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泰

鄭仁泰,唐朝功臣,秦府中人,是玄武門政變的先鋒之一。曾入右武衛大將軍、檢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事。後討平鐵勒叛亂不利而被降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仁泰
  • 職業:大臣
  • 主要成就玄武門政變的先鋒之一
  • 朝代:唐代
  • 史籍記載:《舊唐書.尉遲敬德傳》
  • 相關事件:玄武門政變
個人簡介,經歷,

個人簡介

貞觀將領中一些比較次要的中年將領站到了台前,鄭仁泰便是其中的一位。
舊唐書.長孫無忌》:“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所以,鄭仁泰不僅僅是秦府中人,並且是玄武門政變的先鋒之一,這一點從他後來陪葬昭陵也可看出。但是,他的地位較低,所以在貞觀時期的史籍中少有露面。《新唐書.東夷傳》:“又明年(貞觀二十一年)三月,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自萊州度海;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鄭仁泰墓出土的彩釉騎馬武士俑鄭仁泰墓出土的彩釉騎馬武士俑

經歷

此時相去玄武門政變已經二十一年,這時他已經是十六衛大將軍之一,正好成為了中年將領中的骨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昭陵的鄭仁泰墓被發掘,出土了相當可觀的文物。其墓誌也浮出水面,這使得鄭仁泰在貞觀時期的事跡變得明晰。根據他的墓誌記載,鄭仁泰很早就加入秦王的幕府,參加過武德二年至三年的平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玄武門之變立功後,授游擊將軍,實封二百戶
貞觀四年,進爵為公。七年,遷歸政府統軍。貞觀十三年遷左衛中郎將李世民親征高麗。他負責勝州道行軍,並且押左飛騎仗,領五馬軍總管。戰後檢校右武侯將軍,加上柱國,稍後,轉左屯衛將軍,同安郡公。永徽四年,使持節靈、鹽二州都督。顯慶二年,入右武衛大將軍,仍檢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事。結合前面提到的貞觀二十一年,鄭仁泰為右屯衛大將軍,而至此領三衛大將軍(兩唐書為左武衛大將軍,岑仲勉以為訛)。這在永徽、顯慶似不多見。此時宿將程知節為左屯衛大將軍,且在顯慶初因討西突厥不利而外放;蘇定方薛仁貴皆非大將軍,僅是將軍而已;李績早已身在政府,少管軍務。故思此時仁泰身兼三衛即使不是首席大將,也應是軍界首腦之一。而正在這時,討平鐵勒叛亂的重任被交與了仁泰。
唐似有地位最高的大將領軍的慣例,如李靖之討吐谷渾侯君集之討高昌,李績之徵高麗等。不知此戰是否印證了鄭仁泰在當時的地位?唐朝討平鐵勒是一次很著名的戰役,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是這次戰役的總指揮,(墓誌稱“為盧山、降水、鐵勒三大總管”)。但在這次戰役中,真正出風頭的是副總指揮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故事人盡皆知。其實在戰爭初始階段,鄭仁泰的戰功也是可觀的,後來有可能是分兵作戰,薛仁貴一路,坑殺降卒之後,追度磧口,俘虜葉護三人而還。而鄭仁泰擊破思結、多濫葛後,縱兵搶掠,也追入大漠,不同的是,鄭仁泰是大敗而回。從前面墓誌記載高麗戰爭中鄭仁泰領五馬軍總管的情況看,馬軍應是鄭仁泰的優長。所以鄭仁泰從一開始就追擊作戰,百里根本不在話下。當敵人遁入大漠後,他也敢用一萬四千騎兵追趕。只是中途遇到了暴風雪,以致損失慘重。所有兵器都丟棄了,糧食吃完後便吃馬,馬吃完了就吃人,回來的時候,只剩下了八百人。後來有人參劾鄭仁泰,稱這是唐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失敗。不過,唐高宗並沒有降罪。薛仁貴雖然勝了,但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和鄭仁泰一樣,在前線收受賄賂,搶當地的女子為妻,最惡劣的是,坑殺甚眾,幾近於夷種,造成了強烈的反抗。為了寧息變亂,唐高宗不得不派出身鐵勒貴族的契苾何力前往安撫。何力帶領少數人進入大漠,處決了一批酋長,同時表示與眾人無關。至此,鐵勒九姓才安定下來。奇怪的是,兩年後鄭仁泰再次深入了鐵勒戰場,不過這是他已經被降職為左武衛將軍。好在這次沒有出什麼事端,戰事也比較成功。同年,以涼州都督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屯兵涼、鄯二州,以備吐蕃。這和墓誌記載的“除涼、甘、肅、伊、瓜、沙六州諸軍事,涼州刺史”基本一致。不過當年他便去世,次年下葬。
事隔一千餘年以後,他的墓葬被重新開啟,於是便有了今天考古學上的一筆。唐德宗時期錄大唐功臣,鄭仁泰以代州都督、同安郡公列於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