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十四五”時期,全市商務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必須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辦好自己的事,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奮力推動全市商務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總體思路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慮商務發展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支撐條件,提出“十四五”商務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擴大開放和促進消費最佳化升級,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完善商務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商務國際化、智慧型化和專業化發展水平,努力推動重慶商務事業邁上新台階,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做到商務發展為了人民、商務發展依靠人民、商務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商務服務民生能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人民在商務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商務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轉變商務發展方式,轉換商務發展動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以深化改革促進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持續增強商務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系統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謀劃和推進,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樹立大商務大融合大發展理念,強化橫向協作、縱向聯動,推動商務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更加突出,內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雙向投資水平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商務服務民生能力持續強化,集聚國際資源要素能力大幅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500億元,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9000億元,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1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每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內陸開放高地,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在中西部領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彰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顯著提高。
專欄1  “十四五”商務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    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國內貿易
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1787.2
15500
預期性
2
服務消費占總消費比重
36.2
40
預期性
3
商品銷售總額
億元
30341
38000
預期性
4
餐飲住宿業營業額
億元
1850.5
2500
預期性
5
商業增加值
億元
2808.7
3500
預期性
6
網路零售額
億元
1350.5
2000
預期性
7
百億元級大市場
15
20
預期性
開放型經濟
1
貨物進出口總額
億元
6513.4
9000
預期性
2
服務進出口總額
億元
675.3
1000
預期性
3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102.7
>【500】
預期性
4
外商直接投資(FDI)
億美元
21
【135】
預期性
5
世界500強企業進駐數量
296
330
預期性
備註:帶【 】為五年累計數。
第二篇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 暢通國內大循環
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著力創新驅動、創造需求,實施品質提升、數字賦能、綠色健康、市場區隔、國際拓展、場景最佳化、流通順暢、普惠共享等“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推動消費轉型升級,健全現代內貿流通體系,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第三章  全面促進消費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品質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個性化、國際化升級趨勢,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著力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第一節  統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聚焦“國際”、緊扣“消費”、突出“中心”,引導集聚國際消費資源,發展國際消費服務,全面提升重慶消費能級。加快建設國際購物名城,完善國際購物平台體系,集聚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利用時尚活動引領購物潮流,成為極具國際品質、凸顯重慶特色的時尚傳播地。加快建設國際美食名城,打造國際美食載體,提升“重慶火鍋”“渝菜”“重慶小面”等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引進國內外知名餐飲品牌、特色美食,推動美食產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會展名城,提升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點展會的影響力,同時培育引進國際性品牌展會活動,全面提高會展產業能級,促進會展經濟高效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名城,加強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升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名城,提升“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特色文旅品牌和業態,升級旅遊基礎及配套設施,增強“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吸引力。
第二節  激發各領域消費活力潛力
轉型升級商品消費。著力提升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品質,豐富消費品品類,推動擴大基本消費。引進中高端消費名品,集聚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首牌經濟”“首秀經濟”,打造國際品牌首選地,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加速家電、家具、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向綠色智慧型、時尚品質轉變,適應方便快捷、舒適體驗的生活需求。加大“渝貨精品”推廣力度,傳承振興重慶老字號,促進本地消費品品牌化、精品化發展,增加特色地方產品供給。提質發展跨境消費,完善進口商品分銷體系,發展保稅展示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合理規劃布局離境退稅定點商店和進口商品市內免稅店,建設離境退稅示範街,打造“世界超市”。
最佳化發展特色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圍繞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等旅遊資源,突出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等文化特色,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特色文旅消費發展。開發沿江、沿山體育休閒運動線路和項目,完善城市體育配套設施,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和體育健康休閒消費集聚地,提升特色體育消費。發展康體美容、高端醫療等醫療服務,加快建設康養基地,培育氣候康養、溫泉康養等產業,滿足健康消費需求。規範引導社會力量辦學,提供多形式、多類別的教育培訓服務,適應多層次教育消費需求。推動家政養老、美容美髮、人像攝影、家電維修、洗染沐浴等生活性服務業提質擴容,支持生活服務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有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數位化消費,培育電子競技、網路視頻、網路文學等數字產業,大力發展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智慧型產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完善“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打造數位化消費新場景,拓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套用,推廣“雲逛街”“雲旅遊”“雲展覽”等新模式。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
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提倡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理念,引導綠色消費成為新時尚。加大節能節水產品、資源再生產品、新能源產品等消費品生產力度,增加綠色消費產品供給。支持商品交易市場、商場、超市等商業網點開設綠色消費品專櫃、專區,鼓勵創建綠色商場、綠色飯店,提供綠色消費空間。倡導商家和消費者使用簡化包裝、綠色包裝,逐步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廢舊商品回收利用效率。
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加強鄉鎮商貿設施建設,打造集合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美容美髮、家政維修、文化娛樂等功能的鄉鎮商貿中心,培育發展商貿強鎮。布局完善村級生活消費服務綜合網點和新型便利店,提供生活必需品、日常繳費、初(末)端物流匯集(分送)等服務。引導城市消費下鄉,支持連鎖超市、便利店、品牌商店進駐鄉鎮,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鄉鎮拓展,提升農村市場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家電、家具、汽車、建材等耐用消費品下鄉,促進農村消費提質擴容。
深入發展細分消費。適應居民分層次、多樣性消費需求,提升細分消費領域供給能力。大力發展定製消費,鼓勵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著力發展美麗消費,豐富美容化妝等美麗產品品類和品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美麗消費體驗。加大針對老年人、身心障礙人士等特殊消費者群體的產品供給,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第三節  創新發展四大消費經濟形態
點亮高人氣夜間經濟。以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為重點建設夜間經濟核心區,依託“不夜重慶”地標、城市核心商圈和特色夜市街區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開展夜間經濟示範區創建,培育業態多元、錯位發展的夜間消費場所。繁榮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等夜生活業態,創新夜間服務方式,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夜間消費產品和服務。深度挖掘“不夜重慶”品牌,導入國際化、智慧型化元素,持續打造“不夜重慶生活節”,擦亮“兩江游”等夜間經濟名片,構建起促進夜間消費、彰顯城市魅力的“不夜重慶”IP。
專欄2  特色夜市街區項目
長嘉匯濱江消費帶(南濱路、北濱路、九濱路、長濱路)、黔江伴山國際夜市、渝中較場口夜市、大渡口中交麗景時光夜市、北碚濱江夜間經濟帶、江北不夜九街、江北三洞橋風情街、渝北嘉州活力夜街區、巴南萬達金街夜市、大學城熙街、長壽菩提古鎮夜市街區、江津雙福食尚匯、永川協信里夜市街區、南川名潤河濱夜市、銅梁龍城天街夜間經濟項目、璧山南門唐城夜市街區、潼南巴蜀夜宴24小時項目、榮昌昌州故里夜經濟集聚區、梁平乾街夜市、武隆新天地夜間經濟區、豐都皇都廟會夜市、忠縣忠州購物公園夜間經濟集聚區、墊江紅星夜貓街、奉節夔門印像夜市、秀山朝陽街夜市等。
規範發展“平台經濟”。圍繞購物休閒、醫療健康、餐飲住宿、文化旅遊等消費領域,搭建各類資源要素的流轉平台,促進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推動消費產業融合集聚並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同步發展。鼓勵各領域平台強化數據整合和資源配置,推動商品生產、流通和服務信息實時互動,進一步拓展服務範圍,提升服務品質。鼓勵平台企業順應平台經濟發展趨勢轉型升級,多業態、多功能、多業務融合發展,探索交易模式和規則創新,形成協同產業、集成服務的平台經濟生態。建立健全平台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培育壯大“共享經濟”。建設細分領域特色鮮明的共享經濟平台,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發展共享閒置商品、共享餐廳、共享住房、共享汽車等生活服務共享,靈活發展共享用工、共享辦公場所、共享信息資源等生產服務共享。積極探索套用遠程控制、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最佳化共享服務管理,提升共享服務水平。鼓勵平台企業推行信用免押金、後付費等共享服務模式,提高服務便捷度。
積極拓展“體驗經濟”。引導打造社交化、情景化和主題化消費場景,融合購物、藝術展示、體育娛樂、交流互動等多種元素,營造具有舒適、精緻、趣味、潮流等體驗感的消費場所,發展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業態。鼓勵線上企業建設線下消費體驗中心,推動線上購買與線下真實體驗融合發展。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娛樂等技術,創新發展遊戲體驗、旅遊體驗、文化體驗、藝術體驗等沉浸式體驗消費業態。促進農業與體驗消費融合,發展採摘休閒、田園觀光、農耕體驗等休閒消費體驗業態。推動製造業與體驗消費融合,發展體驗式作坊、工廠體驗等,完善工業體驗經濟產業鏈。
第四節  完善消費空間布局
打造國際消費核心區。高水平建設國際性消費集聚區,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商圈,集聚發展高端消費。統籌中央商務區和長嘉匯大景區規劃建設,促進解放碑、江北嘴、南濱路(彈子石)互聯互通,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著力集聚國際消費品牌、國際消費業態,最佳化完善商業商務、國際交往等功能。高水平建設寸灘國際新城,推動“一港三區”協調發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地、城市形態展示新高地、對外開放新視窗。
引導城市商圈錯位發展。分類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商圈改造提升、環境最佳化,建設國際化、綜合性購物地標,帶動形成一批場景化、智慧型化、特色化的高品質市級城市核心商圈。依託特色美食、傳統工藝產品、民俗文化等,推動主城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設各具地方特色、規模適度的區縣級城市商圈。加快推進萬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等區重點城市商圈改造,全面提升消費空間和消費環境,擴大高品質消費供給,增強消費集聚輻射能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適度均衡布局城市新興商圈,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培育一批集聚效應顯著、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風格鮮明、基礎設施完備、街區管理規範、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的特色商業街區。以長嘉匯大景區、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為重點,差異化升級打造一批商業文創名街和藝術商業街區。深度挖掘巴渝歷史文化,恢復重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歷史文化商業街(鎮)。以地方美食、特色餐飲為主題,推動創建一批特色美食街區。
專欄3  消費空間建設專項
國際消費核心區。中央商務區:推動解放碑、江北嘴、南濱路(彈子石)三個片區聯動發展。解放碑以提質發展商貿商務服務為重點,打造國際高端消費目的地;江北嘴著力構建生態擔當、文明承載、城市彰顯的空間載體,推動都市文化旅遊消費發展;南濱路(彈子石)依託濱江人文風景岸線,精心打造山水城市會客廳。寸灘國際新城:推動“一港三區”發展布局。郵輪母港片區,圍繞視窗、貿易、旅遊等功能,發展郵輪經濟,突出國際交往、總部經濟引領,帶動“船、港、城、游、購、娛”一體化發展,形成集聚高端國際消費、國際商務、國際交往的核心功能區;保稅經濟區,依託絲路花街、“一帶一路”商務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渝貨精品及地標產品出口推廣中心等載體,發展保稅經濟,形成“一帶一路”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特色消費集聚的商務及產業配套功能區;金山片區,聚焦潮流消費、數字經濟、文創產業、時尚總部企業集聚等功能,培育新消費業態,發展時尚經濟,形成國際時尚消費聚集區;雙溪河—東風船廠功能聯動區,聯動郵輪母港片區拓展城市商務服務功能,發揮長江岸線資源優勢,推動片區產業疊代升級及戰略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形成創新科技引領的智慧灣區和產城融合的生態示範區。
城市商圈。推進觀音橋、南坪、三峽廣場、九龍等核心商圈提質升級。改造提升大坪、九宮廟、縉雲、兩路空港、嘉州、龍洲灣等重點商圈,推進建設江南新城、西永、李家沱、禮嘉、金州、龍盛、陶家、蔡家等新興商圈。中心城區外其他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各升級打造1個城市骨幹商圈。
商業文創名街。黔江中央公園十字金街、渝中白象街、渝中鵝嶺二廠、渝中化龍橋特色街區、大渡口重鋼文創園、江北北倉文創街區、江北喵兒石文創園、沙坪壩特鋼文創公園、九龍坡京渝文創園、九龍坡抗戰兵工博物館聚落、南岸南濱路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北碚朝陽文創大道、巴南道角工具機配件一廠文創園、兩江新區金山意庫、永川三河匯碧文創街區、南川東街、綦江十字金街、萬盛新經濟產業園、榮昌夏布小鎮三峽文化創意產業園等。
歷史文化商業街(鎮)。萬州三元四方街區、黔江濯水古鎮、渝中母城歷史文化街區群、沙坪壩磁器口后街、南岸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彈子石歷史文化街區、北碚金剛碑、渝北龍興古鎮、巴南豐盛古鎮、江津白沙古鎮、江津中山古鎮、綦江東溪古鎮、大足鐵山鎮、銅梁安居古城、潼南雙江古鎮、榮昌安陶小鎮、榮昌萬靈古鎮、開州溫泉歷史街區、開州故城、忠縣三峽留城·忠州老街、雲陽雲安古鎮、巫山大昌古鎮、巫山龍溪古鎮、巫溪大寧古城、巫溪寧廠古鎮、石柱西沱古鎮、酉陽龔灘古鎮、酉陽龍潭古鎮、彭水郁山古鎮等。
藝術商業街區(鎮)。萬州南濱路平湖藝術街區、解放碑藝術區、大渡口義渡古鎮音樂小鎮、九龍美術半島、釣魚嘴音樂半島、廣陽島文化街區、永川國際歡樂主題街、銅梁龍文化演藝中心、潼南佛緣文創街、秀山微電影城等。
特色美食街區。萬州北濱路、黔江三岔河休閒美食長廊、大渡口春暉美食街、九龍坡蟠龍薈、北碚三溪口美食街、永川長樂坊風情美食街、綦江老字號特色美食街、萬盛國能奧特萊斯好吃街、榮昌瀨溪河生態美食休閒長廊、開州濱湖美食街、梁平都梁美食街、武隆南濱路美食街、豐都南天湖美食街、忠縣中博美食街、墊江明月生態風情街、雲陽彩雲梯步行街、巫山高唐特色美食街、秀山花燈美食街、彭水九黎城美食街區等。
提升消費空間配套功能。完善城市商圈、特色街區、商業綜合體等消費集聚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豐富便捷通達線路。推進消費集聚區域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公共廁所、停車場、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使用城市公共停車智慧型服務系統。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主要消費場所光纖寬頻、無線網路全覆蓋。規劃完善消費場所國際化引導標識和便利化服務設施,推出多語種便民服務平台,推進國際化結算和貨幣兌換平台建設。
第五節  最佳化消費需求側管理
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撐。落實免稅政策,提升離境退稅服務。規範發展消費金融,推進消費金融產業鏈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消費信貸投入、創新金融產品,拓展移動支付使用範圍,促進消費金融、金融科技創新融合發展。試點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有條件的街道允許開展“外攤位”“跨門經營”。研究閒置廠房、辦公用房等改為商業用途的支持政策。
強化居民消費能力支撐。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鼓勵帶薪休假、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擴大節假日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
強化消費者權益保障支撐。完善國際化服務標準體系,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建立市場監測、用戶權益保護、重要產品追溯等機制,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健全消費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消費後評價制度,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換貨。推廣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責任制和賠償先付制度,確保消費者安全消費。
第四章  完善現代內貿流通體系
深化內貿流通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內貿流通產業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內貿流通體系。
第一節  推動傳統商業創新發展
推動批發零售業轉型。加快批發業轉型發展,支持傳統批發企業打造供應鏈協同平台,實現商品批發向供應鏈管理服務轉變,促進產供銷有效銜接。創新零售商業模式,加速實體零售與網路零售融合,深入推進全渠道、複合式經營,發展“一站式購物”“商品+服務”等綜合業態,推動零售業向體驗式、社交化、智慧型化轉型。鼓勵實體商店、商品交易市場數位化改造,推動傳統百貨商場、購物中心、批發市場改造提升。
加快餐飲住宿業升級。推動餐飲住宿企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標,發展鑽級酒家、綠色飯店、星級農家樂。鼓勵傳統餐飲住宿企業探索多元化經營模式,多渠道開拓市場,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延伸餐飲產業鏈條,推進原輔料基地、加工製作、物流配送、終端服務等餐飲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持續舉辦火鍋節,開展渝菜品鑑,推廣重慶美食。
