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著教育學著作)

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著教育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教育改造》是陶行知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28年4月。

該書匯集了陶行知1928年前發表的部分教育學論文代表作,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救國思想;書中除批判傳統教育、主張教育改革外,還闡述了平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教育改造
  • 作者:陶行知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文集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首版時間:1928年4月
  • 字數:163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改造》選編陶行知教育學代表論文,全面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救國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此信條下對教育理論的倡導與實踐。該書中批判了傳統教育,提倡教育改革,著重論述平民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對現代教育者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讓人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作品目錄

註:請從上至下閱讀。
自序
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
——一個用錢少的活學校
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
如何教農民出頭?
試驗主義與新教育
評陳著之《親職教育》
——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
我們的信條
平等與自由
國畫也要提倡了
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
教學做合一
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
整個的校長
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
在勞力上勞心
教學合一
天將明之師範學校
——江寧
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以教人者教己
第一流的教育家
縣立師範學校半日生活記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
答操震球之問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無錫國小之新生命
——開原
幼稚園之新大陸——工廠與農村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我們對於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度
鄉立第一國小一日生活記
從野人生活出發
"偽知識"階級
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
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
藝友制師範教育答客問——關於南京六校招收藝友之解釋

創作背景

1917年秋,陶行知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開始他的教育生涯;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1927年,陶行知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在學校創辦一周年時,陶行知為慶祝母親六十壽辰,將自己撰寫的文章,選編成一本教育文集,名為《中國教育改造》。

