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悌夫之謎

里昂悌夫之謎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迅速發展。關於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實際上是從不同側面對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前提的修正,並為以後一系列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昂悌夫之謎
  • 外文名:Leontief Paradox
  • 類別西方經濟學的名詞
  • 地位:重要轉折點
  • 屬於: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
概念,解釋,相關學說,

概念

里昂悌夫是西方經濟學的名詞,意思是如果H-O理論成立,儘管美國進口替代品比美國實際進口品資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將低於美國的出口商品。但使用美國1947年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度比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高出大約30%。這意味著,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商品。這與赫-俄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反,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謎。

解釋

  1. 忽視人力資本
    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實質資本,完全忽視了人力資本。
關稅政策會減少進口,刺激國內進口替代品的生產
4.使用兩要素(勞動、資本)模型
兩要素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資源的影響。一種商品可能是資源密集型的,兩要素模型將其劃分為資本或勞動密集型,顯然是不正確的。另外。許多生產過程需要使用自然資源,如採礦、鋼鐵業,同時也需要大量實質資本。

相關學說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質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