推動會展業創新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國際品牌展會,提升本地會議、賽事、演藝、節慶等特色會展活動品質和規模,著力打造一批知名會展品牌。提升會展業市場化水平,發展專業化會展市場服務,鼓勵會展服務企業開展展館經營、展位搭建、傳媒推廣、線上行銷等服務,延伸會展服務產業鏈。改造提升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推進場館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完善周邊配套設施,提升配套服務功能。依託悅來會展城,打造會展產業集聚區。建設功能完備、主題鮮明的國際化會議場館,提高重慶承接國際性、高能級會議的能力。適度建設區域性特色化會議場館。到2025年,經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會展項目展覽面積達到28萬平方米,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認證的會議數量達到17個。
專欄4  會展提升工程
會展產業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科學會堂、黔江渝東南會展中心、涪陵會展中心、永川會展中心、綦江渝南會展城、墊江渝川東部會展中心等。
重點展會。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世界設計大會暨重慶國際設計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立嘉國際智慧型裝備展覽會、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機車博覽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會議、重慶國際創投大會、重慶英才大會、中國(重慶)石柱康養大會等。
促進社區商業提質。豐富完善社區商業服務,加快建設城鄉便民消費服務設施,構建功能齊備、優質便利的社區生活服務體系。完善便利店、菜市場等城市社區商業網點,打造一刻鐘社區便民生活圈。加快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鼓勵“一店多能”。推進社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完善居民生活服務業服務標準體系,提升服務質量。
深化內貿流通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文化、旅遊、體育等其他服務業融合發展,開發音樂演藝、健身運動、溫泉、郵輪等特色化、品質化消費產品,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資市場現代化發展。持續推進蠶桑絲綢業轉型升級,加快蠶桑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構建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加快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用市場需求引導製造生產,暢通工業消費品流通渠道,增強市場供需對接能力。
專欄5  商文旅融合發展項目
長嘉匯大景區商文旅融合項目、萬州三峽恆合旅遊度假區、黔江小南海十三寨民俗康養示範村商旅融合項目、涪陵“816”小鎮、大渡口萬噸商旅融合總部基地、沙磁文化產業園項目、九龍坡黃桷坪塗鴉藝術街、巴南聖燈山康養農旅小鎮、永川松溉古鎮、南川山王坪旅遊度假區、萬盛黑山旅遊休閒涼街、大足石刻文旅小鎮、銅梁區西郊示範片、開州漢豐湖旅遊度假區、梁平龍溪河商文旅融合項目、武隆羊角川江縴夫文化古鎮、豐都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忠縣三峽港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墊江臥龍巴鹽康養小鎮、奉節長江三峽第一村、巫山雲雨康養旅遊度假區、秀山洪安邊城等。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
完善商貿物流樞紐布局,構建內暢外聯、安全高效的商貿物流體系。最佳化城鄉配送網路,健全縣域物流配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和村級公共服務點等三級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渠道。推動商貿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運用網際網路實現上下游數據共用、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協同高效,促進產業鏈良性發展。推動商貿物流設施設備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套用自動分揀、配送等先進設施設備。推廣標準托盤循環共用,研究制定商貿物流設施設備、信息編碼、服務運作等地方標準,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實用性強的商貿物流標準化體系。升級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完善快遞物流基礎設施,拓展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網路。建設冷鏈物流服務系統,完善冷鏈設施層級和網路布局,打造冷鏈物流集聚區,發展冷鏈物流“最後一公里”配送。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建設規範化、可追溯的醫藥物流體系。科學規劃布局加油站,完善加油站服務功能,提高安全生產能力,促進成品油流通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專欄6  現代商貿物流建設工程
城鄉配送網路建設工程。依託產銷集中區、生活消費集聚區、中轉分撥節點,建設若干個資源共享、幹線運輸與城鄉配送有效銜接的分撥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設500個城市末端取送點、農村鄉鎮和村級快遞物流服務站。
冷鏈物流服務網路建設工程。建成5個一級節點、20個二級節點、N個三級節點網路體系,實現即產即冷,滿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內、農村居民5公里以內採購冷鮮食品商品需求。
電子商務物流網路建設工程。推動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建設第三方倉配託管中心、城市電子商務末端取送點、農村鄉鎮和村級電子商務快遞物流服務站。
第三節  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
完善市場布局。最佳化主城都市區“一核一環一片”商品交易市場布局,推進中心城區傳統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外遷,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提升特色商品交易市場輻射能力。加快完善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空間布局,重點發展以服務各區縣特色產品流通及滿足當地生產生活需求為主的商品交易市場,完善商貿服務設施配套,增強市場協同發展能力,培育渝東北、渝東南區域性商品交易市場集群。落實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規劃管控。
專欄7  市場提升工程
主城都市區市場群。提升主城都市區“一核一環一片”商品交易市場集群發展水平和聚合輻射能級。“一核”:強化主城都市區繞城高速公路區域商品交易市場極核功能,重點布局發展團結村、白市驛、雙福、南彭、寸灘—魚嘴五大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大市場集聚區,提升中心城區商品交易市場集約化、國際化、現代化水平。“一環”:提升三環高速公路區域商品交易市場集聚能力,重點在長壽、南川、璧山三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和涪陵、合川、永川、綦江—萬盛四個支點城市布局一批區域性商品交易市場,形成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場重要增長環。“一片”:以榮昌、大足、潼南、銅梁四個橋頭堡城市為主體,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商品交易市場集散走廊,重點布局特色化專業市場,形成特色專業市場集群。
渝東北三峽庫區市場群。最佳化提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能級。推進萬州、開州、雲陽商品交易市場協同互補發展,建設渝東北商品交易市場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依託優勢產業,推動墊江、梁平、豐都、忠縣布局建設特色商品交易市場。支持奉節、巫溪、巫山、城口大力發展特色邊貿市場,形成渝川陝鄂跨區域商品交易市場集群。
渝東南武陵山區市場群。完善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空間布局,形成渝湘黔鄂商品交易市場聯動發展格局。加快黔江、酉陽、秀山商品消費走廊建設,重點布局農副產品、家居建材、五金機電、汽摩配件、小商品(電子電器)以及中西藥品等商品交易市場。推動武隆、彭水、石柱重點布局特色農副產品、中藥材等商品交易市場。
推動市場創新發展。加快促進商品交易市場向全渠道平台、供應鏈服務、定製化服務等多種集成服務商轉型。鼓勵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拓展線上市場,強化信息技術套用,加快交易場景數位化重構,向電商化、數據化轉型。推動商品交易市場配套發展倉儲、物流、行銷、融資等綜合服務,強化結算、價格形成等功能,提升服務能力,打造行業發展風向標。積極引導供應鏈整合能力強的商品交易市場向集商品展示交易、時尚發布、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品牌孵化中心轉型,打造品牌商品、品牌商家、總經銷商、總代理商聚集的商業高地。
第四節  建立健全應急保供體系
加快建設生活必需品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儲備機制,推動市級儲備與區縣級儲備、政府儲備與商業庫存、實物儲備與生產供應相結合。強化儲備商品全程監管,保障儲備商品質量安全。打造生活必需品保供網路體系,培育一批市、區縣兩級重點保供企業,建立保供基地、保供市場、保供網點三級保供網路,推動市、區縣、鄉鎮三級保供聯動。構建市場監測體系,完善預警監測信息系統和保供信息監測系統,掌握市場供求動態,及時發布監測信息,引導市民消費預期。增強應急保供能力,高標準建設應急隊伍,最佳化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做實應急回響演練,提升應急反應效率和調度水平。
專欄8  應急保供建設重點
中心城區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主城新區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蔬菜應急保供儲備庫、豬肉應急保供儲備庫、食糖應急保供儲備庫、方便食品應急保供儲備庫、應急用品保供儲備庫、應急工具保供儲備庫等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儲備庫。
推進實施“菜籃子”工程,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菜籃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節點作用,提升“菜籃子”產品市場供應能力。壓實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嚴格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管控,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合理布局,重點加強主城都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一體化統籌發展。支持建設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維護公益屬性。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擴大自持比例,建立保供穩價機制,增強協同調控能力。完善用地政策,實施建設屬地聽證制度,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專欄9  主城都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
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跨區域集散分撥功能的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提檔升級江津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建設培育長壽區重慶東部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為初具跨區域集散分撥功能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九龍坡花枝農業祥和蔬菜批發市場、渝北海領(臨空)進口農產品交易中心、中農聯合川農貿城、永川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渝黔(綦江)農博城、璧山鮮活農產品中轉站、南川豐綠農產品批發物流市場、銅梁傑民蔬菜批發市場、潼南蔬菜批發物流市場、榮昌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規劃在江北區魚嘴組團、北碚區北碚組團、巴南區公路物流基地、涪陵區新城區、大足區龍崗街道、萬盛經開區重慶(萬盛)內陸無水港新建6個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第三篇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第五章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進一步推動擴大開放,加快外貿創新發展,促進高質量外資集聚,安全有序“走出去”,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一節  進一步推動擴大開放
全面擴大產業開放。實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放寬服務業外資市場準入限制,持續擴大科技、商業、教育、金融、健康醫療、電力、電信、物流等重點行業領域開放,促進運輸自由、數據自由、資金自由、人員流動自由。持續擴大製造業開放,落實好國家放寬產業外資準入制度,推動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開放水平,強化先進制造業國際合作,完善國際化製造業服務體系,保障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重慶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強農業開放合作,建設區域化、規模化和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培育農產品出口知名品牌,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引導農業技術輸出、品種試驗示範、農業投資合作向具備條件的國家和地區集聚。
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標《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強《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CAI)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研究對接,深化準入後管理制度、開放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中立規則、進出口產品標準等重點領域“邊境後措施”改革,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先進制度安排。在推進國際合作中深化制度創新,探索陸上貿易規則、數字貿易規則、離岸貿易支持政策體系等新興領域規則,在國際經貿規則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強化開放通道經貿功能。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拓展中歐班列(成渝)號功能和網路體系,持續推動長江黃金水道航道整治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充分挖掘渝滿俄國際鐵路班列潛能,提高國際航空通航能力,更好發揮開放通道連線國內國際市場的橋樑紐帶作用。建設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整合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物流資源,提升鐵公水空四式聯運能力,布局完善境內外分撥集散中心,全面增強國際物流集散功能,打造通道暢達、輻射內陸、聯通全球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加快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等項目建設,暢通國內國際信息通道,支撐經貿發展。
提升完善開放平台體系。充分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新區、經開區等國家級平台的示範引領作用,突出先行先試優勢,打造全市對外開放的制高點。推動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最佳化開放平檯布局,積極爭取增設長壽等綜合保稅區,推動銅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南川、綦江—萬盛等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在有條件的區縣有序設立海關、邊檢等機構。促進開放平台協同發展,加快平台之間基礎設施互通、數據信息共享、產業招商聯動、創新政策和成果共用,推進要素共享和流動。
專欄10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重點
重慶經開區。重點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生態、大文旅和新經濟等“四大一新”產業,創新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建設千億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萬州經開區。重點發展智慧型裝備、汽車製造、綠色照明、新型材料、食品藥品五大產業,建設300億級新材料、200億級食品醫藥、100億級汽車、50億級照明和裝備產業集群。
長壽經開區。重點發展鋼鐵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五大產業,建設國家級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第二節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穩定並拓展旅遊、運輸、對外工程承包等傳統服務貿易,重點培育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諮詢、通信、金融、保稅研發、檢測維修等新興服務貿易。推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教育等文化服務出口。加強中醫藥、體育、餐飲等特色服務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最佳化服務貿易進口結構,擴大先進服務、先進技術進口,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各區縣和開放平台立足自身基礎和發展潛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當地特色的服務貿易。
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模式。突出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對外投資、高端服務業聯動發展。推動服務貿易交易模式創新,擴大跨境交付服務貿易規模。依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建設新型服務貿易促進和交易平台,探索打造數字貿易內陸國際樞紐港。大力發展“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保稅+維修”等貿易新業態,開展海關監管倉及海外倉建設。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對外文化、中醫藥服務、數字服務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打造全國重要的服務貿易基地。加強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和技術含量。建立完善與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監管模式。
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加快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服務外包產業示範園區。擴大服務外包產業規模,拓展服務外包業務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服務外包產業集群,培育軟體研發服務、積體電路和電子電路設計服務、電子商務平台服務、大數據服務、信息安全服務、人工智慧服務、檢驗檢測服務、新能源技術研發服務等產業,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外包業務比重。培育眾包、雲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力爭到2025年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突破50億美元。
專欄11  服務貿易發展重點平台
創建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園區。支持渝中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創建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園區。
建設服務貿易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重慶(西永)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國—新加坡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重慶)、渝中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培育兩江國際數據港、渝北仙桃數據谷、巴南公路物流基地、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等特色服務貿易產業基地。
建設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台。打造一批生物醫藥研發、檢驗檢測、航材維修、數字貿易等公共服務平台。培育西部國際檢測認證綜合服務平台、重慶(西永)對外文化貿易線上公共服務平台等重點公共服務平台。
第三節  加快貨物貿易最佳化升級
推動貿易方式最佳化。做強一般貿易,擴大汽車、機車、通機、裝備製造、農產品等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做穩加工貿易,積極創建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區,推進市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拓展加工貿易品類,推動加工貿易向品牌行銷、研發創新和分撥結算等產業鏈高端延伸升級,深化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內外檢測維修和再製造業務,促進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智慧型製造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做大保稅貿易,探索發展市場採購貿易、轉口貿易。
