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之目的》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村教育之目的
- 作者:余家菊
- 作品出處: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鄉村教育之目的》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鄉村教育之目的》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鄉村教育為教育事業之一部份[分],鄉村教育之目的當然不能自外於一般教育之目的。其著重之點,可以有異於都市教育;其貫徹目的之具體標準可以...
鄉村教育(rural education)指在鄉村開展的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旨在從教育鄉村村民著手,改進鄉村村民的生活,推進鄉村建設。研究結果表明,近代中國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始於20世紀初,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教育研究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
3、鄉土教育是綜合性的教育,亦即結合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及人文學科之教育,是科技整合性的教育。4、鄉土教育不只是認知技能的學習,更是情意教學的最佳方式。鄉土教學的理論與實施。目的 1. 增進學生對鄉土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鄉土的...
鄉村教育運動力圖通過教育對我國近代農村貧窮落後進行全面的社會改造,進行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因此,鄉村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造運動。鄉村教育運動在“復興農村”、“建設農村”的旗幟下,提出到農村去、到民間去。倡導鄉村...
1.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是推進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大舉措;是建立學習型社會和促進農村經濟...
農村職業教育是一種針對農村的職業教育。大師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揭示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徵及特殊功能,更充分地挖掘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其目的: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
運用新的教學模式促使幼兒的全面發展。項目目標 1.可以有效的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使中等師範院校學生成為西部鄉村發展的有生力量,帶動鄉村發展;3.較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是國家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檔案,國務院2003年9月17日發布。決定全文共分八個部分34條,就新時期農村教育工作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重點突出了改革目的、改革內容、改革方向、經費保障、隊伍建設等,...
優秀鄉村教師是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堅實基石;新鄉村學生維度,以“揚紅善精神,育中國少年”為目的,講述了鄉村孩子是如何享受優質教育的;新鄉村社會維度,以“齡舫鄉教育基金”為起點,講述了家長、社會、政府是如何支持鄉村教育的...
農村教育發展中心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為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由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於2010年2月批准設立。其宗旨和業務範圍為: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教育與技術服務。 農村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組織 農村文化藝術和農...
今夏,光明日報與蒙牛乳業再度攜手,關注鄉村教育,關注鄉村師生教與學的點點滴滴。我們邀請了六位中國當代著名的攝影家,提供了一份網羅東南西北中各地鄉村學校的清單,請他們再各自召集一二位當地攝影師,獨自前往目的地進行拍攝。對於他們...
中國鄉村師範教育創設、改革與發展運動。20 世紀初興起。余家菊1919 年冬發表《鄉村教育之危機》,指出鄉村教育不振的原因,認為“教育的發源地是師範學校,教育的根本是師範教育”,“師範教育不改良,鄉村教育將無從改進”,主張鄉村教育...
堅持科學適切。充分認識鄉村學校之於鄉村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視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避免激進過度撤併學校,防止單純以集約財政和師資為目的強制撤併學校或以經營城市為目的強制學校進城。堅持一鎮一策。
主要目的和任務 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中國小,在校生1.62億,占中小學生總數的81%。這些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在教學條件、...
《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基於供求行為的視角》是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龔繼紅、鐘漲寶。內容簡介 《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基於供求行為的視角》的主要目的:一是通過構建農村教育問題社會學的一般分析框架,分析、解釋農村教育...
②目的上:燈塔下鄉義教更具有公益性質,是為了分享城鄉兩地教育資源,進行教育創新實踐,以促進鄉村教育事業的改善和發展。③力量支持上:燈塔計畫有國內專業社工、各類民間組織、在職教師群、專業培訓機構和香港社工組織的支援。④探索上:...
一、重點推進農村教育發展與改革 全面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堅持把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1.努力提高普及九...
教育扶貧就是通過在農村普及教育,使農民有機會得到他們所要的教育,通過提高思想道德意識和掌握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來實現改造和保護自然界的目的,同時以較高的質量生存。2016年1月22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
實施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所有兒童都能夠在符合育人規律的條件下成長,為未來滿足基本的社會需求服務。發展歷史 農耕教育 原始社會 是人類社會的最初形式。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文化科學知識落後,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原始社會的教育...
鄉村教育 陶行知認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出路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在題為“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演講詞中,陶行知開門見山的說:“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裡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他教人羨慕奢華...
建立學習型鄉村:豐富終身學習的機制,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的正規學校教育,針對不同群體組織短期培訓的非正規教育,以及隨時隨地的非正式教育 鄉村治理:根據不同對象和需要成立合作機制,開展自我服務,並且參與鄉村社區...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切實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增強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推進我縣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
要選擇領導力量強、積極性高、教學設施較完善的縣、鄉(鎮)農村成人學校作為項目學校。農民教育聯繫點可優先考慮。在項目學校相對集中的地區確立一年項目中心學校,使之與項目試點學校相呼應,增強人口教育的輻射能力,為本地區普及人口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 是他在提倡鄉村教育運動, 辦曉莊學校時提出的,以後隨著時代的前進,他陸續做了新的解釋和發展。生活教育的基本觀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他反對“...
社會各界對鄉村教師群體的幫扶行為和同情話語,固然有用且必要,但客觀上也在不斷印證著鄉村教師的弱勢地位。另外,隨著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重心上移”和鄉村教育的“選擇性消費分層”,底層農村學校的優秀生源不斷流失,這樣的客觀...
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2003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 頒布,農村教育又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服務“三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國務院決定,教育部在2004年2月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
為造就鄉村事業的幹部人才,亦可在鄉校設高級部,對少數受過幾年教育的青年進行較高的教育,其功課著重史地、農村問題和技術訓練。鄉農學校的目的是為“推進社會,組織鄉村”,以鄉村自救為本,進而求得整個鄉村社會的改善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