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內容簡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江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也是對江西省、中國及世界有著重要生態意義的區域。《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將鄱陽湖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鄱陽湖區生態經濟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經濟模式的研究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著重研究鄱陽湖區域的“經濟-生態-社會”、“人口-資源-環境”、“人-水-地”等的關係。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系統研究鄱陽湖區地產業體系構建及其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共存機制,強調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有機結合,並研究兩者之間的耦合聯動關係。 《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可供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 作者:黃新建 陳曉玲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34459
  • 外文名:Study on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of Poyang Lake Area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32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編輯推薦:深入研究,細緻規劃,促進資源產業科學布局,厚積薄發,綠色崛起,實現中部地區跨越發展。

作者簡介

黃新建 ,江西撫州市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江西省人大常委會經濟諮詢專家,江西省工業經濟諮詢專家,江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近年來,承擔完成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22部,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一、二、三等獎7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陳曉玲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西師範大學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民政部國家減災與應急工程重點實驗室特聘專家。
近年來,主要從事基於遙感與GlS的湖泊-濕地-流域複雜生態系統研究。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0餘項,出版專著、譯著、高校教材8部,公開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EI/ISTP檢索論文90餘篇,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申請科技發明專利4項,計算機軟體著作登記1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國內外湖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湖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我國五大湖泊資源的比較
第三節我國湖泊資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經驗及借鑑
第四節國外湖泊綜合開發利用的經驗與借鑑
參考文獻
◆第二章構建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路
第一節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意義
第二節構建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區的總體構思
第三節建設科學的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體系和發展支撐體系
參考文獻
◆第三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生態經濟功能分區
第一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第二節生態經濟功能分區
參考文獻
◆第四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第一節生態農業的內涵
第二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分析及發展思路
第三節農業產業結構分析
第四節生態農業模式的空間布局
第五節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
◆第五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第一節生態工業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形式
第二節鄱陽湖區走生態工業道路的必要性
第三節鄱陽湖區生態工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第四節改造型的鄱陽湖區生態工業園——南昌高新區工業園
第五節全新型的生態工業園——星火工業園區
第六節推進鄱陽湖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措施
參考文獻
◆第六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
第一節生態旅遊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鄱陽湖區生態旅遊發展SWOT分析
第三節環鄱陽湖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構建
參考文獻
◆第七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城市群發展模式
第一節鄱陽湖區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第二節鄱陽湖區生態系統分析
第三節鄱陽湖區生態城市群建設對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八章鄱陽湖生態屏障建設發展模式研究
第一節生態屏障理論與鄱陽湖生態屏障建設目標
第二節生態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
第三節生態屏障建設對策
參考文獻
◆第九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第一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生態補償的內涵
第三節生態補償的理論分析
第四節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現狀
第五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基本情況
第六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的基本框架
第七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建議
參考文獻
◆第十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一體化管理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節環鄱陽湖區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內涵與要素
第二節環鄱陽湖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程度評價
第三節環鄱陽湖區一體化管理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環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發展策略
第一節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互動協調與協作機制
第二節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撐體系