提升外貿出口競爭力。壯大開放型產業集群,實施貿易產業融合發展計畫,推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創新發展,培育一批產業鏈條完整、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出口產業示範集群。加快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增強開放型產業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從引進創新向自主創新升級,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支持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質量檢驗,建立國際認可的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推動重慶品牌產品走向世界。加快構建海外自主行銷和服務體系。
積極擴大外貿進口。大力實施擴大進口戰略,打造西部進口高地,積極創建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最佳化進口結構,擴大重要裝備和零部件等進口,支持能源資源產品、優質消費品進口,增加國內緊缺和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農產品進口。
專欄12  促進外貿發展重點平台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高質量發展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萬州綜合保稅區、永川綜合保稅區,團結村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爭取增設長壽綜合保稅區、重慶鐵路口岸綜合保稅區。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改造提升兩江新區(汽車及零部件)、巴南區(機車及零部件)、長壽區(西藥)、涪陵區(船舶海工、榨菜)、豐都縣(牛肉、榨菜)、潼南區(檸檬)、璧山區(汽車及零部件)、九龍坡區(有色金屬)、榮昌區(紡織)、北碚區(儀器儀表)、重慶高新區(生物醫藥)等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創建汽摩、通機、電子信息產品等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支持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積極創建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創新監管制度、服務功能、交易模式,培育建設一批進口綜合服務平台、供應鏈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
第四節  建設高質量外資集聚地
加大外商投資促進力度。創新外資利用方式,注重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同步引進資金、人才、先進技術、關鍵設備、管理經驗等。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鼓勵外資更多投向數字經濟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新興領域,加大汽車、電子信息、裝備等重點優勢產業利用外資力度。壯大利用外資規模,發揮開放平台政策集聚和產業帶動優勢,增強重點國際會議、會展、論壇等活動影響力,吸引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完善外資招商聯動機制,加強市級部門、區縣、平台橫縱聯繫,共享投資政策和項目信息,形成招商合力。豐富招商引資渠道和方式,支持舉辦境內外投資促進活動,開展產業鏈招商、市場化招商和定向招商。深化與國際金融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和外國政府貸款。
強化外商投資權益保護。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在政策適用、標準制定、資質條件、政府採購、行政許可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同等對待,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依法向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公開行政支持政策、法規規章等,多途徑提供諮詢、指導等服務。建立健全“一口受理”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加大外商投訴事項協調處理力度。
最佳化外商投資管理服務。落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加強“行政服務管家”隊伍建設,提供外商投資一站式服務。全面落實144小時過境免簽、居留許可、購付匯等各項政策,提升外籍人士來渝工作便利度。
專欄13  利用外資重點領域
農業領域。智慧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
工業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智慧型汽車、積體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先進感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消費品工業等。
服務業領域。金融科技、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科技諮詢、智慧財產權、現代物流、數字經濟、新型消費、跨境貿易、保稅維修、健康服務、教育服務、智慧文旅等。
第五節  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
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促進境內外產業協同聯動,引導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鼓勵企業在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製造、新能源、製藥與醫藥裝備、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領域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培育“重慶造”跨國企業。鼓勵開展實物投資、股權置換、聯合投資、特許經營,探索小比例投資、初創企業投資、設立聯合基金、研發合作等多元化投資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合作模式。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參與境外合作園區建設。鼓勵企業通過投建營一體化等方式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帶動重慶商品、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拓展對外勞務合作市場,加強外派勞務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對外勞務合作水平。健全對外投資合作服務體系,完善企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風險防範。
第六章  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發揮比較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第一節  推動外貿外資外經聯動發展
利用外資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增強外貿產業國際競爭能力。依託外貿企業信息、渠道和客商等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以貿招商”,引進一批有實力、有技術的外資企業。強化貿易和雙向投資聯動發展,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強鏈行動,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加強雙向投資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境外投資企業渠道優勢,帶動返程投資。
第二節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推動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等相銜接,促進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創新內外貿融合發展模式,探索開展內外市場雙地展銷,促進國內外商品交易市場互動發展。引導和支持內貿企業國際化經營,拓展國內外市場。建設內外貿融合發展載體,加快培育發展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商品交易市場,打造輻射國內外市場的國際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最佳化境內外商貿流通節點布局,加快形成內外聯通、集約高效、創新賦能、安全可靠的貿易大通道。
第七章  深化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
持續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自貿試驗區發展水平,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第一節  探索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制度體系
深入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形成適應國際規則新要求的制度體系。探索實施更為便利的貨物進出境管理措施,持續最佳化貨物通關監管模式。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非金融企業外債登記改革等試點示範,促進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強化鐵路運輸單證物權化試點與多式聯運規則、貿易金融創新等有效對接,擴大鐵海聯運“一單制”試點範圍,實現國際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提升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覆蓋範圍和服務能級,開展數字服務跨境貿易,構建數據保護能力認證體系,推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促進人員流動自由便利,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專欄14  促進要素流動的重點措施
跨境資金方面。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支持設立陸海新通道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爭取開展中新跨境理財合作、中新基金互認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試點。
跨境數據方面。升級擴容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逐步打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探索麵向新加坡的雲計算對外開放試點,積極爭取允許實體註冊、服務設施在重慶自貿試驗區的企業面向新加坡開展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線上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等業務。
國際運輸方面。擴大鐵路運郵規模及輻射範圍。探索海運貨櫃和鐵路貨櫃的共享和調撥規則。探索創新鐵海聯運、江海聯運沿線銜接合作模式,與新加坡開展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合作,並逐步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人員流動方面。提升入境游便利化水平。允許具有經國家認可的境外職業資格的建築設計、規劃等領域的境外專業人才,經重慶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備案後按規定為重慶市內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其在境外的從業經歷可視同國內從業經歷。
第二節  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
最佳化區內產業布局,實現片區差異化發展,推動兩江片區著力打造高端產業與高端要素集聚區,推動西永片區、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打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推動果園港片區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轉運中心。引進人工智慧產業研發、製造、檢測、套用中心,加快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重點探索醫療、教育、文旅等服務業開放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或案例。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有效降低製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提高製造業產品附加值。
第三節  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聯合四川省有關方面共同爭取川渝自貿試驗區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積極開展聯動試驗、對比試驗、互補試驗,探索形成一批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制度創新成果。推動兩地跨區域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同謀劃1—2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基地、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強化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監管,共建市場主體自律、業界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四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
第四節  完善綜合管理服務機制
加強自貿試驗區管理機構職能職責,形成科學高效、統籌有力的管理模式。強化自貿試驗區內部及自貿試驗區與其他開放平台之間的統籌協同聯動,實現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創。完善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法規制度體系,為建立適應高水平開放的管理體制機制提供法治支撐。健全自貿試驗區建設目標考核體系,紮實開展自貿試驗區考核評估。建立全域信息化管理服務平台,全面提升自貿試驗區綜合管理服務效能。
第四篇  最佳化完善商務治理體系  全面提升商務治理能力
突出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強化統籌聯動,加快商務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全面最佳化商務發展環境,實現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八章  推動商務經濟協調發展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全面最佳化商務發展布局,形成集約高效、功能互補的發展局面。
第一節  統籌推進“一區兩群”商務發展
提升主城都市區商務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發揮主城都市區在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方面的核心引擎作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都市區。支持率先承接國家重大改革和開放試點,推動開放平台提檔升級,提升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能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先行區。打造高品質消費平台,集聚高品質消費資源,營造高品質消費環境,增強主城都市區國際消費集聚輻射力。推動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建設商業商務中心區。發揮主城都市區帶動功能,推進“一區”與“兩群”對口協作,以產業帶動、創新協同、改革聯動為重點,促進“一區兩群”在資源、市場等多領域對接協作。
專欄15  主城都市區商務發展重點
中心城區。發揮中心城區在全市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中的核心帶動功能。渝中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核心區;江北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撐;南岸區重點打造山水人文都市區、智慧創新生態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支撐;九龍坡區重點打造國際商貿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商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沙坪壩區重點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商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示範區、內陸開放展示視窗;大渡口區重點打造中心城區西南部新興商貿流通中心和市級商業副中心;北碚區重點打造重慶內陸開放高地重要支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展示區;渝北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支撐、內陸開放先行區;巴南區重點打造內陸南向開放高地、戰略性新興服務業聚集區、西部地區國際綜合物流樞紐;兩江新區重點打造內陸開放門戶、重慶智慧之城,努力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重慶高新區重點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智慧名城。
主城新區。提升主城新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璧山區重點打造重慶內陸開放高地的“新門戶”;江津區重點打造內陸開放前沿陣地、特色消費聚集區、綜合物流基地;長壽區重點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特色商貿物流基地;南川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特色消費集聚區。支點城市:涪陵區重點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點;永川區重點打造區域性開放高地、區域性消費中心、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合川區重點打造渝西北重要的綜合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消費服務中心;綦江區重點建設渝南黔北商貿物流中心、會展高地、全國電子商務強區、渝南開放新高地;萬盛經開區重點建設重慶(萬盛)內陸無水港,打造重慶國際物流樞紐網路中的重要節點。橋頭堡城市:榮昌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重要商務中心和物流樞紐節點;大足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區域商貿物流樞紐;銅梁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商務發展重要增長極;潼南區重點建設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貿物流節點。
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務綠色發展。突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打好“三峽牌”,把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打造成為三峽庫區商務發展重要承載地。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打通綠色產品產銷鏈條,增加綠色產品供給;整合三峽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建設康養消費、文旅消費、鄉村休閒消費基地,增強綠色消費吸引力。拓展開放型經濟新空間,做大做強萬州經開區、萬州綜合保稅區,提升開放平台輻射帶動能力。承接主城都市區外貿產業轉移,協同構建外貿優勢產業集群。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鄭萬高鐵等通道,推動國內國際貿易暢通。加強國內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貿易、對外勞務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動萬州、開州、雲陽共同打造三峽庫區商務發展核心增長極和對外開放門戶,支持“墊江—梁平”“忠縣—豐都”“奉節—巫溪—巫山”、城口等片區商務協同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動能,增強對三峽庫區、川渝毗鄰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專欄16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務發展重點
發揮萬州對三峽庫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牽引作用,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各區縣協同發展。“萬開雲”板塊:萬州區重點打造三峽庫區消費中心和開放門戶;開州區重點打造區域性消費目的地和對外開放門戶的戰略支撐地;雲陽縣重點打造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現代商貿服務業聚集區、高品質消費目的地和重慶東向開放橋頭堡。墊江—梁平:墊江縣重點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基地;梁平區重點打造主城都市區東向開放的重要支點和開放型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豐都—忠縣:豐都縣重點打造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聯結重慶主城都市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的重要節點和全市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忠縣重點打造現代商貿物流高地。奉節—巫山—巫溪:奉節縣重點打造渝陝鄂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巫山縣重點打造渝東鄂西區域性邊貿中心、商文旅融合發展區;巫溪縣重點打造秦巴山區商貿物流基地、消費目的地。城口縣:發揮渝川陝門戶優勢,重點打造區域性商貿流通節點城市、秦巴地區特色邊貿物流中心。
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文旅融合發展。立足山地特點、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整合商文旅資源優勢,協同聯動發展,持續增強對武陵山區的集聚輻射功能,引領武陵山區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文旅+”賦能商貿服務產業,培育文旅康養、綠色循環、生態產品等消費新增長點,支持建設渝東南武陵山區民族文化旅遊消費品創新創意中心、區域共用品牌運營服務中心,舉辦一批特色旅遊節會,促進民族美食、服飾、歌舞等特色消費。利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綜合交通網路和商貿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物流、智慧型物流等特色物流,建設武陵山區特色產品共同配送中心,構建聯結渝黔湘鄂的商貿物流集散地。推動開放發展,豐富開放功能,加大現代山地特色農業開放力度,建設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支持特色農產品和加工產品出口,引領武陵山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商務發展格局,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區的商務發展帶動能力,支持武隆、石柱、酉陽、彭水建成全市商務發展的重要節點。
