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坡遺址

鄭尚坡遺址

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東約500米漆水東岸塬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匯入渭河,村北1公里處漠浴河自東北而來匯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處湋河由扶風西來,在滸西莊村東與漆水合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尚坡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
  • 發現時間:1981年2月
  • 發掘時間:10月1981年
地理位置,出土文物,建築結構,早期房基,中期房基,晚期房基,典籍記載,

地理位置

此遺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廟底村,南北約3000米,東西約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遺址,鄭家坡遺址與其相連,故稱“鄭尚坡遺址”。
鄭家坡遺址的早、中、晚三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範圍之中,鄭尚坡遺址科學發掘獲得的器物群,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先周文化淵源和周族的起源等重大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房屋、陶窖、窖穴等遺蹟和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的發現,為研究先周時期的居住狀況、生活方式、經濟狀態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從而充分證明,鄭尚坡遺址的文化遺存是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應屬於先周文化。鄭尚坡遺址於1981年2月文物普查時發現,同年10月至1983年8月,由寶雞市考古隊正式發掘。

出土文物

鄭尚坡遺址1980年發現,1981年寶雞市考古隊正式發掘。揭露面積2000平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呈東西走向的壕溝,早期遺存主要分布在北區,時代約相當於二里頭文化晚期至二里崗下層,中期約在太王遷岐前後;晚期約在文王作豐時。中、晚期遺存在兩小區內均有分布。
鄭尚坡遺址內發現先周時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個,窖穴3個,陶窯2個。根據地層關係,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遺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種。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簋、盂、豆、甗、缽、杯、盤以及甑箅、陶紡輪、陶輪、陶拍等;石器有鏟、斧、矛、鑿、刀、鏃、鑽墊、石紡輪等;骨器有鏃、鏟、錐、匕、針、笄等。還發現銅鏃、卜骨、陶人頭像等遺物,根據地層關係和器物的形制,也分為早、中、晚三期。

建築結構

早期房基

早期房基為半地穴式,門向北,門道斜坡狀,下端有台階。門通道將房屋分作兩室。陶窯為豎穴式,由窯室、窯箅、火膛組成。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以紅褐陶為主,灰陶較少。磨光黑皮陶較少。陶器以手制為主,兼用模製,盛行粘接法。表面除素麵和磨光以外,紋飾以粗疏散亂的繩紋為主,還有印紋、弦紋、附加堆紋和刻劃符號。器形有鬲、盆、罐、瓮、尊、甑、箅等。另外還有骨笄、石鏟、卜骨等遺物。

中期房基

中期房基有長圓形、圓形半地穴式。房屋分兩室,中有通道。前室大,後室小。窖穴有袋狀,坑底經過加工。陶器仍以紅褐陶為主,灰陶較早期增加。紋飾以繩紋為主,印紋種類增多,常見的還有方格紋、乳釘紋、重菱紋、葉脈紋、“S”形紋等。附加堆紋繼續使用,亦發現有刻劃符號。器形有鬲、缽、深腹盆、簋、盂、盤等。還有石刀、錛、鑿、紡輪、陶拍、骨鏃、笄、銅鏃和卜骨、陶人頭像等遺物。

晚期房基

晚期房屋為淺地穴圓形。其中一處灶坑位於室的西北正中,有火膛、火眼、進火口和出煙口。室內有柱洞。室內活動面狹小,似為炊事專用的廚房。生產工具有陶紡輪、骨鏃、石錛等。

典籍記載

1984年《文物》雜誌第7期該遺址《發掘簡報》發表後,國內引起高度重視,著名學者紛至沓來實地考察,尹盛平先生以此次發掘所撰寫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1990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