第三節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支撐體系
第四節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 國內外湖泊資源綜合 開發利用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湖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理論基礎
近百年來,世界各國,尤其是經濟已開發國家,都十分重視對河流、湖泊及其流域的綜合治理和開發。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與江河、湖泊流域開發密切相關,尤其是一些國家在工業化演進的各個階段,許多大的江河、湖泊流域都發展成為產業密集帶,成為各國現代化工業發展的軸心和重點地域。最近數十年來,各國又在開發湖泊、開放河流,開闢外向型流域市場,建立繁榮的河流、湖泊流域經濟等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些發展成就的取得,歸根到底就是對江河、湖泊流域進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開發,因而促進了該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江河湖區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複合系統,其開發是一個複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經濟的各方面,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就必須有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因此,在進行江河、湖泊開發時,就必須系統而全面地了解和認識與其開發相關的各種理論,並在開發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適當的理論進行指導。
一流域綜合管理理論
流域綜合管理是在流域內對水、土以及其他相關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進行跨部門協調的過程,它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實現水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同時維持和恢復淡水生態系統。其所依據的原則是流域生態系統的自然功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的源泉,要求必須把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作為極其重要的目標。
國內外的湖區開發和管理都經歷了從單純的自然資源、環境管理到湖區綜合開發管理的過程,即從簡單的要素描述到複雜的系統探索的過程。
研究大致包括湖區的開發對疾病發生、資源利用、魚類生長的影響,以及與湖區人口、資源的關係,與湖區水質污染的關係,與湖區環境壓力的關係,與湖區產業、經濟、文化發展的關係等內容。
流域綜合管理理論認為,湖區作為一個流域,是由自然、經濟、社會等各個生態子系統的綜合影響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是一個“複合式資源綜合體”。其中,自然生態子系統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自然環境(土地、地質、地貌、水體、大氣、景觀等),以生物與環境的協同共生及環境對湖區內活動的支持、容納、緩衝及淨化為特徵;社會生態子系統以人口為中心,以滿足湖區居民的生活需求為目標;經濟生態子系統以資源(能源、物質、信息、資金等)為核心。所以,湖區的開發與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個因素的綜合過程。
以鄱陽湖為例,從系統論角度來看,鄱陽湖自身作為微生態系統,在湖區大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對湖泊的價值和作用認識不夠,導致湖濱地帶充滿了城市廢水和生活垃圾,從而降低了原本應該重點發揮的生態優勢,鄱陽湖的功能正從其原本的生態意義向功能意義(如循環池、淨化池)轉變。由此可見,湖泊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資源是複合式的資源,各類資源共寓於湖泊這一統一的綜合體中,彼此互為條件,並相互影響和制約。因此,對湖泊中賦存的任一資源的開發都將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會導致整個湖泊綜合體的變化。在利用湖泊資源時,對湖泊的特性要有充分的認識,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最佳平衡,使其可更新資源能夠得以恢復和再生。
二循環經濟理論
隨著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尖銳化,世界各國政府都普遍重視對生態環境的研究,力求尋找解決生態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良策。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解決生態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而生態城市又成為湖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模式。
循環經濟是指在人類、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徵,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不同於“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這種依賴於高強度地開採和消費資源以及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的物質單程流動的線性的傳統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型物質流程,其特徵表現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即符合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儘可能小的程度。這種循環化的集約型增長模式,既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能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衝突。
在湖區,合理選擇產業、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保護和改善湖區生態環境,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儘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湖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生態平衡,是當代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發展循環經濟,在國際上已經成為趨勢。日本政府已把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之一;德國循環經濟已從垃圾處理,逐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擴展與轉移。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運用循環經濟原理,在琵琶湖、多瑙河、魯爾河等流域取得了成功的實踐經驗。
三生態系統理論
1.整體性和反饋性理論
整體性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整體性是指系統的有機整體、存在方式、目標功能都表現出統一的特性。整體性是生態系統要素與結構的體現,主要有三個論點:一是整體大於它的各部分之和。要素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就具有綜合性功能,各要素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性質、功能和運動規律,尤其是出現了新質,這是各要素獨立存在時所沒有的。二是一旦形成了系統,各要素不能分解成獨立的要素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開,那么分解出去的要素就不再具有系統整體性的特點和功能。三是各個要素的性質和行為對系統的整體性是起作用的,這種作用是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要素是整體性的基礎,系統整體如果失去其中一些關鍵要素,那么也難以成為完整的形態而發揮作用。