專欄17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務發展重點
發揮“一心、一堡、四節點”在武陵山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支撐作用。“一心”:黔江區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重點打造武陵山商貿物流中心和對外開放高地、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物流樞紐。“一堡”:秀山縣建設渝東南橋頭堡城市,重點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物流樞紐城市、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區域性消費目的地。“四節點”:圍繞發揮節點城市作用,武隆區重點打造渝東南旅遊集散中心、世界知名旅遊消費目的地;石柱縣重點打造渝東南綜合物流集散中心、全國生態康養消費目的地;酉陽縣重點打造商文旅融合和康養度假基地;彭水縣重點打造區域知名生態康養消費目的地。
第二節  最佳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務合作布局
共同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聚焦制度創新、改革賦權和經驗推廣,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協同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共同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市場。建立對外投資協作機制,加強政府引導、金融支持、風險防控等領域協作,引導兩地企業有序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深化川渝兩地國家級經開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合作園區等平台建設合作,積極承接境外產業鏈轉移。推動品牌會展優勢互補,聯手打造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等重點展會品牌。
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圍繞川渝地域特色產品、美食、文化、旅遊等資源,培育塑造川渝城市消費品牌,增強對外來消費的吸引力。協同建設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世界知名商圈和特色商業名鎮,豐富消費促進載體,提升國際消費服務能力。聚焦巴蜀商文旅體特色消費資源,聯合打造消費精品體驗線路、聯動開展消費促進活動。
培育高標準市場體系。共建統一的市場規則、互聯互通的市場基礎設施,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促進兩地商貿流通標準化,搭建一體聯動、高效運行的供應鏈體系和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構建標準托盤循環共用體系。完善跨省域市場保供合作機制,培育重點保供企業,共享市場監測信息,提升生產、運輸、銷售等協調保障能力。
促進重點區域互動協同。推動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夯實成渝主軸商務發展基礎。推進渝東北、川東北商務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達州、開州在共建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中探索商務統籌發展機制,推動梁平、長壽、墊江、鄰水、達川、大竹、開江共同開展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商務經濟合作,促進川渝毗鄰地區商務聯動發展。推動川南、渝西商務融合發展,重點推進自貢、瀘州、內江、宜賓、江津、永川、榮昌等區域商務聯動融合。支持川渝高竹新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打造區域商務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第三節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快融入RCEP大市場,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在鞏固歐盟、日韓、美國等傳統市場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力度,圍繞補鏈、強鏈、延鏈引進項目,完善開放型產業體系。加強國際產業合作,構建安全高效、分工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網路。
全方位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依託長江黃金水道,以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為契機,聯動長江中下游城市,協同發展商務經濟。發揮要素成本、市場和通道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形成產業轉移集聚區。依託長江三峽旅遊資源,渝鄂聯動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集聚國際消費資源、提升國際消費服務能力,積極發展國際旅遊消費。加大與上海、浙江、湖北等自貿試驗區協同聯動,推動協同試驗和系統集成,共同培育區域開放合作新高地。
深化與周邊省市商務合作。強化主城新區與黔北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與陝南鄂西地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與湘西鄂西黔東北地區商務聯動,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依託出海出境大通道,加強與關中平原、滇中、黔中等城市群互動協作,推動商務領域合作發展,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及區域內自由流動,構建統一開放的大市場。發揮毗鄰地區鄉鎮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強商貿往來,深化互聯互通,合力培育一批商貿物流基礎條件好、合作潛力大的邊貿集鎮和物流節點。
第九章  加快推動數字商務發展
堅持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引領,強化商務領域數位化新場景套用,建立健全智慧型化流通支撐體系,依託數字商務發展提升商務治理水平。
第一節  高質量發展電子商務
提質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堅持國內國外、城市農村、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激發電子商務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和創業活力。加大電子商務平台扶持力度,培育打造垂直平台、特色平台、區域平台,積極引進國內外新興領域和高成長性電子商務平台。提升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運營水平,打造一批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業集中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創業園、孵化中心、眾創空間。發揮消費大數據作用,深挖重慶消費品工業潛力和優勢,探索發展反向定製(C2M)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工業消費品網銷品牌產品和生產基地,做大網貨產品規模。延伸電子商務產業鏈條,支持發展網店建設、行銷推廣、視頻美工和代運營等電子商務服務業。
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紮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升級版)創建,全面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和流通運行質量。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涉農經營主體積極拓展網上市場。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平台升級,支持建設區域特色電子商務平台或區縣特產館。提升區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鎮(村)服務站點公共服務能力。開展“數商興農”行動,促進“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農特產品網上銷售,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挖掘農村地區生態價值和特色價值,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快推進中國(重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廣“產業帶+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完善公共海外倉服務,支持生產企業和傳統外貿企業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拓展國際市場。探索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進口商品種類。圍繞滿足海外需求,引導重慶優勢產業企業開展定製化生產。加快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鼓勵優質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產業園及孵化基地,構建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產業鏈和生態圈。
專欄18  電子商務發展項目
電子商務載體項目。打造提升重慶網商產業園、渝中數字商務產業園、重慶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等電子商務集聚區(園區、基地、樓宇等)50個以上。
農村電子商務項目。提質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爭取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區縣(升級版)15個以上。
網貨基地項目。打造消費品網銷基地和農產品網貨基地15個以上。
第二節  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商務發展
推動數位技術與商業商務活動深度融合,促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全面套用於市場行銷、運營管理、渠道分銷、物流倉儲等環節,培育發展數字商務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鼓勵消費場所、產業園區和平台數位化改造升級。打通商品產銷信息通道,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信息化發展。推動產學研有效銜接,探索構建數據驅動、平台支撐、產業融合的數字商務產業生態。建設重慶市智慧商務大數據平台,健全商務數據資源標準體系,促進商務數據資源共建共享、有序開放,加快商務業務系統整合重構,實現商務數據一體化管理調用、業務系統一體化分析套用。
第十章  打造國際一流商務環境
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對照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第一節  營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
深化簡政放權,建立商務領域行政權力事項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壓減行政權力事項,探索向區縣商務主管部門、重點開放平台放權賦權。持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深化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全覆蓋試點工作,推動部分“證照分離”改革措施在全市複製推廣。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精簡政務服務環節,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
第二節  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深入貫徹落實商務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商務領域地方立法進程。健全法律服務工作機制,組建商務領域專家、律師隊伍,提高法律服務能力。推進商務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加強成品油流通、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商業單用途預付卡、平台經濟、拍賣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監管,探索對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的模式。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智慧財產權涉外應對和維權援助服務機制,推動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
第三節  營造自由便利的市場環境
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及時發現並清理商務領域市場準入環節的不合理限制和隱形壁壘,推動實現“非禁即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行政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核、貿易政策合規性審查等制度。推進貿易通關制度改革創新,強化國內國際通關協作,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強化行業自律,增強行業協會和商會服務企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商務誠信體系建設,健全商務領域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完善信用審查程式、信用公示制度、失信懲戒機制。完善商務領域地方標準體系,推進商務行業標準化建設。
第五篇  健全規劃領導和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商務發展規劃實施機制,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第十一章  加強黨對商務工作的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全市商務系統各級黨組織作用,建立完善研究商務發展戰略、分析商務發展形勢、研究商務發展重大政策、推進商務規劃實施的工作機制,提高全市商務系統黨組織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營造幹事創業、求真務實、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第十二章  加強規劃保障
加強規劃有效實施的各類資源要素保障,建立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確保落實重點任務、實現發展目標。
第一節  加強政策保障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政策及試點示範項目,完善市、區縣兩級支持政策,進一步健全商務發展政策體系。整合商務領域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實現政策效應最大化。加大政策前期調查研究力度,增強政策的戰略性、導向性和穩定性。健全政策績效評價機制和最佳化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內容、範圍和方式,提高政策供給的有效性。完善商務領域統計監測分析體系,研究最佳化消費、會展、外貿、外資、外經、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等統計指標設定及統計辦法。
第二節  加強項目保障
堅持以項目落實規劃,重點圍繞開放、消費、內貿流通等領域,加強全局性、戰略性項目策劃儲備和統籌實施,發揮重大項目對商務發展的帶動作用。完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針對規劃設計、用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資金籌措、項目審批核准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綜合協調與服務,確保項目落地。健全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監管,探索完善投資項目後評價制度,提高政府投資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
第三節  加強商務主體培育
培育發展商務領域大型企業,形成一批具有供應鏈整合能力、有效引導生產、推動內外貿融合的龍頭企業。指導支持中小微商務企業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壯大中小微商務企業群體,增強商務發展活力。引導商務企業擴大外向度,培育更多有競爭力的新型開放主體。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渝設立功能總部、區域營運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及研發中心等。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積極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推動政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建設一批商務實訓基地、商務人才培養基地。引導市內高校根據商務人才需求變化及趨勢,調整最佳化相關專業和課程設定。加強商務從業人員培訓,支持商務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建設商務發展智庫,為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最佳化商務人才發展環境,推進落實人才政策。
第五節  加強風險防控
健全商務領域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建立貿易安全與產業損害、對外投資、市場供應、成品油流通等風險預警制度,及時向有關方面通報風險信息。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定期排查商務領域安全風險點,分級分類管控風險。構建風險處置機制,落實安全風險責任機制,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穩妥化解風險。推動完善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四體聯動”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機制,提升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意識和能力,全力做好重大貿易摩擦案件應對。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本規劃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重慶主要能源、資源能承載規劃實施。針對本規劃實施可能出現的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力度。全面推行“生態+”“+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動商務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商務經濟體系。推進餐飲行業油煙排放治理,加強商業經營活動噪聲污染防治,強化成品油流通環境監管,有效防範和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促進商務領域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
第十四章  加強規劃實施
建立健全商務領域規劃體系,做實商務領域專業規劃、區縣商務發展規劃,確保商務發展規劃任務精準落地。加強商務領域專業規劃、區縣商務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協同。強化目標責任,加強年度計畫與本規劃銜接,對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分解納入年度工作。科學引導市場行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落實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商務發展任務。完善評估體系,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第十章  打造國際一流商務環境
第一節  營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
第二節  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第三節  營造自由便利的市場環境
第五篇  健全規劃領導和保障機制
第十一章  加強黨對商務工作的領導
第十二章  加強規劃保障
第一節  加強政策保障
第二節  加強項目保障
第三節  加強商務主體培育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第五節  加強風險防控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第十四章  加強規劃實施
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商務工作聯通內外、貫通城鄉、對接產銷,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重慶商務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編制《重慶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奮力開啟商務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促進商務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第一章  發展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環境和條件都有新的深刻複雜變化,要立足商務發展基礎,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找準前行方向,把握髮展主動權。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形勢轉變,全市上下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商務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商務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放型經濟發展穩中提質。全市外貿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2.6萬億元,年均增長7.1%,外貿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雙向投資水平不斷提升,實際利用外資每年均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對外投資合作有序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項目數量超過往年總和。
消費拉動作用鞏固提升。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1%,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消費平台提檔升級,解放碑步行街獲評全國首批示範步行街。消費升級勢頭強勁,傳統消費提質轉型,新興消費方興未艾,夜間經濟發展亮點紛呈。消費扶貧有力有效,助力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內貿流通發展迅速。內貿流通體系日益健全,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十三五”末全市商品年銷售總額突破3萬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81.5%。會展業提質升級,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永久落戶重慶,中國(重慶)國際投資暨全球採購會提檔升級為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電子商務加速發展,網路零售額年均增速達到25.7%;餐飲住宿業蓬勃發展,營業額年均增速達到11.7%。