作品思想

《中國教育改造》是“在中國教育里摸黑路所見著的幾線光明”,主旨是用實驗主義改造中國教育。具體體現為以平民主義作目的,以實驗主義作方法、工具。批判中國教育的“五舊”:依賴天工、沿襲陳法、率任己意、儀型他國、偶爾嘗試;提出以試驗獲得發明,則陳法自去,教育自能刷新進步。
  • 批判傳統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創立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中。該理論是在批判傳統教育、吸收改造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眾教育的實踐中產生的。他認為清末以來,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新式教育,但實質上仍是舊的一套,所謂科學教育,不過是書本的科學、陳列的實驗,這種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脫離生活實際,按這種辦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一些書呆子、蛀書蟲,是會走路的“字紙簍”,這種缺乏生活力和創造力的教育,只能為少爺、小姐所享用,與民眾生活無關。
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陶行知受杜威教育主張的影響,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進行了改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為“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與之相聯繫,陶行知還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的思想,以此來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其教學論為“教學做合一”,“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 幼兒教育
陶行知重視學齡前這段時期的教育,在《中國教育改造》中多篇著作中深入地闡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一文中寫道:“人格教育,端賴6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以此強調兒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1926年10月,陶行知發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更具體地指出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要之重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6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須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按陶行知的主張,兒童6歲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這個時期將為一個人打下人格、智力、體格的基礎。由此,陶行知極力反對那種忽視幼稚時代、漠視幼兒教育的態度和做法,他大聲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創設幼稚園,以正童蒙”。
陶行知還認為幼兒教育能否普及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為幼兒教育是為培養大批建設國家的棟樑之材打基礎的事業。他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因此,他主張要普及教育,不僅要普及國小,也要普及幼兒教育,因為“國小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分析了當時幼兒教育的狀況,他尖銳地指出,舊時的幼兒教育是富貴人家和偽知識階級的專利品,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國民後代的意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當時的幼稚園害了“三種大病”,一是外國病,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這樣的幼稚園自然是沒有平民子弟的份的。為此,他倡導建設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並論述了工廠和農村是幼稚園之新大陸的觀點。他在《幼稚園之新大陸》一文的開頭就提出:“最需要幼稚園的地方是什麼?最歡迎幼稚園的地方是什麼?幼稚園應當到而沒有到的是什麼地方?幼稚園還有什麼新大陸可以發現?”並旗幟鮮明地指出:工廠和農村最需要幼稚園。陶行知主張對工農子女應“來者不拒,不來者送上門去”。他認為不僅要培養幼兒,而且要培養嬰兒。
  • 鄉村教育
陶行知認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出路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
在題為“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演講詞中,陶行知開門見山的說:“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裡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前面是萬丈懸崖,同志們務須把馬勒住,另找生路”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鄉村教育的狀況。中國自科舉制度產生以後,“學而優則仕”,教育是為封建社會培養官僚,讀書可以做官,也是為了做官。於是導致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現象。到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末路,在教育方面則是“廢科舉,興學校”。陶行知的鄉村教育的宗旨是:“叫中國一個個鄉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鄉村教育關係三萬萬六千萬人民之幸福”。所以,陶行知對當時的鄉村教育痛心疾首,極力呼籲並身體力行地去改造。
對於如何建立這種“活教育”的問題,他認為:
第一、活的教育旨在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一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要教人生利”。陶行知認為“以後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生活力豐富不豐富”,陶行知的這個觀點,在當代看來仍不失其合理性。
第二、建設中國鄉村的活教育,必須建設“標準鄉村學校”“活的中心學校”。陶行知提出,“鄉村標準學校最需要的就是標準校長”,“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鄉村教師”而這樣的校長和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同時,“我們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們整個的心獻給我們的農民.....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認為鄉村學校有了這樣的校長和教師,在一定的時期內,就能夠把學校改造得生氣勃勃,培養出富有活力的學生引導民眾崇尚知識,重視教育;把科學技術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效益;教村民學會自立、自衛、自治;使活的教育逐步普及;使每個農民都成為既勤勞又善於經營農作的人。這樣的農村教育工作者“就是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這樣的鄉村學校“就是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由此,這樣的學校就是標準的鄉村學校,這樣的教育就是中國鄉村的活教育。
第三、在社會組成一個大規模聯合,是造成鄉村活的教育的基本條件。對於建設中國鄉村的活教育問題,陶行知並不是毫無依據的空想。他指出:中國鄉村的“這種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團體單獨辦得成功的。我們要有一個大規模聯合,才能希望成功。那應當聯合中最應當聯合的,就是教育與農業攜手。中國鄉村教育之所以沒有實效,是因為教育與農業都是各乾各的,不相聞向。教育沒有農業,便成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農業沒有教育;就失了促進的媒介。倘有好的鄉村學校......做箇中心機關,農業推廣就有了根據地、大本營.一切進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勢.....但要求其充分有效,教育更須與別的偉大勢力攜手。"這一段論述充分表明,陶行知通過對中國鄉村教育現實的考察和研究,已經認識到教育的基本規律。活的鄉村教育要培養出有活力的學生,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鄉村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做的過程逐步形成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本領。鄉村教育需要鄉村為它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使自身得以存在和發展。同時,鄉村教育也必須適應鄉村的經濟建設,使鄉村教育為農村各行各業服務並促進其發展。
第四、建設活的鄉村教育必須有活的教學方法,以培植學生活的本領。陶行知在探討鄉村教學方法改革時說道:“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他要運用環境裡的活勢力,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陶行之改革鄉村教育的宗旨是要改造中國的鄉村,是要“叫中國一個個的鄉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陶行知希望通過改革鄉村教育,去改造文育充斥、經濟落後的中國農村,達到發展鄉村經濟的目的。他要求改革後的教育是活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僅會讀死書的書呆子,具有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的新農民。新型農民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鄉村學校的教學方法是教學做合一。而且,陶先生把做作為教學做的中心。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對於進行教學做,陶行知解釋:比如種田要在田裡做,就必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先生講解種稻的知識,是為種稻而講解,這也是做;學生為弄懂種稻的道理而看書,看書也是做,這就是種稻的教學做合一。他對當時的鄉村學校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現今學堂里的學生簡直只學得一點洋八股,連這些日用的常識常能都不會了,豈是國家辦學的真意嗎?”他說,這樣的學生連科舉時代的秀才都不如,秀才除了學會八股之外,還學會一些日常生活的本領。
  •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培養目標——“真人”。陶行知認為,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體和諧發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第一、陶行知的真人培養目標是針對傳統教育培養“假人”的教育提出來的。陶行知要培養真人。真人讀書不是為了文憑,“寧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讀書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學到真本領。