反饋是生態系統的另一個重要特性,生態系統自調控就是反饋功能的一個體現,具有增強系統功能作用的稱為正反饋,具有削弱系統功能作用的稱為負反饋。這兩種反饋相互交替、相輔相成,就能夠維持生態系統的穩態。正反饋是增大與中心點距離的過程。生態系統中某種成分的變化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變化,反過來是加速最初發生變化的成分的變化。因此,正反饋的作用常常是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負反饋是一種不斷減小與中心點距離的過程,是不斷趨向中心點的行為過程。所以,負反饋在生態系統的動態維持中得到更廣泛的套用。負反饋是保持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機制。
生態系統就是一種反饋系統,能自動調節並維持自己正常的功能。系統是不斷通過反饋進行調節,使系統維持並達到穩態。
2.結構與功能辯證關係理論
結構與功能辯證關係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結構與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要素與結構是功能的內在根據,是基礎,功能是要素與結構的外在表現。一定結構表現出一定的功能,一定的功能總是由一定系統的結構產生的。第二,結構與功能又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一方面,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結構變化制約著系統發展和變化;另一方面,功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反作用於結構,在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此時結構雖未變化,但功能卻不斷地發生變化,而功能變化又反過來影響結構。第三,結構和功能的聯繫密不可分,在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多種類型。
如組成系統的結構的要素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就不同;但組成系統的要素的結構都不同,也能獲得相同的功能(如不同結構的生態系統,都有生產的功能);組成系統的要素相同,但結構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就不同;一個生態系統的同一結構,可能有多種功能。第四,生態系統穩定是相對的。
生態系統總處於環境之中,與外界進行物種和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
在這種交換過程中,系統的結構不僅在量的方面可以逐漸發生變化,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產生質的飛躍。
3.耗散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具備耗散結構所必需的三個條件:系統具有開放性;系統處於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系統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關機制。
生態系統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全方位開放是生態系統的首要特點。生態系統通過上下、左右、前後等方面與外界溝通。第二,進行熵的交換。通過開放,生態系統與環境之間建立了緊密聯繫。生態系統通過不斷攝入能量,並將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熵排向環境。生態系統從本質上不同於孤立系統的行為就在於同環境之間有熵的交換。第三,促使要素間的交流。正因為開放性的存在,生態系統各要素間不斷交流,促使系統內各要素始終處於動態之中。
生態系統是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遠離平衡態不再局限於要素間單一的線性組合,這是因為在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聯繫和作用。
如負反饋和熵產生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出現波動和漲落變化等,都是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在平衡態、近平衡態區域呈一定規律性變化,是確定性或線性關係。與平衡、近平衡態有本質不同的遠離平衡態,呈非線性關係。
生態系統有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狀態轉移到一個新狀態。
生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機制。非線性是指兩個量之間沒有像正比例那樣的直線關係,它的性質可能在不同的區域迥然不同,各種性質只能通過局部來研究。非線性方程的解表明,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可能造成後來結果的巨大差別。非線性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各種矛盾,如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平衡與非平衡、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均質性和非均質性等,這些固有的矛盾正是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兩面性,是辯證統一的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景。普利高津說“未來並不完全包括在過去之中”,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實際不斷分析事物變化,才能了解不同生態系統的演變和未來發展。
4.生態系統理論與湖區開發
根據生態系統的相關理論,湖區開發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進行開發時,首先,要用整體的觀點來統籌規劃。當進行湖區的某一項開發時,要注意這種開發活動對湖區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整體的影響;同時,對影響這種開發活動的正負反饋作用予以適當的調控和引導,以促進整個湖區開發的有序進行。其次,隨著湖區各種開發活動的不斷進行,湖區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結構和功能必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係,不斷調整和最佳化湖區系統的結構,以增強湖區的各項功能。同時,也要注重湖區系統功能對湖區結構的反饋作用。再次,湖區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資源環境耦合而成的、開放的複合生態系統,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要不斷加強系統與外界的交流,要根據湖區系統的實際情況,不斷輸入湖區開發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能量,輸出湖區的各種產品。最後,在開發過程中,要關注湖區的各種變化,因為對於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即使是系統很小的變化,也可能對系統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湖區開發的過程中,始終要關注整個複合系統的變化,從而達到合理規劃系統發展方向的目的。
四資源經濟學理論
1.資源最優耗竭理論
索洛(1998)認為,為使社會從一種資源存量中獲得的收益淨現值最大,資源價格不應與資源邊際生產成本相等,而應等於邊際生產成本和這種資源未開採時的影子價格的和。自然資源產品生產最大效率的必要條件是產品價格等於環境成本、生產成本和時間成本之和(資源最優耗竭的第一個條件)。在市場競爭情況下,企業經營者往往不考慮社會環境的損失,這個必要條件就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價格等於邊際生產成本與資源稀缺地租之和;在壟斷的情況下,這個必要條件改為自然資源產品邊際收益等於邊際生產成本與資源稀缺性地租之和。
Hotelling(1931)在“可耗竭資源經濟學”中,第一次將導數和微分套用於資源存量的時間配置問題,得出了被後人稱為資源最優耗竭的第二個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礦區使用費須以利率相同的比率增長,即社會持有存量資源稀缺地租的增長率應等於社會長期利率。社會長期利率對資源耗竭速度產生影響。當社會利率提高時,會促使資源耗用加快;相反,如社會利率降低,則有利於減少資源的流失從而起到保護資源的作用。其實質是根據效率最大化原則,任何時點的資源耗用與其獲利水平都是一樣的,即資源耗用的時間機會成本為零。霍特林所得出的這個最優耗竭條件,被稱為霍特林定理,得到了廣泛套用。
2.共享資源與外部性理論
在自然資源系統中,共享資源種類繁多。它包括荒原上的野生動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