商務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更加深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改革成效顯著。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內貿流通產業發展痛點堵點問題不斷破解。
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市場準入規則更加公平。商務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商務領域誠信體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取得實效,行政執法改革紮實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第二節  存在問題
“十三五”時期,全市商務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困難和不足。商務經濟總量有待增加,綜合實力較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商務經濟結構和質量不夠最佳化,外貿中進口占比不高,一般貿易發展不充分,服務貿易競爭力不強,實際利用外資後勁不足,消費引擎作用仍需加強,各區域商務經濟發展仍不平衡。商務主體有待壯大,行業領軍企業數量不多,市場主體活力需更大程度激發。國內國際貿易流通水平不夠高,流通效率較低,流通成本較高。商務領域創新能力不夠,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面臨系列制約因素。
第三節  面臨形勢
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然是長期趨勢。同時,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商務發展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
從全國來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商務發展仍處於重要機遇期。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日益顯現,為商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勁動力。國家為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經濟發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於更好地鞏固商務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從重慶自身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高度重視重慶發展,給予有力指導和重大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及擴大內需等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為重慶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帶來諸多政策利好、投資利好、項目利好,極大提振了市場預期、消費預期。同時,我市商務產業發展能級還不夠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十四五”時期,全市商務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必須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辦好自己的事,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奮力推動全市商務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總體思路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慮商務發展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支撐條件,提出“十四五”商務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擴大開放和促進消費最佳化升級,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完善商務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商務國際化、智慧型化和專業化發展水平,努力推動重慶商務事業邁上新台階,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做到商務發展為了人民、商務發展依靠人民、商務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商務服務民生能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人民在商務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商務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轉變商務發展方式,轉換商務發展動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以深化改革促進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持續增強商務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系統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謀劃和推進,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樹立大商務大融合大發展理念,強化橫向協作、縱向聯動,推動商務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更加突出,內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雙向投資水平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商務服務民生能力持續強化,集聚國際資源要素能力大幅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500億元,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9000億元,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1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每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內陸開放高地,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在中西部領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彰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顯著提高。
專欄1  “十四五”商務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    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國內貿易
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1787.2
15500
預期性
2
服務消費占總消費比重
36.2
40
預期性
3
商品銷售總額
億元
30341
38000
預期性
4
餐飲住宿業營業額
億元
1850.5
2500
預期性
5
商業增加值
億元
2808.7
3500
預期性
6
網路零售額
億元
1350.5
2000
預期性
7
百億元級大市場
15
20
預期性
開放型經濟
1
貨物進出口總額
億元
6513.4
9000
預期性
2
服務進出口總額
億元
675.3
1000
預期性
3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102.7
>【500】
預期性
4
外商直接投資(FDI)
億美元
21
【135】
預期性
5
世界500強企業進駐數量
296
330
預期性
備註:帶【 】為五年累計數。
第二篇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 暢通國內大循環
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著力創新驅動、創造需求,實施品質提升、數字賦能、綠色健康、市場區隔、國際拓展、場景最佳化、流通順暢、普惠共享等“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推動消費轉型升級,健全現代內貿流通體系,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第三章  全面促進消費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品質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個性化、國際化升級趨勢,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著力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第一節  統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聚焦“國際”、緊扣“消費”、突出“中心”,引導集聚國際消費資源,發展國際消費服務,全面提升重慶消費能級。加快建設國際購物名城,完善國際購物平台體系,集聚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利用時尚活動引領購物潮流,成為極具國際品質、凸顯重慶特色的時尚傳播地。加快建設國際美食名城,打造國際美食載體,提升“重慶火鍋”“渝菜”“重慶小面”等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引進國內外知名餐飲品牌、特色美食,推動美食產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會展名城,提升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點展會的影響力,同時培育引進國際性品牌展會活動,全面提高會展產業能級,促進會展經濟高效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名城,加強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升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名城,提升“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特色文旅品牌和業態,升級旅遊基礎及配套設施,增強“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吸引力。
第二節  激發各領域消費活力潛力
轉型升級商品消費。著力提升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品質,豐富消費品品類,推動擴大基本消費。引進中高端消費名品,集聚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首牌經濟”“首秀經濟”,打造國際品牌首選地,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加速家電、家具、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向綠色智慧型、時尚品質轉變,適應方便快捷、舒適體驗的生活需求。加大“渝貨精品”推廣力度,傳承振興重慶老字號,促進本地消費品品牌化、精品化發展,增加特色地方產品供給。提質發展跨境消費,完善進口商品分銷體系,發展保稅展示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合理規劃布局離境退稅定點商店和進口商品市內免稅店,建設離境退稅示範街,打造“世界超市”。
最佳化發展特色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圍繞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等旅遊資源,突出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等文化特色,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特色文旅消費發展。開發沿江、沿山體育休閒運動線路和項目,完善城市體育配套設施,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和體育健康休閒消費集聚地,提升特色體育消費。發展康體美容、高端醫療等醫療服務,加快建設康養基地,培育氣候康養、溫泉康養等產業,滿足健康消費需求。規範引導社會力量辦學,提供多形式、多類別的教育培訓服務,適應多層次教育消費需求。推動家政養老、美容美髮、人像攝影、家電維修、洗染沐浴等生活性服務業提質擴容,支持生活服務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有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數位化消費,培育電子競技、網路視頻、網路文學等數字產業,大力發展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智慧型產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完善“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打造數位化消費新場景,拓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套用,推廣“雲逛街”“雲旅遊”“雲展覽”等新模式。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
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提倡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理念,引導綠色消費成為新時尚。加大節能節水產品、資源再生產品、新能源產品等消費品生產力度,增加綠色消費產品供給。支持商品交易市場、商場、超市等商業網點開設綠色消費品專櫃、專區,鼓勵創建綠色商場、綠色飯店,提供綠色消費空間。倡導商家和消費者使用簡化包裝、綠色包裝,逐步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廢舊商品回收利用效率。
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加強鄉鎮商貿設施建設,打造集合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美容美髮、家政維修、文化娛樂等功能的鄉鎮商貿中心,培育發展商貿強鎮。布局完善村級生活消費服務綜合網點和新型便利店,提供生活必需品、日常繳費、初(末)端物流匯集(分送)等服務。引導城市消費下鄉,支持連鎖超市、便利店、品牌商店進駐鄉鎮,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鄉鎮拓展,提升農村市場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家電、家具、汽車、建材等耐用消費品下鄉,促進農村消費提質擴容。
深入發展細分消費。適應居民分層次、多樣性消費需求,提升細分消費領域供給能力。大力發展定製消費,鼓勵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著力發展美麗消費,豐富美容化妝等美麗產品品類和品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美麗消費體驗。加大針對老年人、身心障礙人士等特殊消費者群體的產品供給,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第三節  創新發展四大消費經濟形態
點亮高人氣夜間經濟。以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為重點建設夜間經濟核心區,依託“不夜重慶”地標、城市核心商圈和特色夜市街區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開展夜間經濟示範區創建,培育業態多元、錯位發展的夜間消費場所。繁榮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等夜生活業態,創新夜間服務方式,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夜間消費產品和服務。深度挖掘“不夜重慶”品牌,導入國際化、智慧型化元素,持續打造“不夜重慶生活節”,擦亮“兩江游”等夜間經濟名片,構建起促進夜間消費、彰顯城市魅力的“不夜重慶”IP。
專欄2  特色夜市街區項目
長嘉匯濱江消費帶(南濱路、北濱路、九濱路、長濱路)、黔江伴山國際夜市、渝中較場口夜市、大渡口中交麗景時光夜市、北碚濱江夜間經濟帶、江北不夜九街、江北三洞橋風情街、渝北嘉州活力夜街區、巴南萬達金街夜市、大學城熙街、長壽菩提古鎮夜市街區、江津雙福食尚匯、永川協信里夜市街區、南川名潤河濱夜市、銅梁龍城天街夜間經濟項目、璧山南門唐城夜市街區、潼南巴蜀夜宴24小時項目、榮昌昌州故里夜經濟集聚區、梁平乾街夜市、武隆新天地夜間經濟區、豐都皇都廟會夜市、忠縣忠州購物公園夜間經濟集聚區、墊江紅星夜貓街、奉節夔門印像夜市、秀山朝陽街夜市等。
規範發展“平台經濟”。圍繞購物休閒、醫療健康、餐飲住宿、文化旅遊等消費領域,搭建各類資源要素的流轉平台,促進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推動消費產業融合集聚並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同步發展。鼓勵各領域平台強化數據整合和資源配置,推動商品生產、流通和服務信息實時互動,進一步拓展服務範圍,提升服務品質。鼓勵平台企業順應平台經濟發展趨勢轉型升級,多業態、多功能、多業務融合發展,探索交易模式和規則創新,形成協同產業、集成服務的平台經濟生態。建立健全平台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培育壯大“共享經濟”。建設細分領域特色鮮明的共享經濟平台,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發展共享閒置商品、共享餐廳、共享住房、共享汽車等生活服務共享,靈活發展共享用工、共享辦公場所、共享信息資源等生產服務共享。積極探索套用遠程控制、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最佳化共享服務管理,提升共享服務水平。鼓勵平台企業推行信用免押金、後付費等共享服務模式,提高服務便捷度。
積極拓展“體驗經濟”。引導打造社交化、情景化和主題化消費場景,融合購物、藝術展示、體育娛樂、交流互動等多種元素,營造具有舒適、精緻、趣味、潮流等體驗感的消費場所,發展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業態。鼓勵線上企業建設線下消費體驗中心,推動線上購買與線下真實體驗融合發展。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娛樂等技術,創新發展遊戲體驗、旅遊體驗、文化體驗、藝術體驗等沉浸式體驗消費業態。促進農業與體驗消費融合,發展採摘休閒、田園觀光、農耕體驗等休閒消費體驗業態。推動製造業與體驗消費融合,發展體驗式作坊、工廠體驗等,完善工業體驗經濟產業鏈。
第四節  完善消費空間布局
打造國際消費核心區。高水平建設國際性消費集聚區,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商圈,集聚發展高端消費。統籌中央商務區和長嘉匯大景區規劃建設,促進解放碑、江北嘴、南濱路(彈子石)互聯互通,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著力集聚國際消費品牌、國際消費業態,最佳化完善商業商務、國際交往等功能。高水平建設寸灘國際新城,推動“一港三區”協調發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地、城市形態展示新高地、對外開放新視窗。
引導城市商圈錯位發展。分類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商圈改造提升、環境最佳化,建設國際化、綜合性購物地標,帶動形成一批場景化、智慧型化、特色化的高品質市級城市核心商圈。依託特色美食、傳統工藝產品、民俗文化等,推動主城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設各具地方特色、規模適度的區縣級城市商圈。加快推進萬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等區重點城市商圈改造,全面提升消費空間和消費環境,擴大高品質消費供給,增強消費集聚輻射能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適度均衡布局城市新興商圈,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培育一批集聚效應顯著、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風格鮮明、基礎設施完備、街區管理規範、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的特色商業街區。以長嘉匯大景區、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為重點,差異化升級打造一批商業文創名街和藝術商業街區。深度挖掘巴渝歷史文化,恢復重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歷史文化商業街(鎮)。以地方美食、特色餐飲為主題,推動創建一批特色美食街區。
專欄3  消費空間建設專項
國際消費核心區。中央商務區:推動解放碑、江北嘴、南濱路(彈子石)三個片區聯動發展。解放碑以提質發展商貿商務服務為重點,打造國際高端消費目的地;江北嘴著力構建生態擔當、文明承載、城市彰顯的空間載體,推動都市文化旅遊消費發展;南濱路(彈子石)依託濱江人文風景岸線,精心打造山水城市會客廳。寸灘國際新城:推動“一港三區”發展布局。郵輪母港片區,圍繞視窗、貿易、旅遊等功能,發展郵輪經濟,突出國際交往、總部經濟引領,帶動“船、港、城、游、購、娛”一體化發展,形成集聚高端國際消費、國際商務、國際交往的核心功能區;保稅經濟區,依託絲路花街、“一帶一路”商務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渝貨精品及地標產品出口推廣中心等載體,發展保稅經濟,形成“一帶一路”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特色消費集聚的商務及產業配套功能區;金山片區,聚焦潮流消費、數字經濟、文創產業、時尚總部企業集聚等功能,培育新消費業態,發展時尚經濟,形成國際時尚消費聚集區;雙溪河—東風船廠功能聯動區,聯動郵輪母港片區拓展城市商務服務功能,發揮長江岸線資源優勢,推動片區產業疊代升級及戰略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形成創新科技引領的智慧灣區和產城融合的生態示範區。
城市商圈。推進觀音橋、南坪、三峽廣場、九龍等核心商圈提質升級。改造提升大坪、九宮廟、縉雲、兩路空港、嘉州、龍洲灣等重點商圈,推進建設江南新城、西永、李家沱、禮嘉、金州、龍盛、陶家、蔡家等新興商圈。中心城區外其他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各升級打造1個城市骨幹商圈。
商業文創名街。黔江中央公園十字金街、渝中白象街、渝中鵝嶺二廠、渝中化龍橋特色街區、大渡口重鋼文創園、江北北倉文創街區、江北喵兒石文創園、沙坪壩特鋼文創公園、九龍坡京渝文創園、九龍坡抗戰兵工博物館聚落、南岸南濱路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北碚朝陽文創大道、巴南道角工具機配件一廠文創園、兩江新區金山意庫、永川三河匯碧文創街區、南川東街、綦江十字金街、萬盛新經濟產業園、榮昌夏布小鎮三峽文化創意產業園等。
歷史文化商業街(鎮)。萬州三元四方街區、黔江濯水古鎮、渝中母城歷史文化街區群、沙坪壩磁器口后街、南岸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彈子石歷史文化街區、北碚金剛碑、渝北龍興古鎮、巴南豐盛古鎮、江津白沙古鎮、江津中山古鎮、綦江東溪古鎮、大足鐵山鎮、銅梁安居古城、潼南雙江古鎮、榮昌安陶小鎮、榮昌萬靈古鎮、開州溫泉歷史街區、開州故城、忠縣三峽留城·忠州老街、雲陽雲安古鎮、巫山大昌古鎮、巫山龍溪古鎮、巫溪大寧古城、巫溪寧廠古鎮、石柱西沱古鎮、酉陽龔灘古鎮、酉陽龍潭古鎮、彭水郁山古鎮等。
藝術商業街區(鎮)。萬州南濱路平湖藝術街區、解放碑藝術區、大渡口義渡古鎮音樂小鎮、九龍美術半島、釣魚嘴音樂半島、廣陽島文化街區、永川國際歡樂主題街、銅梁龍文化演藝中心、潼南佛緣文創街、秀山微電影城等。
