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是宋宇寧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4月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醒獅》中。
《醒獅》是宋宇寧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4月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醒獅》中。
獅舞(廣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的傳統舞蹈 ,為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
《醒·獅》是中國第一部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舞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廣州歌舞劇院創排。《醒·獅》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里抗英鬥爭為故事背景,通過講述兩位舞獅少年阿醒...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
福永醒獅主要分布於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的橋頭、福永、白石廈、懷德、塘尾等社區,以橋頭、塘尾為主要代表,相傳起於清嘉慶年間,由漁民以竹、木、布或紙紮成獅子起舞,以慶祝豐收或祈禱出海平安,此後便逐漸興盛,歷經100多年而傳承不...
石門木蘭醒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地方史料和客家人的族譜對此均有記載。相傳石門村的客家人多在南宋期間從山東一帶陸續遷徙而至。客家人在其老家時,積極參與岳飛抗金鬥爭,岳飛死後,受株連而逃出山東散居各地,故...
獅舞(黃圃醒獅),是誕生在中山市黃圃鎮的一種傳統舞蹈。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3年3月28日,獅舞(黃圃醒獅)入選中山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自清代誕生以來,黃圃鎮每逢重要歲時節令或喜慶場合...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
明德醒獅隊是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分為南獅和北獅兩大風派。藝術概況 在中國醒獅代表著吉祥、喜慶和美好祝願。千百年來,每逢重大節日(如春節、中秋節、廟會)或有大喜事(如婚禮、生日),人們都會舞動醒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追求...
《醒獅》是宋宇寧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4月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醒獅》中。歌曲信息 製作人:宋宇寧 管弦樂編寫:愚生 編曲:盧笛/無糖music/宋宇寧 Bass:趙勇/無糖music 混音:楊冬/CoralWorks 打擊樂:林喆/宋宇寧 ...
傳承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寶安松崗“七星醒獅”,2009年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有望申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松崗歷史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名鎮之一。因松崗地處珠三角地帶,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當地民眾在節假日慶典上...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起源於清朝末期,盛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當地武術高手黃連勝所創。現主要流傳於深圳市寶安區上合村,在黃連勝到過的香港、荷蘭、印度都有其弟子在傳承。上川黃連勝醒獅舞有兩個特點:武術引路和“武獅”。武術...
獅舞(上川黃連勝醒獅舞),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獅舞(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Ⅲ-5。歷史淵源 上川黃連勝...
醒獅是廣東莞邑的傳統民俗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每逢新春及喜慶日 子,人們喜舞獅以示吉慶,深受民眾喜愛,流傳。醒獅活動在東莞城鄉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 1985年成立了東莞市武術醒獅協會,全市民眾性的醒獅活動蓬勃發展,醒獅藝...
連子塘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茂名市當地乃至全廣東、廣西民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近年來,至此2012年,在邱偉章師傅的帶領下,連子塘醒獅更是威形威神俏,...
《醒獅》是由東方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和美亞娛樂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喜劇電影。由吳鎮宇自導自演,黃秋生、毛舜筠、鄭中基、林子聰等出演。影片從“舞獅”這一草根表演為點,影射了香港現今社會的種種惡俗風氣。講述了幾名不務正業的青年,在...
2021年12月,由佛山市僑聯出品、佛山文化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醒獅教學系列短視頻《佛山醒獅十八式》開機,為有意學習醒獅的海外華僑華人提供富有實用性的教學視頻,提升佛山醒獅文化在海外華僑華人社團中的普及度和影響力。
湛江醒獅是廣東省的傳統獅舞之一。廣東省湛江市傳統民俗藝術繁多,各縣區盛行舞醒獅,湛江醒獅以遂溪醒獅為代表。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
鶴山獅藝,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的傳統舞蹈,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鶴山獅藝源於清末,相傳由鶴山越塘人馮庚長創立的,主要分布在江門市鶴山市一帶。鶴山獅藝以獅型貓步見長,是一種具有娛樂性、觀賞性、表演性的醒獅文化...
舞獅(Lion Dance),古時稱“太平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 [12],也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而北獅則分為“文獅”和“武獅” [11]。唐朝時,舞獅運動主要以獅舞的形式作為宮廷娛樂節目供...
黃欽添,男,1965年生,現任中國龍獅協會副主席,廣東龍獅協會常務副主席,佛山龍獅協會名譽會長,佛山市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 [5]。
醒獅又分為三星獅和七星獅兩種。三星獅的步伐較小,以獅子的各種神態為表演的著重點,深圳松崗七星獅舞就屬於醒獅七星獅中的一種樣式。松崗七星獅舞是深圳寶安松崗地區流行的一種傳統非遺舞蹈,之所以稱為“七星”,是緣於伴奏的鑼鼓樂節奏...
廣東醒獅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
獅有南北之分,南獅被稱為“醒獅”,源於佛山,佛山獅的扎制屬於民間工藝中的彩扎。佛山扎作獅頭主要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作臉譜,表現純善、溫馴的神態;武獅以張飛作臉譜,反映好鬥、勇猛的性格;少獅是...
舞南獅,舞獅的一種。南獅亦稱“醒獅”、“嶺南醒獅”。獅頭與一塊帶獅毛的獅被相連,蓋在舞獅尾者的身上。舞動時,重在獅頭的表演。獅頭大而且色彩斑斕,眼睛能眨,耳朵能動,甚至連呼吸時的神態都栩栩如生。一般由單頭獅子表演,沒...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醒獅這種民間藝術在莞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每逢新春及喜慶日 子,人們...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漢族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
“南獅”又稱“醒獅”,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是嶺南地區流行的一項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獅頭的品種豐富多樣,有文獅、武獅、麒麟獅、鷹獅等多種款式,名目繁多、形態各樣。...
南獅既表現威武雄渾,又能表現喜、怒、哀、樂、驚等各種情感,故人們稱之為醒獅。歷史淵源 廣東揭陽的舞獅源於何時,稽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枝前來揭陽傳授武功,曾傳授揭陽徒弟們學習舞獅的技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