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田陳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仁和西街,是廣州市第四批歷史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田陳公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仁和西街
- 類別:歷史建築
鄉田陳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仁和西街,是廣州市第四批歷史建築。
鄉田陳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仁和西街,是廣州市第四批歷史建築。...
1956年農村推行農業合作社運動,將浪壩、大坡合併到瓦屋,米田合併到剩公,九道、乾溪合併到石板,格草合併到水晶,由20個鄉合併為13個。1957年1月改為芭蕉區公所,1958年11月改為芭蕉人民公社,下設芭蕉、寨灣、瓦屋、硃砂、紅岩、天橋、王家、乾溪、米田、黃泥、石板、三新、戽口、南河14個管理區。1961年5...
平時閉閘蓄水。挑選有才幹並熱心公益的人充任陂長,常年派人巡視、管理、維修,不使廢弛。這一水利工程,當時可灌田萬餘畝,確保長泰萬眾得到溫飽,村社之間的水利糾紛也得到根本解決。入祀鄉賢祠 立石紀事,至今利賴。感於陳耆公克己為眾高風,當時鄉人把他入祀鄉賢祠。康熙版《漳州府志》為之立傳。
《陳氏宗族的精神家園——廣州陳家祠》是201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發志。作者簡介 王發志,廣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陳家祠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嶺南文化、古建築、中外關係史等方面研究,曾發表《竹枝詞中的茶文化》《廣州陳家祠與民族凝聚力》《廣州陳家祠旗桿夾的文化價值》等論文,著有《嶺南祠堂》...
河上鄉金錢燕崗侯氏家族,及新田文享裕堂等共同籌款建起“巡撫祠”。後來因同奉祀周有德與王來任二公,改稱“報德祠”。香港石湖圩所設“巡撫街”一直保留其名。上水石湖圩的香港廖氏太平清醮,還見過“巡撫祠”和當地巡遊行香隊伍中抬著王周公神像巡遊呢。可見,新安人民知恩圖報的傳統,自古傳承不斷。
一些袍服碎片和一隻鞋後來被省博物館收藏,另一隻鞋由江田陳氏宗祠收存。墓中出土陳大濩墓志銘一方,後收藏於鄭和史跡陳列館。墓志銘刻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上額分十二行豎刻篆文“明思恩府同守致仕,累封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雙溪陳公墓志銘”共35字為題,正文楷書39行,滿行最多76字,...
陳門五傑故里景區位於修水縣寧州鎮原桃里鄉轄區 ,景區總面積209公頃,核心景區約64公頃 ,自2018年開始規劃建設。整個景區由北入口景觀、陳寶箴、陳三立故居(陳家大屋)、義學裡、四覺草堂、義寧陳氏文化紀念苑、封懷植物園、六悟茶園、鳳鳴澗、陳公祠、三合河、客家河堤等景觀組成,後期將打造五彩梯田、客家...
陳完到齊國後,“以陳氏為田氏”而改稱田完。也有一說,齊桓公將陳完封于田地,陳完以封地為氏,而稱田完。田完就是田氏的得姓始祖。由以上可見,田姓出於陳姓,陳田一家。據《歸德田氏家乘》記載,田完的6世孫田乞在齊悼公時為相,專齊政。其子田常繼任,仍為齊相。田常用大斗出貸,而用小斗收貸,...
治東錢、廣德二湖,大興水利,民立祠以祀之.築湖堤十有八里,禁民取湖為田雲.(扎自《桃源鄉志》列傳志二 名宦)五,廟祀 嘉澤廟 莫枝鎮青山岙外,祀唐縣令陸南金、宋郡守李夷庚。舊在東錢湖之背山,宋治平元年鄞薄呂獻之建,關祀有記,嘉定間賜廟額,加封陸令為孚佑侯,李守為惠應侯。元至順二年宜...
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中,地主階級以宗族名義占有的土地。又稱義田、祠田、祭田、丞嘗田等。義莊則是管理族田、掌握地租分配的機構。起源 族田約始於宋代。江蘇蘇州范仲淹(989~1052)於皇祐元年(1049)首創義莊。其後相繼建置的有江蘇金壇縣張氏義莊、浙江東陽陳氏義莊、江西臨江向氏義莊、鉛山劉氏義莊、新淦郭氏義莊...
