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

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是羅伯特·鮑德溫提出的理論,並不能完全解釋里昂惕夫之“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
  • 提出者:羅伯特·鮑德溫
  • 相關:里昂惕夫之“謎”
  • 缺點:並不能完全解釋里昂惕夫之“謎”
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概述,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的評價,

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概述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鮑德溫對要素稟賦理論的經驗驗證基本上重現了20年前里昂惕夫的驗證結果。鮑德溫試圖從美國實施的貿易政策中為里昂惕夫之“謎”找到合理的解釋,提出了存在著貿易政策對貿易結構的“扭曲”效應的觀點,進而認為美國在特定條件下的關稅政策和其他貿易保護政策以及促進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產生的“扭曲”效應正是里昂惕夫之謎的“謎底”。
依鮑德溫的意見,美國作為世界上資本要素存量最大,勞動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勞動密集型產業處在相對劣勢地位,因而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美國的關稅政策和其他一系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主要保護對象。美國為此設定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勢必阻礙著外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這樣就相對地縮小了美國進口商品總量中勞動密集型商品所占的比重,相應的增大了美國進口商品中資本密集型商品的比重。
美國在用關稅政策和其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阻礙外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同時,又以出口補貼、出口信貸、出口退稅、同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等一系列手段,刺激美國的企業儘可能地將勞動密集型商品向外國出口,以便同外國的同類商品爭奪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這樣就相對地增大了勞動密集型商品在美國出口商品總量中的比重,相應的縮小了資本密集型商品在美國全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
如此雙管齊下,貿易政策的“扭曲效應”發生作用的結果就是,最終導致了美國全部進口商品中勞動要素的相對密集程度下降和資本要素的相對密集程度上升;全部出口商品中勞動要素的相對密集程度上升和資本要素的相對密集程度下降。

貿易政策扭曲效應說的評價

有學者指出,鮑德溫的研究看到了貿易政策對貿易結構以及進出口商品中要素比例產生的“扭曲”效應,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根據鮑德溫的計算,即便是將美國的關稅政策和其他一系列貿易政策產生的“扭曲”效應考慮在內,1962年美國進口商品中每人年勞動投入的實際資本裝備(K/L比率)也只會相應地調低大約5%(從17915.97美元/人年調整到17020.17美元/人年),仍比同期美國出口商品中每人年勞動投入的實際資本裝備(14320.61美元/人年)高出18.85%。也就是說,鮑德溫強調的貿易政策“扭曲”效應並不能完全解釋里昂惕夫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