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苦涌泄為陰,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酸苦涌泄為陰
- 類型:中醫學術語
- 出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特點:瓜蒂味苦
酸苦涌泄為陰,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酸苦涌泄為陰,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是酸苦之性合用,而亦具涌而兼泄之能也,其涼性者,就陰髒之用而為補也。故白芍一藥,以味入肝,以苦入...
淡味滲泄為陽,為中醫基礎術語,是中醫陰陽學說中對於藥物的陰陽劃分,相對於鹹味涌泄為陰而言,淡味滲泄為陽。滲泄是滲利水濕的意思,通過使用甘淡藥物使水濕...
亦作“涌洩”。見“ 涌泄 ”。1.亦作“涌洩”。 1.嘔吐排泄。《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王冰 注:“涌,吐也;泄,利也...
同理,《內經》稱“陰為味”,繼而又稱“酸苦涌泄為陰”與“鹹味涌泄為陰”,自然,這裡所謂的“味”,就是指酸、苦、鹹三味。
而五味也可影響到陰陽的盛衰,從陰陽屬性上分,氣屬陽,味屬陰,味厚者為陰中之陰,薄者為陰中之陽;從五味運動轉化而言,辛甘發散屬陽,酸苦涌泄屬陰,鹹味涌泄...
陰勝則陽病是一個病因病理學術語,指陰寒偏盛損傷陽氣,過用酸苦涌泄之品亦可損傷陽氣,導致陽氣不足的病變發生。...
·方技略》,古代醫書中都未對其有過詳細記載,現代醫家比較推崇張子和對其所作出的解釋,即“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涌泄為陰。六辛者,六腑...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陽人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
【解釋一】齏水主吐諸痰飲宿食(本草綱目)【名】(李時珍雲)此乃作黃齏水也【味】酸鹹【氣】酸苦涌泄為陰也【解釋二】李時珍在該藥集解項下曰:“此乃作黃...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神農本草經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 《本經·序例》所謂“藥有酸、鹹、...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五味陰陽之用”的理論,明確論述了“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瀉為陽”。進而提出了系統的六氣司天、在泉的調配之法,...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 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五味陰陽之用”的理論,明確論述了“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瀉為陽”。進而提出了系統的六氣司天、在泉的調配之法,...
又雲:“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病情既及五臟,故須兼顧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雲:“夫五味入胃,谷歸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入心,甘先人脾...
氣薄則發泄(發散),濃則發熱(溫燥),味濃則泄(降瀉),薄則通(利竅滲濕)。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
氣為陽,味為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為滲泄為陽,或收、或散、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隨臟腑之證而施,藥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
在五味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食物也分為陰陽兩大類,按治病的要求,選擇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為藥物對待,中藥...
中醫講食物的滋味分為陰陽兩大類,在飲食營養搭配上力求互補促進,忌相衝相害。中醫認為:“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所謂“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成五種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
諸藥相伍,升降相濟,疏斂結合,既能酸苦涌泄,又能和解清散,故柴前連梅散經周老加味後治療實為原因不明、纏綿難解之發熱良方。
⒈《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五味陰陽之用”的理論,明確論述了“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瀉為陽”。進而提出了系統的六氣司天、在泉的調配之法,...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這是中醫學最早的藥食氣味理論,也是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味歸經理論的淵藪。“壯火”、“少火”,根據上下文義,當指...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
1.《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
如卷二“本草總括”雲:“天有陰陽彰六氣,溫涼寒熱四時行;地有陰陽化五味,酸苦辛甘鹹淡成。辛散酸收淡滲泄,鹹軟苦瀉甘緩平;酸苦涌泄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
方中白礬酸寒涌泄,化頑痰,開關涌吐,《本草綱目》謂其“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瀉也”,為君藥。皂莢辛溫而鹹,辛能開竅,溫能化痰,鹹能散結,善通關去新...
《本草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
《傷寒論翼·制方大法》:“其間有輕重之分,下劑之輕者,只用氣分藥;下劑之重者,兼用血分藥。酸苦涌泄,下劑之輕者,故芍藥枳實為輕劑;鹹苦涌泄,下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