當夏日來臨時,關帝廟已修繕完成,王樹英等在廟內隔出一間,又請了老司塑了一尊陳知縣的泥像,並寫了“陳公生祠”匾額。未過幾日,陳知縣得知此事,將王樹英等喚來,說:“我區區之力,於民無恩,於天極微,不可如此供之。”說罷,親手舉錘,碎了泥像與匾額。是年十月,寒風呼嘯,冬天來得特別早,...
紫陽閣(俗稱朱子祠)旁有株墨竹,相傳是朱熹殘墨潑在竹上染成黑色,千百年來這株神奇的墨竹依然挺拔茁壯。自古龍舟日競渡,獨有三溪夜賽航。這裡的龍舟夜渡是我省獨有的鄉土風情。從村中穿過的南溪,每年端午節夜間燈光輝映,溪中龍舟競發,兩岸及橋上人潮如涌,熱鬧非凡。三溪以其山水交融、自然奇秀和歷史悠久...
另一支遷入大路尾的,則是竹庵祖分支,三世祖前川公後裔陳慥(字信守)公(1942年版族譜記載,八世祖名“慥”,非“造”),從文林村茂東坡遷出,遷到名叫瓜塘的地方(如今大路尾高村東側小溪邊附近),根據村中傳說,是為守田而遷。其世系是陳帥保(號竹庵)--陳士聰(號東崖)--陳磯(號前川)--陳達道...
鄉民陳其姓者,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從者,已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俱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咨議,即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禱必應。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濯靈日以著,人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昌黎刺潮,淫雨...
3.陳大宗祠 4.陳氏宗祠(敘倫堂)5.吳氏公祠(七幢)6.延陵祠 7.靈威廟 8.蔣氏宗祠 9.陳氏宗祠戲台 10.王氏宗祠(王蓮塘村)11.王氏宗祠(南青口村)12.何氏宗祠 13.方大宗祠 14.友龍公祠 15.金氏宗祠 16.朱氏宗祠 17.宗氏宗祠 18.赤岸孝馮祠 第六章 書院 1.繡湖書院舊址 2.端本學堂舊址 3.留軒...
”因相度地勢,於蘭西石佛灣鑿渠引漑,兼教民造水車,汲入田,歲贈粟十餘萬石。臨桃民念公德,其所鑿萬世利也,相與建公生祠。蓋公所至,務為民久遠計類視此。子二,周、震。---清 光緒《汾陽縣誌·藝文》子女 田莊儀(1629—1727),女,字鳳池,又字禮常,號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間詩人。其父田呈瑞,...
允進公帶領族人公開闢荒野,平拓村場,發展生產,承傳文明,石車村由此建立。在新中國建立時,因為各種原因,勤勞淳樸的石車村民收留了一些外來姓氏入住該村,石車村由單一姓氏村變成多姓氏村,主要有姓易、阮、柯、梁。堂號堂聯 堂號:潁川堂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祠堂土廟 村裡面有一座祠堂:陳東野公...
崇明熊公祠記碑(陳仁錫撰明崇禎元年·1628年)青浦縣城隍廟誥命牌 (徐日曦書明崇禎三年·1630年)重建紀王廟記碑(侯峒曾撰明崇禎六年·1633年)金山衛武聖宮記碑(曹勛撰明崇禎九年·1636年)重修薛淀湖關帝祠置義田記碑(胡開文撰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崇明陳公祠記碑(張潔撰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江...
城隍廟、火神廟、馬王廟、昭忠祠、武侯祠、童公祠、陳孝子祠。圓通寺(洪武十四年建)、元妙觀、三官祠、魁星樓(嘉慶三年建)、西陵宮、巧聖宮、巴公祠、東嶽廟、天后宮、三義宮、郡王宮、水滸廟、開元寺(唐時建、宋淳熙四年重修)、張王廟、五通廟、仁壽宮、南嶽廟、白馬廟、二郎廟(祭祀李冰父子)、...
