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陳氏家譜記載,善世堂是奉祀東晉建國大將軍陳玄德及石樓陳族六世祖陳道明之祖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 1520年)。
清代康熙年間,善世堂重建。
1959年,善世堂改成農業機械中學。
1971年,善世堂儀門屋頂被颱風掀翻,所余的部分後來又在祠堂被工廠占用期間拆除。
2011年,動議修繕善世堂。
2012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設計研究所為善世堂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善世堂正式啟動修繕工程後,雖然附近仍留有儀門舊時的石雕等構件,但其完整形制如何已無人能說清。儀門按照1957年的老照片才得以原貌重修。重修中專門邀請中國力學專家在形制不變的基礎上對結構進行了強化,可抵禦高級別的颱風和地震。
2018年,善世堂修繕工程最終完工。
建築特點
善世堂儀門,是善世堂建築的點睛之處,為三間四柱三樓牌坊造型,白砂岩石砌築,廡殿式屋頂。一般祠堂的儀門通常是採用磚雕斗拱或出磚線裝飾,善世堂則是以木作蓮花托斗拱承托瓦頂,斗拱下安排木作“駝峰”,駝峰下布滿構圖嚴謹、深雕刻的石橫樑。儀門有一個大膽的舉動,就是四條石柱均不直上屋頂,顯得高大巍峨。
善世堂頭門內外是對稱的,即正梁在門上,這種形制叫“分心槽”,屬於宋《營造法式》的形制,這種帶有宋代遺風的“分心槽”形制在明清建築的祠堂廟宇中比較少見。
善世堂頭門外包台兩側分別有磚砌的假漏窗,遠看像一個通透的花窗,近看是假漏窗,細看猶如一個個立體的黃色寶盒,較為規則,是兩幅寓意豐富的作品。一般假漏窗多見於蘇州園林,而嶺南古建築多為通透漏窗,善世堂的假漏窗在廣東祠堂中較為少見。
善世堂頭門前的一對慈祥和藹的石獅子與眾不同,形態活潑,富有靈氣,帶著五隻小獅子,寓意石樓陳族五房子孫興旺發達。公獅、母獅均作回頭顧盼小獅的姿態,神態安詳,面露笑容,寓意太師少師科名鼎盛,長幼有序上下和睦。
善世堂中堂門邊牆上兩側的磚雕大花窗雕飾繁多,人物、花鳥魚蟲樣樣皆精雕細琢,每一幅圖案都各有其典故寓意。善中堂屋面正中有龍船脊壓頂,兩端還有鰲魚吞脊的脊飾,現在所見的祠堂上的鰲魚多是身體倒貼在屋脊上,而不是口含屋脊。祠堂有鰲魚吞脊形制在廣東來說非常特別,特別在南番順(即古代南海縣)一帶,更是少見。
善世堂木雕多為三面鏤空雕刻,頭門雕刻多為圖騰式、中堂雕刻多為寫實式、後寢雕刻多為簡約式。
善世堂後寢與中堂天井之間兩側各有一連廊,俗稱“拖廊”,拖廊兩頭長度近10米,南北柱子跨度超過8.8米,且中間沒有柱子承托。拖廊跨度之大較為少見的,從力學設計、建築形制上都極具研究價值。
文物遺存
善世堂三進大堂里高掛的“善世堂”金漆招牌,其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題。這塊“善世堂”匾額與蘇東坡題寫的“六榕”一同被《中國名匾》一書收錄,是廣州僅有的兩塊被收錄在冊的匾額。
善世堂頭門匾額上是“陳氏宗祠”四個大字,額下枋刻有各種人物圖案,上枋刻有97個不同字形的“壽”字,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番禺神樓”,是番禺岡尾社十八鄉著名的民間神誕活動“洪聖王出會”中所用的禮儀之物,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最精美的廣式木雕神樓,展開後占地面積達35平方米。
歷史文化
參與善世堂修繕工程的石樓村村民陳秋明的一篇考證文章中寫道,戚繼光和石樓產生聯繫是在廣東的時候,相傳他在探訪石樓好友的時候看到石樓民風淳良,當地人便請他為石樓題寫了幾塊祠堂匾額字,“其中一幅字就是石樓村的陳氏宗祠中堂匾額‘善世堂’。所見的匾額是清乾隆年間大修陳氏宗祠時候重新復刻的,原匾不見了。”
所獲榮譽
2017年,善世堂修繕工程人物參評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評選活動,入圍全國終審十六強,是廣東省唯一一個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入圍的項目。
文物價值
善世堂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氣的明代制式建築奠定了善世堂莊嚴的氣場,是陳氏族人引為驕傲的珍貴寶物,記錄著存續數百年的宗族歷史,保留了古老大氣的明代制式,開創了嶺南祠堂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工藝巧妙融合的先河。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善世堂,位於廣東省番禺區市蓮路石樓路段。
交通
公共運輸:從廣州南站出發,可乘坐廣州捷運7號線、4號線在石碁站下車,步行160米後在公交站捷運石碁站上車,乘坐番92路至石樓牌坊下車,後步行200米到達善世堂。路程用時約1小時。
自駕:從廣州南站出發途經廣台高速、番禺石化路可到善世堂。路程約需用時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