第二、陶行知的真人目標是針對傳統教育為升學而讀書,為做官而讀書,為個人發財而讀書提出來的。他要培養的真人是以改造社會、改造農村為己任,能為中國農村、為農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人從老百姓中來,最終又回到老百姓中去,為老百姓服務。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真人具有為民族復興而獻身的犧牲的精神。
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培養“少爺”、“小姐”式的學生提出來的。他要培養的真人,要具備五種生活力:即科學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勞動的生活力,藝術的生活力,改造社會的生活力。
從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範的培養目標看,“真人”的標準有三個條件:“第一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
生活教育的內容——以“生活”為中心。陶行知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內容是以文字為中心,是以與生活脫離的無用知識為中心,不能真正培養人的生活能力。可以說,中國的教科書是應試的書,專供書呆子讀的書。陶行知以當時通行的國小常識與國中自然教科書為例進行剖析,認為這些書,最多只配稱做“科學的識字書”“科學的論文書”而已。這些教科書不教在利用自然中去認識自然,也不教試驗,也不教創造,“它們只能把您造成一個自然科學的書呆子”。陶行知對教學內容的總要求的三條標準為:
第一、“看它有沒有引導人動作的力量,看它有沒有引導人幹了一個動作又要乾一個動作的力量。”也就是說,教科書要有引導學生動手的力量,使兒童的手從僅僅起握筆的作用中解脫出來,成為“萬能的手”,“開天闢地的手”。
第二、“看它有沒有引導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沒有引導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書,要給兒童以啟發、以思考、以創造的作用,從而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看它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看它有沒有引導產生新益求新的新價值的力量”。
根據三個標準,陶行知對教學內容提出一個總要求:“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陶行知提出了廣泛且又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教學內容體系。陶行知所要的教學內容,不是應試的內容,不是升學的內容,而是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內容。
生活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學”。陶行知認為,教育界普遍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的現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反對以“教”為中心,主張“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是中國國內最早主張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的人。陶行知認為:“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陶行知提出了教學方法改革的三條思路: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對於教會學生學陶行知認為,一方面先生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學生負學習的責任。老師不要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思想告訴他。
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先生就怎樣教。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建立在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也就是說,教師要不斷自我進修:才可以做一個好教師,才可以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一定要從以“教”為中心,轉到以“學”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
生活教育的教學場所——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往往是與社會隔離的。一是形式的隔離,學校圍起高高的圍牆,掛著“閒人莫入”的虎頭招牌。學校自學校,社會自社會,互不相關。二是內容上的隔離,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學校教育不能為社會“生利”服務,而社會也當然不支持學校發展。三是培養目標的隔離,學校所培養的人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完全是書呆子,學校畢業就等於失業。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口號,強調以社會為學校,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把整個社會變成—個大學校。陶行知認為,把整個社會作為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用這樣的辦法,不論校內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師生。
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反覆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要我們大家‘建築人格長城’。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陶行知認為:
首先要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要樹立為博學而學習、為獨立而學習、為民主而學習、為和平而學習、為科學創造而學習的精神。
其次,要修身養性,具有“大丈夫”的氣概和“大丈夫”的人格。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還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生利和耐勞的筋骨,耐餓的體膚,耐睏乏的身軀,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即為建立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基礎而奮鬥不息。
第三,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陶行知曾親自為育才學校學生制訂“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學生的行為規範,要求每個學生自覺遵守。
陶行知認為,道德教育對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強道德教育。
生活教育的精髓——創造力。創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立足點和歸宿。傳統的教育,特別是應試教育制度下的教師,不但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且還要扼殺這種創造力。陶行知《糊塗的先生》就曾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現象。陶行知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針對師生對教育創造的畏難情緒,陶行知滿懷信心地表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創造之神一定會降臨我們中間。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具體提出通過“六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一要解放孩子的頭腦。兒童的創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見、曲解、幻想層層包纏了起來;因此,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大膽地想像,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創造。
二要解放孩子的雙手。傳統教育要求小孩靜坐、靜讀、靜寫、不許小孩子動手,小孩的雙手被束縛起來,就不能執行頭腦的命令;陶行知要求教師和家長,不要束縛兒童的雙手,讓兒童的雙手在大腦的指揮下大膽地去乾,大膽地動手,大膽地創造。
三要解放孩子的嘴;讓兒童大膽地講,大膽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四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小孩從教室中、從校園中解放出來,在大社會、大自然、大森林中,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內在之創造力。
五要解放兒童的時間,讓兒童有自己的時間去創造。
六要解放兒童的眼睛,讓兒童自己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培養自己的觀察力。
陶行知解放兒童創造力,培養兒童創造力的思想,指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作品評價

《中國教育改造》對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影響至深至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評)
《中國教育改造》是陶行知“在中國教育里摸黑路所見著的幾線光明”,該書中所寫既是陶行知的信條,也是陶行知的實踐。(《中國教師報》 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社
出版年
ISBN
《中國教育改造》
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7年
/
1981年
7102-835(統一書號)
1996年
7-5060-0728-2
2008年
978-7-01-007199-2
2014年
978-7-108-04975-9
978-7-100-09796-3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年
978-7-5502-4927-1
2016年
978-7-5348-6509-1
商務印書館
2017年
978-7-100-13952-6
978-7-5581-1914-9
2018年
978-7-5120-3232-3
978-7-5354-9744-4
978-7-5594-2459-4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年
978-7-212-10116-9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原名陶文濬,後改名陶知行、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4年,陶行知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國留學;1927年3月,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1930年4月,曉莊學校被封,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避難日本;1931年春,到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1932年,創辦山海工學團,其後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主要作品有《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知行詩歌集》等。
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著教育學著作)
陶行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