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敬安
- 出生地:湖南湘潭縣雁坪鄉銀湖塘
- 出生日期:1851
- 逝世日期:1912
人物生平,愛國詩僧,著述名錄,代表詩作,
人物生平
釋敬安生於清鹹豐元年(1851),父名宜杏,母親胡氏,世代業農。他自幼即摒棄腥膻,隨母拜月,喜母親為他講述仙佛的故事。他7歲喪母,12歲喪父,輟學為人牧牛,常讀誦於牛背上。避雨村塾,聽誦唐詩“少孤為客早”之句,悽然淚下。塾師周雲帆許以服雜役代學費。周歿,至富家伴讀,輒受呵斥;改習工藝,常遭僱主鞭撻。感慨身世,遂於清同治七年(1868)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東林長老為師。在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和尚受具足戒。
次年,聞衡陽歧山仁瑞寺恆志禪師倡苦行修道,冒雪往參,為苦行僧,執飼犬役。力行“千瘡求半偈”之說,燃頂48處,燃頸至腹108處。同治十年至巴陵看望舅父,登岳陽樓。友人分韻賦詩,敬安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得“洞庭波送一僧來”詩句。詩作得王闓運指教,為王門四大弟子之一。
光緒初東遊浙江,光緒三年(1877),在寧波四明山阿育王寺佛前剜臂肉如錢者三四塊,注於油中燃燈,又在佛舍利塔前燒殘兩指,因號八指頭陀。此後7年,住禪宗四大叢林之一的寧波四明山天童寺,漫遊吳越,自知讀書少,刻苦讀書識字,“四山寒雪裡,半在苦吟中”,走的是一條先學詩後讀書識字再寫詩的特殊道路。
光緒十年(1884)秋,聞法艦襲我基隆、閩江,頓時怒不可遏,欲親赴國難奮擊敵人,為友所阻。是年,歸長沙,師事麓山寺僧笠雲,繼承其法。歷為衡陽大羅漢寺、南嶽上封寺、大善寺、寧鄉溈山密印寺、湘陰萬福禪林及長沙上林寺等住持17年,廣交名流,參加碧湖詩社,步入詩壇。光緒二十八年再至浙江,住持天童寺。在他的擘畫下,撰賢任能,百廢俱興,夏講冬禪,靡有虛歲,經過數年經營,終於使天童寺成為海內著名大剎。
光緒三十四(1908),寧波成立僧教育會,寄禪被推舉為會長。宣統四年(1912),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於上海,他又被諸山長老推舉為第一任會長。在此期間,他親赴南京,謁見臨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籲請保護寺產。後來湖南安慶發生攘奪寺產銷毀佛像事件,當地僧侶聯名具狀內務部,請求回復,而民政司長抗不行文。寄禪應湘僧之請,約請各省僧界代表,赴北京請願。寄禪於10月中旬首途,11月1日抵北京,寓宣武門外法源寺。旋與法源寺方丈道皆法師赴內務部陳情,該民政司長態度蠻橫,爭辦有頃,未獲結果,乃憤而返回法源寺。甫下車,即胸部作痛,身體不適。亟就榻休息,侍者亦各歸寢。明日昧爽往視,已圓寂。時為1912年11月2日,世壽62。北京各界千人追悼,歸葬寧波天童寺前青龍崗冷香塔。
愛國詩僧
釋敬安學佛未忘世,當日本侵略中國時,其《寄日本罔千仞》詩中有“中日本來唇齒國,掣鯨休使海波生”句,望其能反對日本的侵略行徑。晚年曾掩護從事反清的棲雲和尚。光緒三十二年,向前往天童寺附近採集標本的師生大聲疾呼:外國侵略者“將以奴隸待我中華”,要求師生以“臥薪嘗膽”、“鐵桿成針”的精神喚醒“睡獅”。曾雲“豺虎未平空有恨”、“國讎未報老僧羞”。《感事呈葉吏部》詩前二聯:“時事空如此,神州將陸沉。寧堪憂國淚,忽上道人襟”。《江北水災》詩,反映水災慘象,末云:“凍飢死路隅,無人收其屍。傷心那忍見,人瘦狗獨肥”。詩作把愛國憂民的思想與佛家悲憫眾生的教義交融為一,故人稱他為近代愛國詩僧。但他反對維新變法,說“弄權竟使朝綱紊,變法徒傷風俗情”。並歌頌清末是“堯天盛世”。聞德宗、西太后死訊,他“搶地呼天痛莫支”。其詩以五律成就較高,高淡素雅,意境清新。絕句亦多佳作,但基調比較低沉。
著述名錄
代表詩作
【題《寒江釣雪圖》】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
【夢洞庭】
昨夜汲洞庭,君山青入瓶。倒之煮團月,還以浴繁星。
一鶴從受戒,群龍來聽經。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間醒。
【宿麓山寺】
一雨滌煩暑,攸然曠我襟。涼風引秋意,夕磬定禪心。
掃石成孤坐,倚松時一吟。夜深樵唱歌,岩溜續清音。
【梅痴子乞陳師曾為白梅寫影屬贊三首選一】
寒雪一以霽,浮塵了不生。偶從溪上過,忽見竹邊明。
花冷方能潔,香多不損清。誰堪宣淨理?應感道人情。
【流水】
流水不流花影去,花殘花自落東流。落花流水初無意,惹動人間爾許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