虱母仙的贊語傳到鄒堂鄭族南莊公耳中,南莊公暗想“可能是傳說中的虱母仙吧”,於是請他去立建門樓。這鄒堂烏門頂的“紅門樓”,“白門樓”就是虱母仙給建造的。不久還為鳳鳴村林員外建了林厝祠堂;翁厝寮翁員外請他營造翁家祖墳;地美都四鄉陳員外請去建造祖祠、祖廟,外隴村還請去營造鄉里神廟,外隴陳...
太原天主堂 陳寶箴、陳三立故居 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舊址 閻家大院 盛公祠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舊址 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總平巷礦井口 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孔家大院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舊址 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東固平民銀行舊址 ...
文林陳氏宗祠,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毀,改革開放後有所修復,後於2004年農曆六月十八日開工重建,2004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修成三進祠堂。2005年農曆正月十九日進祖入祠。祠堂重修資金主要是陳偉德先生捐資和村民集資,整座祠堂共耗資一百六十八萬元。祠堂裡面所祭祀的祖先,陳壬康公是東莞南柵八世祖。(陳翠菴公、陳...
彈藥科舊址原為文華公祠,坐東南向西北,磚木結構,硬山頂,飛檐翹角,穿斗式梁架,建築占地面積約335平方米,建於清代晚期。利鐵科舊址原為民宅,坐北向南,土木結構,懸山頂,建築面積約260平方米。槍炮科舊址原為陳氏總祠,坐東南向西北,磚木結構,硬山頂,飛檐翹角,抬梁式梁架,建築占地面積約414平方米。...
”莫友芝更是稱讚說:“陳省庵(即陳玉壂)舊守之詒澤遠矣!”如今,270多年過去了,遵義人民依然懷念著陳玉壂這位造福一方的濟南人。陳公祠前,當地百姓編的一首歌仍在傳唱:“屹立閣樓啊,引人敬仰;陳玉壂啊,百世流芳!”主要事跡 在明朝以前,遵義主要以農耕為主。至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85年—1488年),才...
汪同 (仲玉) 是元末徽州著名的鄉軍領袖, 他所建造的知本堂, 不僅包含可以敬拜祖先和教育子弟的奉先之所, 而且也包含祭拜汪華的汪王廟, 並由族內長老主持“祀事”。如果仔細分疏這些稱謂複雜的神主, 還可以發現, 它們之間已經呈現出一種譜系性的聯繫。總之, 這是個“宗祠化”色彩頗為濃重的汪王行祠。對...
善世堂比陳家祠的歷史還要悠久,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陳氏祠堂,總進深108米,擁有廣東省宗祠中最長的95.25米進深、廣東省唯一大跨度的拖廊和假漏窗,一門四塾、鰲魚吞脊及頭門、儀門、月台的形制在廣東省內較為罕見。善世堂保留了古老大氣的明代制式,開創了嶺南祠堂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工藝巧妙融合的先河,具有...
陳燮培,大學畢業於中國青年軍,曾在廣州保全司令部任職。傳統民俗 節慶活動 蓮塘村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有上燈、粵劇、舞獅等。蓮塘村“上燈”習俗,指村里添男丁的家庭在農曆正月初四在羅祖書室、鴻佑家塾、時四陳公祠、古榕樹、社公(居仁里旁,即社稷神壇)等五處地方掛花燈,意為續香火。蓮塘村內逢年過節...
合肥的蔡文毅公祠過去曾經是“蔡大學堂”,後來被改作“新生國小”。《向陽路第一國小校史》記載:“1946年12月,開明紳士蔡蔭青老先生執掌合肥蔡家祠堂財產,遂用該祠堂財產創辦私立‘新生國小’。聘請曾任合肥北鄉兩任鄉長的蔡康甫先生擔任校長,聘深通古文、音樂的蔡繼忠為教師,蔡老先生為塾師出身,親自擔任教學...
為了褒揚方致堯忠義之舉,特設祝祭於死所,並將此事上報朝廷,宋高宗賜謚義烈,立祠方坑口祀之,名“義烈方公廟”,並書聯“方公義烈,勇作寧川之屏障;正義昭然,甘護千秋之綱常”。李椿年在寧國縣任職其間,清正廉潔,惠愛百姓,受到民眾的高度讚頌,邑人縣大堂贈匾為“熙春堂”,讚揚他對寧國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