特色美食街區。萬州北濱路、黔江三岔河休閒美食長廊、大渡口春暉美食街、九龍坡蟠龍薈、北碚三溪口美食街、永川長樂坊風情美食街、綦江老字號特色美食街、萬盛國能奧特萊斯好吃街、榮昌瀨溪河生態美食休閒長廊、開州濱湖美食街、梁平都梁美食街、武隆南濱路美食街、豐都南天湖美食街、忠縣中博美食街、墊江明月生態風情街、雲陽彩雲梯步行街、巫山高唐特色美食街、秀山花燈美食街、彭水九黎城美食街區等。
提升消費空間配套功能。完善城市商圈、特色街區、商業綜合體等消費集聚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豐富便捷通達線路。推進消費集聚區域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公共廁所、停車場、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使用城市公共停車智慧型服務系統。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主要消費場所光纖寬頻、無線網路全覆蓋。規劃完善消費場所國際化引導標識和便利化服務設施,推出多語種便民服務平台,推進國際化結算和貨幣兌換平台建設。
第五節  最佳化消費需求側管理
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撐。落實免稅政策,提升離境退稅服務。規範發展消費金融,推進消費金融產業鏈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消費信貸投入、創新金融產品,拓展移動支付使用範圍,促進消費金融、金融科技創新融合發展。試點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有條件的街道允許開展“外攤位”“跨門經營”。研究閒置廠房、辦公用房等改為商業用途的支持政策。
強化居民消費能力支撐。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鼓勵帶薪休假、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擴大節假日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
強化消費者權益保障支撐。完善國際化服務標準體系,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建立市場監測、用戶權益保護、重要產品追溯等機制,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健全消費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消費後評價制度,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換貨。推廣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責任制和賠償先付制度,確保消費者安全消費。
第四章  完善現代內貿流通體系
深化內貿流通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內貿流通產業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內貿流通體系。
第一節  推動傳統商業創新發展
推動批發零售業轉型。加快批發業轉型發展,支持傳統批發企業打造供應鏈協同平台,實現商品批發向供應鏈管理服務轉變,促進產供銷有效銜接。創新零售商業模式,加速實體零售與網路零售融合,深入推進全渠道、複合式經營,發展“一站式購物”“商品+服務”等綜合業態,推動零售業向體驗式、社交化、智慧型化轉型。鼓勵實體商店、商品交易市場數位化改造,推動傳統百貨商場、購物中心、批發市場改造提升。
加快餐飲住宿業升級。推動餐飲住宿企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標,發展鑽級酒家、綠色飯店、星級農家樂。鼓勵傳統餐飲住宿企業探索多元化經營模式,多渠道開拓市場,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延伸餐飲產業鏈條,推進原輔料基地、加工製作、物流配送、終端服務等餐飲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持續舉辦火鍋節,開展渝菜品鑑,推廣重慶美食。
推動會展業創新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國際品牌展會,提升本地會議、賽事、演藝、節慶等特色會展活動品質和規模,著力打造一批知名會展品牌。提升會展業市場化水平,發展專業化會展市場服務,鼓勵會展服務企業開展展館經營、展位搭建、傳媒推廣、線上行銷等服務,延伸會展服務產業鏈。改造提升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推進場館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完善周邊配套設施,提升配套服務功能。依託悅來會展城,打造會展產業集聚區。建設功能完備、主題鮮明的國際化會議場館,提高重慶承接國際性、高能級會議的能力。適度建設區域性特色化會議場館。到2025年,經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會展項目展覽面積達到28萬平方米,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認證的會議數量達到17個。
專欄4  會展提升工程
會展產業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科學會堂、黔江渝東南會展中心、涪陵會展中心、永川會展中心、綦江渝南會展城、墊江渝川東部會展中心等。
重點展會。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世界設計大會暨重慶國際設計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立嘉國際智慧型裝備展覽會、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機車博覽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會議、重慶國際創投大會、重慶英才大會、中國(重慶)石柱康養大會等。
促進社區商業提質。豐富完善社區商業服務,加快建設城鄉便民消費服務設施,構建功能齊備、優質便利的社區生活服務體系。完善便利店、菜市場等城市社區商業網點,打造一刻鐘社區便民生活圈。加快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鼓勵“一店多能”。推進社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完善居民生活服務業服務標準體系,提升服務質量。
深化內貿流通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文化、旅遊、體育等其他服務業融合發展,開發音樂演藝、健身運動、溫泉、郵輪等特色化、品質化消費產品,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資市場現代化發展。持續推進蠶桑絲綢業轉型升級,加快蠶桑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構建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加快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用市場需求引導製造生產,暢通工業消費品流通渠道,增強市場供需對接能力。
專欄5  商文旅融合發展項目
長嘉匯大景區商文旅融合項目、萬州三峽恆合旅遊度假區、黔江小南海十三寨民俗康養示範村商旅融合項目、涪陵“816”小鎮、大渡口萬噸商旅融合總部基地、沙磁文化產業園項目、九龍坡黃桷坪塗鴉藝術街、巴南聖燈山康養農旅小鎮、永川松溉古鎮、南川山王坪旅遊度假區、萬盛黑山旅遊休閒涼街、大足石刻文旅小鎮、銅梁區西郊示範片、開州漢豐湖旅遊度假區、梁平龍溪河商文旅融合項目、武隆羊角川江縴夫文化古鎮、豐都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忠縣三峽港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墊江臥龍巴鹽康養小鎮、奉節長江三峽第一村、巫山雲雨康養旅遊度假區、秀山洪安邊城等。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
完善商貿物流樞紐布局,構建內暢外聯、安全高效的商貿物流體系。最佳化城鄉配送網路,健全縣域物流配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和村級公共服務點等三級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渠道。推動商貿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運用網際網路實現上下游數據共用、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協同高效,促進產業鏈良性發展。推動商貿物流設施設備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套用自動分揀、配送等先進設施設備。推廣標準托盤循環共用,研究制定商貿物流設施設備、信息編碼、服務運作等地方標準,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實用性強的商貿物流標準化體系。升級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完善快遞物流基礎設施,拓展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網路。建設冷鏈物流服務系統,完善冷鏈設施層級和網路布局,打造冷鏈物流集聚區,發展冷鏈物流“最後一公里”配送。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建設規範化、可追溯的醫藥物流體系。科學規劃布局加油站,完善加油站服務功能,提高安全生產能力,促進成品油流通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專欄6  現代商貿物流建設工程
城鄉配送網路建設工程。依託產銷集中區、生活消費集聚區、中轉分撥節點,建設若干個資源共享、幹線運輸與城鄉配送有效銜接的分撥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設500個城市末端取送點、農村鄉鎮和村級快遞物流服務站。
冷鏈物流服務網路建設工程。建成5個一級節點、20個二級節點、N個三級節點網路體系,實現即產即冷,滿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內、農村居民5公里以內採購冷鮮食品商品需求。
電子商務物流網路建設工程。推動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建設第三方倉配託管中心、城市電子商務末端取送點、農村鄉鎮和村級電子商務快遞物流服務站。
第三節  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
完善市場布局。最佳化主城都市區“一核一環一片”商品交易市場布局,推進中心城區傳統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外遷,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提升特色商品交易市場輻射能力。加快完善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空間布局,重點發展以服務各區縣特色產品流通及滿足當地生產生活需求為主的商品交易市場,完善商貿服務設施配套,增強市場協同發展能力,培育渝東北、渝東南區域性商品交易市場集群。落實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規劃管控。
專欄7  市場提升工程
主城都市區市場群。提升主城都市區“一核一環一片”商品交易市場集群發展水平和聚合輻射能級。“一核”:強化主城都市區繞城高速公路區域商品交易市場極核功能,重點布局發展團結村、白市驛、雙福、南彭、寸灘—魚嘴五大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大市場集聚區,提升中心城區商品交易市場集約化、國際化、現代化水平。“一環”:提升三環高速公路區域商品交易市場集聚能力,重點在長壽、南川、璧山三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和涪陵、合川、永川、綦江—萬盛四個支點城市布局一批區域性商品交易市場,形成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場重要增長環。“一片”:以榮昌、大足、潼南、銅梁四個橋頭堡城市為主體,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商品交易市場集散走廊,重點布局特色化專業市場,形成特色專業市場集群。
渝東北三峽庫區市場群。最佳化提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能級。推進萬州、開州、雲陽商品交易市場協同互補發展,建設渝東北商品交易市場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依託優勢產業,推動墊江、梁平、豐都、忠縣布局建設特色商品交易市場。支持奉節、巫溪、巫山、城口大力發展特色邊貿市場,形成渝川陝鄂跨區域商品交易市場集群。
渝東南武陵山區市場群。完善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品交易市場空間布局,形成渝湘黔鄂商品交易市場聯動發展格局。加快黔江、酉陽、秀山商品消費走廊建設,重點布局農副產品、家居建材、五金機電、汽摩配件、小商品(電子電器)以及中西藥品等商品交易市場。推動武隆、彭水、石柱重點布局特色農副產品、中藥材等商品交易市場。
推動市場創新發展。加快促進商品交易市場向全渠道平台、供應鏈服務、定製化服務等多種集成服務商轉型。鼓勵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拓展線上市場,強化信息技術套用,加快交易場景數位化重構,向電商化、數據化轉型。推動商品交易市場配套發展倉儲、物流、行銷、融資等綜合服務,強化結算、價格形成等功能,提升服務能力,打造行業發展風向標。積極引導供應鏈整合能力強的商品交易市場向集商品展示交易、時尚發布、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品牌孵化中心轉型,打造品牌商品、品牌商家、總經銷商、總代理商聚集的商業高地。
第四節  建立健全應急保供體系
加快建設生活必需品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儲備機制,推動市級儲備與區縣級儲備、政府儲備與商業庫存、實物儲備與生產供應相結合。強化儲備商品全程監管,保障儲備商品質量安全。打造生活必需品保供網路體系,培育一批市、區縣兩級重點保供企業,建立保供基地、保供市場、保供網點三級保供網路,推動市、區縣、鄉鎮三級保供聯動。構建市場監測體系,完善預警監測信息系統和保供信息監測系統,掌握市場供求動態,及時發布監測信息,引導市民消費預期。增強應急保供能力,高標準建設應急隊伍,最佳化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做實應急回響演練,提升應急反應效率和調度水平。
專欄8  應急保供建設重點
中心城區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主城新區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蔬菜應急保供儲備庫、豬肉應急保供儲備庫、食糖應急保供儲備庫、方便食品應急保供儲備庫、應急用品保供儲備庫、應急工具保供儲備庫等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儲備庫。
推進實施“菜籃子”工程,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菜籃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節點作用,提升“菜籃子”產品市場供應能力。壓實區縣政府屬地責任,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嚴格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管控,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合理布局,重點加強主城都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一體化統籌發展。支持建設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維護公益屬性。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擴大自持比例,建立保供穩價機制,增強協同調控能力。完善用地政策,實施建設屬地聽證制度,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專欄9  主城都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
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跨區域集散分撥功能的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提檔升級江津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建設培育長壽區重慶東部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為初具跨區域集散分撥功能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九龍坡花枝農業祥和蔬菜批發市場、渝北海領(臨空)進口農產品交易中心、中農聯合川農貿城、永川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渝黔(綦江)農博城、璧山鮮活農產品中轉站、南川豐綠農產品批發物流市場、銅梁傑民蔬菜批發市場、潼南蔬菜批發物流市場、榮昌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規劃在江北區魚嘴組團、北碚區北碚組團、巴南區公路物流基地、涪陵區新城區、大足區龍崗街道、萬盛經開區重慶(萬盛)內陸無水港新建6個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第三篇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第五章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進一步推動擴大開放,加快外貿創新發展,促進高質量外資集聚,安全有序“走出去”,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一節  進一步推動擴大開放
全面擴大產業開放。實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放寬服務業外資市場準入限制,持續擴大科技、商業、教育、金融、健康醫療、電力、電信、物流等重點行業領域開放,促進運輸自由、數據自由、資金自由、人員流動自由。持續擴大製造業開放,落實好國家放寬產業外資準入制度,推動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開放水平,強化先進制造業國際合作,完善國際化製造業服務體系,保障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重慶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強農業開放合作,建設區域化、規模化和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培育農產品出口知名品牌,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引導農業技術輸出、品種試驗示範、農業投資合作向具備條件的國家和地區集聚。
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標《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強《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CAI)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研究對接,深化準入後管理制度、開放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中立規則、進出口產品標準等重點領域“邊境後措施”改革,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先進制度安排。在推進國際合作中深化制度創新,探索陸上貿易規則、數字貿易規則、離岸貿易支持政策體系等新興領域規則,在國際經貿規則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強化開放通道經貿功能。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拓展中歐班列(成渝)號功能和網路體系,持續推動長江黃金水道航道整治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充分挖掘渝滿俄國際鐵路班列潛能,提高國際航空通航能力,更好發揮開放通道連線國內國際市場的橋樑紐帶作用。建設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整合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物流資源,提升鐵公水空四式聯運能力,布局完善境內外分撥集散中心,全面增強國際物流集散功能,打造通道暢達、輻射內陸、聯通全球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加快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等項目建設,暢通國內國際信息通道,支撐經貿發展。
提升完善開放平台體系。充分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新區、經開區等國家級平台的示範引領作用,突出先行先試優勢,打造全市對外開放的制高點。推動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最佳化開放平檯布局,積極爭取增設長壽等綜合保稅區,推動銅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南川、綦江—萬盛等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在有條件的區縣有序設立海關、邊檢等機構。促進開放平台協同發展,加快平台之間基礎設施互通、數據信息共享、產業招商聯動、創新政策和成果共用,推進要素共享和流動。
專欄10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重點
重慶經開區。重點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生態、大文旅和新經濟等“四大一新”產業,創新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建設千億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萬州經開區。重點發展智慧型裝備、汽車製造、綠色照明、新型材料、食品藥品五大產業,建設300億級新材料、200億級食品醫藥、100億級汽車、50億級照明和裝備產業集群。
長壽經開區。重點發展鋼鐵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五大產業,建設國家級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第二節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穩定並拓展旅遊、運輸、對外工程承包等傳統服務貿易,重點培育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諮詢、通信、金融、保稅研發、檢測維修等新興服務貿易。推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教育等文化服務出口。加強中醫藥、體育、餐飲等特色服務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最佳化服務貿易進口結構,擴大先進服務、先進技術進口,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各區縣和開放平台立足自身基礎和發展潛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當地特色的服務貿易。
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模式。突出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對外投資、高端服務業聯動發展。推動服務貿易交易模式創新,擴大跨境交付服務貿易規模。依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建設新型服務貿易促進和交易平台,探索打造數字貿易內陸國際樞紐港。大力發展“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保稅+維修”等貿易新業態,開展海關監管倉及海外倉建設。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對外文化、中醫藥服務、數字服務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打造全國重要的服務貿易基地。加強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和技術含量。建立完善與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監管模式。
