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燈(光學)

酥油燈(光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酥油燈藏文:དཀར་མེ་;威利:dkar me)是喜馬拉雅山脈一帶藏傳佛教寺廟中使用的一種,為藏傳佛教寺廟的一個顯著特徵。傳統的酥油燈用無水酥油燃燒,但今日常常使用氫化酥油。酥油燈有助於集中精神、幫助冥想。香客也透過提供燈油來獲得福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酥油燈
  • 外文名藏文:དཀར་མེ་;威利:dkar me
  • 領域:光學
簡介,酥油,燃燈節,起源,習俗,相關條目,

簡介

酥油燈藏文:དཀར་མེ་;威利:dkar me)是喜馬拉雅山脈一帶藏傳佛教寺廟中使用的一種,為藏傳佛教寺廟的一個顯著特徵。傳統的酥油燈用無水酥油燃燒,但今日常常使用氫化酥油。酥油燈有助於集中精神、幫助冥想。香客也透過提供燈油來獲得福德

酥油

酥油是以馴養的犛牛(學名:Bos grunniens)的產乳製成的黃油。它是中亞南部和青藏高原的放牧人家最重要的主食和貿易食品之一。酥油的脂質含量是牛奶的兩倍,口感近似起司甚於奶油。酥油可製成酥油茶
中央黨校副教授強舸指出,早年藏族因為物質貧乏,酥油很少,只能給老人、客人和要幹活的成年人吃。為防止自控能力差、嘴饞的小孩子偷吃,就編出“小孩子吃酥油茶爛耳朵”的謊話嚇唬小孩子。

燃燈節

燃燈節是中國藏族的一種傳統燈火節,通常在藏曆每年十月二十五日,為期1至2天。該節日設立的目的是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洛桑扎巴。在燃燈節這一天夜晚,格魯派寺廟會點燃酥油燈以紀念宗喀巴的圓寂。

起源

燃燈節,藏語音譯“噶登阿曲”(即“五供”)。1419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者宗喀巴·洛桑扎巴圓寂之日,人們因此在此日設立燃燈節,以此紀念他。但因信息溝通不暢,各地區收到宗喀巴去世的訊息的時間也各有不同,因此燃燈節的時間也有差異。內蒙古以及中國內地一些地方因不通曉藏曆,而將漢族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定為了燃燈節。因格魯派在藏傳佛教後期興起,受其影響,藏傳佛教的其他派別(比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也過“燃燈節”。

習俗

在燃燈節期間,各地均有不同的祭祀習俗,但所有格魯派的寺廟及其信徒都在屋頂、窗台、經堂里點燃許多盞酥油燈,並在佛堂中供上一碗水。除此之外,在這一天,人們還會念經來祈禱,願眾生能超度投胎作“三善趣”(天道、阿修羅道、人道)。
青海塔爾寺是宗喀巴的出生地,在燃燈節晚上,人們會登上屋頂,誦讀經文。甘肅拉卜楞寺會在燃燈節期間向信徒開放寺廟內的所有殿堂,並各尊佛前置雪上供。在西藏,慶祝燃燈節的主要地點是在大昭寺。在燃燈節當日的下午,人們將酥油燈裝扮在八廓街和大昭寺廣場上,在大昭寺外面的牆上也置有酥油燈。與會的人們盛裝出席,一邊在八廓街順時針轉經,一邊在煨桑。信徒們會將桑枝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爐,祈禱神佛能夠為自己帶來好運。在四川省康定市,燃燈節被稱為“元根燈節”。當年安覺寺竣工後,人們選擇在燃燈節這天舉行寺廟的開光典禮,但因制燈所需的供品不夠,只得將本地盛產的元根(即蕪菁)的中心挖空,製成元根燈來供佛,燃燈節也因此被稱為“元根燈會”(一說叫“芫根燈會”)。如今,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期間一般不燃燈,取而代之的是如賽馬、摔跤、歌舞等娛樂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