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加快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服務外包產業示範園區。擴大服務外包產業規模,拓展服務外包業務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服務外包產業集群,培育軟體研發服務、積體電路和電子電路設計服務、電子商務平台服務、大數據服務、信息安全服務、人工智慧服務、檢驗檢測服務、新能源技術研發服務等產業,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外包業務比重。培育眾包、雲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力爭到2025年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突破50億美元。
專欄11  服務貿易發展重點平台
創建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園區。支持渝中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創建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園區。
建設服務貿易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創建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重慶(西永)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國—新加坡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重慶)、渝中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培育兩江國際數據港、渝北仙桃數據谷、巴南公路物流基地、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等特色服務貿易產業基地。
建設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台。打造一批生物醫藥研發、檢驗檢測、航材維修、數字貿易等公共服務平台。培育西部國際檢測認證綜合服務平台、重慶(西永)對外文化貿易線上公共服務平台等重點公共服務平台。
第三節  加快貨物貿易最佳化升級
推動貿易方式最佳化。做強一般貿易,擴大汽車、機車、通機、裝備製造、農產品等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做穩加工貿易,積極創建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區,推進市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拓展加工貿易品類,推動加工貿易向品牌行銷、研發創新和分撥結算等產業鏈高端延伸升級,深化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內外檢測維修和再製造業務,促進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智慧型製造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做大保稅貿易,探索發展市場採購貿易、轉口貿易。
提升外貿出口競爭力。壯大開放型產業集群,實施貿易產業融合發展計畫,推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創新發展,培育一批產業鏈條完整、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出口產業示範集群。加快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增強開放型產業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從引進創新向自主創新升級,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支持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質量檢驗,建立國際認可的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推動重慶品牌產品走向世界。加快構建海外自主行銷和服務體系。
積極擴大外貿進口。大力實施擴大進口戰略,打造西部進口高地,積極創建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最佳化進口結構,擴大重要裝備和零部件等進口,支持能源資源產品、優質消費品進口,增加國內緊缺和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農產品進口。
專欄12  促進外貿發展重點平台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高質量發展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萬州綜合保稅區、永川綜合保稅區,團結村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爭取增設長壽綜合保稅區、重慶鐵路口岸綜合保稅區。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改造提升兩江新區(汽車及零部件)、巴南區(機車及零部件)、長壽區(西藥)、涪陵區(船舶海工、榨菜)、豐都縣(牛肉、榨菜)、潼南區(檸檬)、璧山區(汽車及零部件)、九龍坡區(有色金屬)、榮昌區(紡織)、北碚區(儀器儀表)、重慶高新區(生物醫藥)等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創建汽摩、通機、電子信息產品等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支持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積極創建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創新監管制度、服務功能、交易模式,培育建設一批進口綜合服務平台、供應鏈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
第四節  建設高質量外資集聚地
加大外商投資促進力度。創新外資利用方式,注重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同步引進資金、人才、先進技術、關鍵設備、管理經驗等。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鼓勵外資更多投向數字經濟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新興領域,加大汽車、電子信息、裝備等重點優勢產業利用外資力度。壯大利用外資規模,發揮開放平台政策集聚和產業帶動優勢,增強重點國際會議、會展、論壇等活動影響力,吸引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完善外資招商聯動機制,加強市級部門、區縣、平台橫縱聯繫,共享投資政策和項目信息,形成招商合力。豐富招商引資渠道和方式,支持舉辦境內外投資促進活動,開展產業鏈招商、市場化招商和定向招商。深化與國際金融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和外國政府貸款。
強化外商投資權益保護。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在政策適用、標準制定、資質條件、政府採購、行政許可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同等對待,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依法向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公開行政支持政策、法規規章等,多途徑提供諮詢、指導等服務。建立健全“一口受理”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加大外商投訴事項協調處理力度。
最佳化外商投資管理服務。落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加強“行政服務管家”隊伍建設,提供外商投資一站式服務。全面落實144小時過境免簽、居留許可、購付匯等各項政策,提升外籍人士來渝工作便利度。
專欄13  利用外資重點領域
農業領域。智慧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
工業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智慧型汽車、積體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先進感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消費品工業等。
服務業領域。金融科技、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科技諮詢、智慧財產權、現代物流、數字經濟、新型消費、跨境貿易、保稅維修、健康服務、教育服務、智慧文旅等。
第五節  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
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促進境內外產業協同聯動,引導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鼓勵企業在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製造、新能源、製藥與醫藥裝備、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領域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培育“重慶造”跨國企業。鼓勵開展實物投資、股權置換、聯合投資、特許經營,探索小比例投資、初創企業投資、設立聯合基金、研發合作等多元化投資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合作模式。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參與境外合作園區建設。鼓勵企業通過投建營一體化等方式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帶動重慶商品、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拓展對外勞務合作市場,加強外派勞務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對外勞務合作水平。健全對外投資合作服務體系,完善企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風險防範。
第六章  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發揮比較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第一節  推動外貿外資外經聯動發展
利用外資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增強外貿產業國際競爭能力。依託外貿企業信息、渠道和客商等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以貿招商”,引進一批有實力、有技術的外資企業。強化貿易和雙向投資聯動發展,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強鏈行動,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加強雙向投資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境外投資企業渠道優勢,帶動返程投資。
第二節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推動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等相銜接,促進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創新內外貿融合發展模式,探索開展內外市場雙地展銷,促進國內外商品交易市場互動發展。引導和支持內貿企業國際化經營,拓展國內外市場。建設內外貿融合發展載體,加快培育發展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商品交易市場,打造輻射國內外市場的國際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最佳化境內外商貿流通節點布局,加快形成內外聯通、集約高效、創新賦能、安全可靠的貿易大通道。
第七章  深化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
持續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自貿試驗區發展水平,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第一節  探索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制度體系
深入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形成適應國際規則新要求的制度體系。探索實施更為便利的貨物進出境管理措施,持續最佳化貨物通關監管模式。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非金融企業外債登記改革等試點示範,促進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強化鐵路運輸單證物權化試點與多式聯運規則、貿易金融創新等有效對接,擴大鐵海聯運“一單制”試點範圍,實現國際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提升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覆蓋範圍和服務能級,開展數字服務跨境貿易,構建數據保護能力認證體系,推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促進人員流動自由便利,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專欄14  促進要素流動的重點措施
跨境資金方面。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支持設立陸海新通道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爭取開展中新跨境理財合作、中新基金互認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試點。
跨境數據方面。升級擴容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逐步打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探索麵向新加坡的雲計算對外開放試點,積極爭取允許實體註冊、服務設施在重慶自貿試驗區的企業面向新加坡開展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線上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等業務。
國際運輸方面。擴大鐵路運郵規模及輻射範圍。探索海運貨櫃和鐵路貨櫃的共享和調撥規則。探索創新鐵海聯運、江海聯運沿線銜接合作模式,與新加坡開展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合作,並逐步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人員流動方面。提升入境游便利化水平。允許具有經國家認可的境外職業資格的建築設計、規劃等領域的境外專業人才,經重慶市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備案後按規定為重慶市內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其在境外的從業經歷可視同國內從業經歷。
第二節  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
最佳化區內產業布局,實現片區差異化發展,推動兩江片區著力打造高端產業與高端要素集聚區,推動西永片區、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打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推動果園港片區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轉運中心。引進人工智慧產業研發、製造、檢測、套用中心,加快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重點探索醫療、教育、文旅等服務業開放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或案例。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有效降低製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提高製造業產品附加值。
第三節  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聯合四川省有關方面共同爭取川渝自貿試驗區已有政策共用共享,積極開展聯動試驗、對比試驗、互補試驗,探索形成一批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制度創新成果。推動兩地跨區域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同謀劃1—2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基地、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強化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監管,共建市場主體自律、業界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四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
第四節  完善綜合管理服務機制
加強自貿試驗區管理機構職能職責,形成科學高效、統籌有力的管理模式。強化自貿試驗區內部及自貿試驗區與其他開放平台之間的統籌協同聯動,實現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創。完善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法規制度體系,為建立適應高水平開放的管理體制機制提供法治支撐。健全自貿試驗區建設目標考核體系,紮實開展自貿試驗區考核評估。建立全域信息化管理服務平台,全面提升自貿試驗區綜合管理服務效能。
第四篇  最佳化完善商務治理體系  全面提升商務治理能力
突出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強化統籌聯動,加快商務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全面最佳化商務發展環境,實現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八章  推動商務經濟協調發展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全面最佳化商務發展布局,形成集約高效、功能互補的發展局面。
第一節  統籌推進“一區兩群”商務發展
提升主城都市區商務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發揮主城都市區在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方面的核心引擎作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都市區。支持率先承接國家重大改革和開放試點,推動開放平台提檔升級,提升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能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先行區。打造高品質消費平台,集聚高品質消費資源,營造高品質消費環境,增強主城都市區國際消費集聚輻射力。推動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建設商業商務中心區。發揮主城都市區帶動功能,推進“一區”與“兩群”對口協作,以產業帶動、創新協同、改革聯動為重點,促進“一區兩群”在資源、市場等多領域對接協作。
專欄15  主城都市區商務發展重點
中心城區。發揮中心城區在全市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中的核心帶動功能。渝中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核心區;江北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撐;南岸區重點打造山水人文都市區、智慧創新生態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支撐;九龍坡區重點打造國際商貿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商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沙坪壩區重點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商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示範區、內陸開放展示視窗;大渡口區重點打造中心城區西南部新興商貿流通中心和市級商業副中心;北碚區重點打造重慶內陸開放高地重要支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展示區;渝北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支撐、內陸開放先行區;巴南區重點打造內陸南向開放高地、戰略性新興服務業聚集區、西部地區國際綜合物流樞紐;兩江新區重點打造內陸開放門戶、重慶智慧之城,努力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重慶高新區重點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智慧名城。
主城新區。提升主城新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璧山區重點打造重慶內陸開放高地的“新門戶”;江津區重點打造內陸開放前沿陣地、特色消費聚集區、綜合物流基地;長壽區重點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特色商貿物流基地;南川區重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特色消費集聚區。支點城市:涪陵區重點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點;永川區重點打造區域性開放高地、區域性消費中心、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合川區重點打造渝西北重要的綜合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消費服務中心;綦江區重點建設渝南黔北商貿物流中心、會展高地、全國電子商務強區、渝南開放新高地;萬盛經開區重點建設重慶(萬盛)內陸無水港,打造重慶國際物流樞紐網路中的重要節點。橋頭堡城市:榮昌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重要商務中心和物流樞紐節點;大足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區域商貿物流樞紐;銅梁區重點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商務發展重要增長極;潼南區重點建設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貿物流節點。
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務綠色發展。突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打好“三峽牌”,把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打造成為三峽庫區商務發展重要承載地。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打通綠色產品產銷鏈條,增加綠色產品供給;整合三峽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建設康養消費、文旅消費、鄉村休閒消費基地,增強綠色消費吸引力。拓展開放型經濟新空間,做大做強萬州經開區、萬州綜合保稅區,提升開放平台輻射帶動能力。承接主城都市區外貿產業轉移,協同構建外貿優勢產業集群。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鄭萬高鐵等通道,推動國內國際貿易暢通。加強國內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貿易、對外勞務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動萬州、開州、雲陽共同打造三峽庫區商務發展核心增長極和對外開放門戶,支持“墊江—梁平”“忠縣—豐都”“奉節—巫溪—巫山”、城口等片區商務協同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動能,增強對三峽庫區、川渝毗鄰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專欄16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商務發展重點
發揮萬州對三峽庫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牽引作用,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各區縣協同發展。“萬開雲”板塊:萬州區重點打造三峽庫區消費中心和開放門戶;開州區重點打造區域性消費目的地和對外開放門戶的戰略支撐地;雲陽縣重點打造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現代商貿服務業聚集區、高品質消費目的地和重慶東向開放橋頭堡。墊江—梁平:墊江縣重點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基地;梁平區重點打造主城都市區東向開放的重要支點和開放型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豐都—忠縣:豐都縣重點打造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聯結重慶主城都市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的重要節點和全市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忠縣重點打造現代商貿物流高地。奉節—巫山—巫溪:奉節縣重點打造渝陝鄂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巫山縣重點打造渝東鄂西區域性邊貿中心、商文旅融合發展區;巫溪縣重點打造秦巴山區商貿物流基地、消費目的地。城口縣:發揮渝川陝門戶優勢,重點打造區域性商貿流通節點城市、秦巴地區特色邊貿物流中心。
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文旅融合發展。立足山地特點、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整合商文旅資源優勢,協同聯動發展,持續增強對武陵山區的集聚輻射功能,引領武陵山區商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文旅+”賦能商貿服務產業,培育文旅康養、綠色循環、生態產品等消費新增長點,支持建設渝東南武陵山區民族文化旅遊消費品創新創意中心、區域共用品牌運營服務中心,舉辦一批特色旅遊節會,促進民族美食、服飾、歌舞等特色消費。利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綜合交通網路和商貿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物流、智慧型物流等特色物流,建設武陵山區特色產品共同配送中心,構建聯結渝黔湘鄂的商貿物流集散地。推動開放發展,豐富開放功能,加大現代山地特色農業開放力度,建設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支持特色農產品和加工產品出口,引領武陵山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商務發展格局,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區的商務發展帶動能力,支持武隆、石柱、酉陽、彭水建成全市商務發展的重要節點。
專欄17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商務發展重點
發揮“一心、一堡、四節點”在武陵山區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的支撐作用。“一心”:黔江區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重點打造武陵山商貿物流中心和對外開放高地、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物流樞紐。“一堡”:秀山縣建設渝東南橋頭堡城市,重點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物流樞紐城市、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區域性消費目的地。“四節點”:圍繞發揮節點城市作用,武隆區重點打造渝東南旅遊集散中心、世界知名旅遊消費目的地;石柱縣重點打造渝東南綜合物流集散中心、全國生態康養消費目的地;酉陽縣重點打造商文旅融合和康養度假基地;彭水縣重點打造區域知名生態康養消費目的地。
第二節  最佳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務合作布局
共同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聚焦制度創新、改革賦權和經驗推廣,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協同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共同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市場。建立對外投資協作機制,加強政府引導、金融支持、風險防控等領域協作,引導兩地企業有序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深化川渝兩地國家級經開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合作園區等平台建設合作,積極承接境外產業鏈轉移。推動品牌會展優勢互補,聯手打造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等重點展會品牌。
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圍繞川渝地域特色產品、美食、文化、旅遊等資源,培育塑造川渝城市消費品牌,增強對外來消費的吸引力。協同建設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世界知名商圈和特色商業名鎮,豐富消費促進載體,提升國際消費服務能力。聚焦巴蜀商文旅體特色消費資源,聯合打造消費精品體驗線路、聯動開展消費促進活動。
培育高標準市場體系。共建統一的市場規則、互聯互通的市場基礎設施,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促進兩地商貿流通標準化,搭建一體聯動、高效運行的供應鏈體系和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構建標準托盤循環共用體系。完善跨省域市場保供合作機制,培育重點保供企業,共享市場監測信息,提升生產、運輸、銷售等協調保障能力。
促進重點區域互動協同。推動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夯實成渝主軸商務發展基礎。推進渝東北、川東北商務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達州、開州在共建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中探索商務統籌發展機制,推動梁平、長壽、墊江、鄰水、達川、大竹、開江共同開展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商務經濟合作,促進川渝毗鄰地區商務聯動發展。推動川南、渝西商務融合發展,重點推進自貢、瀘州、內江、宜賓、江津、永川、榮昌等區域商務聯動融合。支持川渝高竹新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打造區域商務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第三節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快融入RCEP大市場,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在鞏固歐盟、日韓、美國等傳統市場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力度,圍繞補鏈、強鏈、延鏈引進項目,完善開放型產業體系。加強國際產業合作,構建安全高效、分工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網路。
全方位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依託長江黃金水道,以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為契機,聯動長江中下游城市,協同發展商務經濟。發揮要素成本、市場和通道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形成產業轉移集聚區。依託長江三峽旅遊資源,渝鄂聯動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集聚國際消費資源、提升國際消費服務能力,積極發展國際旅遊消費。加大與上海、浙江、湖北等自貿試驗區協同聯動,推動協同試驗和系統集成,共同培育區域開放合作新高地。
深化與周邊省市商務合作。強化主城新區與黔北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與陝南鄂西地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與湘西鄂西黔東北地區商務聯動,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依託出海出境大通道,加強與關中平原、滇中、黔中等城市群互動協作,推動商務領域合作發展,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及區域內自由流動,構建統一開放的大市場。發揮毗鄰地區鄉鎮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強商貿往來,深化互聯互通,合力培育一批商貿物流基礎條件好、合作潛力大的邊貿集鎮和物流節點。
第九章  加快推動數字商務發展
堅持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引領,強化商務領域數位化新場景套用,建立健全智慧型化流通支撐體系,依託數字商務發展提升商務治理水平。
第一節  高質量發展電子商務
提質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堅持國內國外、城市農村、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激發電子商務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和創業活力。加大電子商務平台扶持力度,培育打造垂直平台、特色平台、區域平台,積極引進國內外新興領域和高成長性電子商務平台。提升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運營水平,打造一批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業集中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創業園、孵化中心、眾創空間。發揮消費大數據作用,深挖重慶消費品工業潛力和優勢,探索發展反向定製(C2M)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工業消費品網銷品牌產品和生產基地,做大網貨產品規模。延伸電子商務產業鏈條,支持發展網店建設、行銷推廣、視頻美工和代運營等電子商務服務業。
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紮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升級版)創建,全面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和流通運行質量。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涉農經營主體積極拓展網上市場。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平台升級,支持建設區域特色電子商務平台或區縣特產館。提升區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鎮(村)服務站點公共服務能力。開展“數商興農”行動,促進“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農特產品網上銷售,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挖掘農村地區生態價值和特色價值,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快推進中國(重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廣“產業帶+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完善公共海外倉服務,支持生產企業和傳統外貿企業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拓展國際市場。探索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進口商品種類。圍繞滿足海外需求,引導重慶優勢產業企業開展定製化生產。加快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鼓勵優質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產業園及孵化基地,構建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產業鏈和生態圈。
專欄18  電子商務發展項目
電子商務載體項目。打造提升重慶網商產業園、渝中數字商務產業園、重慶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等電子商務集聚區(園區、基地、樓宇等)50個以上。
農村電子商務項目。提質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爭取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區縣(升級版)15個以上。
網貨基地項目。打造消費品網銷基地和農產品網貨基地15個以上。
第二節  數位化智慧型化賦能商務發展
推動數位技術與商業商務活動深度融合,促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全面套用於市場行銷、運營管理、渠道分銷、物流倉儲等環節,培育發展數字商務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鼓勵消費場所、產業園區和平台數位化改造升級。打通商品產銷信息通道,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信息化發展。推動產學研有效銜接,探索構建數據驅動、平台支撐、產業融合的數字商務產業生態。建設重慶市智慧商務大數據平台,健全商務數據資源標準體系,促進商務數據資源共建共享、有序開放,加快商務業務系統整合重構,實現商務數據一體化管理調用、業務系統一體化分析套用。
第十章  打造國際一流商務環境
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對照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第一節  營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
深化簡政放權,建立商務領域行政權力事項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壓減行政權力事項,探索向區縣商務主管部門、重點開放平台放權賦權。持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深化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全覆蓋試點工作,推動部分“證照分離”改革措施在全市複製推廣。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精簡政務服務環節,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
第二節  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深入貫徹落實商務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商務領域地方立法進程。健全法律服務工作機制,組建商務領域專家、律師隊伍,提高法律服務能力。推進商務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加強成品油流通、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商業單用途預付卡、平台經濟、拍賣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監管,探索對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的模式。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智慧財產權涉外應對和維權援助服務機制,推動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
第三節  營造自由便利的市場環境
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及時發現並清理商務領域市場準入環節的不合理限制和隱形壁壘,推動實現“非禁即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行政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核、貿易政策合規性審查等制度。推進貿易通關制度改革創新,強化國內國際通關協作,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強化行業自律,增強行業協會和商會服務企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商務誠信體系建設,健全商務領域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完善信用審查程式、信用公示制度、失信懲戒機制。完善商務領域地方標準體系,推進商務行業標準化建設。
第五篇  健全規劃領導和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商務發展規劃實施機制,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第十一章  加強黨對商務工作的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全市商務系統各級黨組織作用,建立完善研究商務發展戰略、分析商務發展形勢、研究商務發展重大政策、推進商務規劃實施的工作機制,提高全市商務系統黨組織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營造幹事創業、求真務實、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第十二章  加強規劃保障
加強規劃有效實施的各類資源要素保障,建立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確保落實重點任務、實現發展目標。
第一節  加強政策保障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政策及試點示範項目,完善市、區縣兩級支持政策,進一步健全商務發展政策體系。整合商務領域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實現政策效應最大化。加大政策前期調查研究力度,增強政策的戰略性、導向性和穩定性。健全政策績效評價機制和最佳化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內容、範圍和方式,提高政策供給的有效性。完善商務領域統計監測分析體系,研究最佳化消費、會展、外貿、外資、外經、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等統計指標設定及統計辦法。
第二節  加強項目保障
堅持以項目落實規劃,重點圍繞開放、消費、內貿流通等領域,加強全局性、戰略性項目策劃儲備和統籌實施,發揮重大項目對商務發展的帶動作用。完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針對規劃設計、用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資金籌措、項目審批核准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綜合協調與服務,確保項目落地。健全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監管,探索完善投資項目後評價制度,提高政府投資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
第三節  加強商務主體培育
培育發展商務領域大型企業,形成一批具有供應鏈整合能力、有效引導生產、推動內外貿融合的龍頭企業。指導支持中小微商務企業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壯大中小微商務企業群體,增強商務發展活力。引導商務企業擴大外向度,培育更多有競爭力的新型開放主體。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渝設立功能總部、區域營運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及研發中心等。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積極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推動政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建設一批商務實訓基地、商務人才培養基地。引導市內高校根據商務人才需求變化及趨勢,調整最佳化相關專業和課程設定。加強商務從業人員培訓,支持商務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建設商務發展智庫,為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最佳化商務人才發展環境,推進落實人才政策。
第五節  加強風險防控
健全商務領域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建立貿易安全與產業損害、對外投資、市場供應、成品油流通等風險預警制度,及時向有關方面通報風險信息。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定期排查商務領域安全風險點,分級分類管控風險。構建風險處置機制,落實安全風險責任機制,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穩妥化解風險。推動完善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四體聯動”貿易摩擦應對工作機制,提升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意識和能力,全力做好重大貿易摩擦案件應對。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本規劃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重慶主要能源、資源能承載規劃實施。針對本規劃實施可能出現的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力度。全面推行“生態+”“+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動商務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商務經濟體系。推進餐飲行業油煙排放治理,加強商業經營活動噪聲污染防治,強化成品油流通環境監管,有效防範和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促進商務領域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
第十四章  加強規劃實施
建立健全商務領域規劃體系,做實商務領域專業規劃、區縣商務發展規劃,確保商務發展規劃任務精準落地。加強商務領域專業規劃、區縣商務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協同。強化目標責任,加強年度計畫與本規劃銜接,對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分解納入年度工作。科學引導市場行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落實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商務發展任務。完善評估體系,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