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

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

光明日報主辦,蒙牛乳業公益支持的“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項目自6月6日啟動,由6位中國當代著名攝影家帶隊,近30名攝影師、攝像師在6月期間深入10所鄉村學校,進行了為期一至兩周的考察拍攝。藝術家們與鄉村師生同吃同住,用鏡頭記錄了中國鄉村教育的真實場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
  •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社
  • 承辦單位:光明日報社會活動部
  • 公益支持:蒙牛乳業
項目背景,項目組委會,拍攝計畫,拍攝主旨,拍攝基調,拍攝地點,攝影師名單,相關作品,公益廣告,

項目背景

光明日報2011年起,每年發起“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社會活動,聯合中央電視台等強勢媒體,累計評選出30 多位“最美鄉村教師”,數百名“特別關注教師”,連續三年舉辦頒獎典禮並於教師節前後在央視播出。活動取得了巨大反響,在全社會掀起了尊師重教、關注鄉村教師與鄉村教育的風潮。溫家寶、劉雲山、劉延東、劉奇葆、嚴雋琪等重要領導都對本次活動做出過批示,高度評價活動意義,並要求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再接再厲, 將活動持續辦下去,為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
從2012年起,蒙牛集團連續兩年以“公益合作夥伴”身份參與“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不僅為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也廣泛發動自身企業員工、合作夥伴等共同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幫扶,同時策劃舉辦了“我回老家上堂課”、“幸福禮單”等接地氣的活動,為生活在閉塞鄉村的師生們開拓了學習的視野,提供了急需的物資。如此深度參與的公益精神,成為企業踐 行社會責任的典範。
2014年,“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已經走到第四個年頭,不論是主辦方光明日報、還是公益合作夥伴蒙牛集團,都希望能在以往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謀求突破點,用創新的思路和手段做公益資助和公益幫扶,把落地活動做得更加紮實,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鄉村教育的現狀,從而激發更廣泛和持續的社會行動。
為了讓傳播更直觀、更具衝擊力、更能促成反思或行動,為了讓公益更簡單、更方便參與、更與生活緊密相關,我們提出“鏡頭裡的中國鄉村教育”活動構想,從攝影大師、攝影記者、志願者、普通百姓、鄉村師生各自不同的角度, 以影像的方式記錄當下中國鄉村教育的現狀。

項目組委會

主 任:張碧涌、翟嵋
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
組委會主要成員合影
執行主任:胡斌、徐冶、吳福順
成 員:王巍、邢瑞、馬列、於園媛、張寧、付偉、王夢敏、李妍莊、胡思源、張穎、宋娟、於曉慶

拍攝計畫

由光明日報、蒙牛乳業和攝影家共同選出10位鄉村教師及所在地,6支攝影家團隊分別深入拍攝走訪一周左右。
在鄉村教育的大主題下,攝影師深入鄉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廣泛了解挖掘材料,進行自由創作。
拍攝過程中需採集: 與教師、學校、鄉村有關的文獻資料; 教師、學生及相關人的口述,日記等; 老照片及鄉村教育、鄉土生活相關實物。

拍攝主旨

中國13億人口,超過半數生活在農村,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也在農村。在某種意義上,鄉村教師是鄉村的靈魂,肩負起在鄉村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如今的鄉村教師,不僅僅是傳統的教書先生角色,而已成為鄉村文明的鮮活表現內容及符號性人物。
本次拍攝,以鄉村教師為切入點,以鄉村教育為線索,展現當今時代中國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文明和文化如何傳承。希望攝影師帶著尋根的情結回到鄉村,在照 片裡注入一種鄉土情懷。

拍攝基調

溫暖、歷史感、人情味

拍攝地點

解海龍
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國小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建設村國小
聞丹青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牙排村國小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東古城鎮後鄭疃村民生國小
晉永權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中心國小
任悅
河北省承德圍場城子學區平房國小
陳杰
雲南省馬關縣夾寒箐鎮么龍國小
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烏瑪塘鄉巴嘎村烏瑪二小
徐冶
甘肅省會寧縣甘溝中學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富饒鄉興信村興信國小

攝影師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
解海龍 著名攝影家,原中國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
徐 冶 光明日報攝影美術部主任、高級記者,長期從事人文地理的專題採訪攝影。
聞丹青 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雜誌藝術總監。
晉永權 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曾拍攝系列攝影作品“儺”,長江、黃河移民等。
任 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個人部落格“1416教室”連續撰寫八年,已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個人媒體。
陳 傑 新京報首席記者,獲得國內外各類新聞獎上百個,帶隊報導過2008汶川地震、2008奧運會、2009大閱兵、2011年日本大地震、歷屆全國兩會、黨代會,及各類諸多國內外重大事件。
黃一鳴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1981年從事新聞和攝影創作以來,見證了海南發展變化歷程中的滄桑與輝煌。
王富春 紀實人文攝影家,1970年開始學習攝影,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副主席兼執行秘書長,《紀實攝影》報執行主編。
盧 鵬 大眾日報攝影記者,歷經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新聞事件採訪報導。
崔新華 攝影家,關注社會人文景觀的拍攝,多有攝影作品獲獎展出。
范順贊 青年攝影師,代表作“現實給了夢想多少時間”,2014年騰訊、財經雜誌“中國進行時”影像拍攝項目受助人
王文靜 多媒體藝術家,常用攝影、裝置、雕塑等媒介創作, 關注於影像物質性和媒體信息泛濫等問題的研究, 藉由其作品討論技術的高度發展和信息的快速傳播對於人們的生存狀態及觀看方式的影響。
吳家翔 青年攝影師,作品包括非典後遺症、中國失獨老人調查、急診眾生等。2014年,他對雲南永勝縣鄉村學校的報導《跟“未來”有關的遊戲》獲得華賽肖像類三等獎。
宋 暉 1974年生於蘭州,現就職於蘭州市商務局
張 鵬 中國青年報記者,曾參與玉樹地震、舟曲土石流、岷漳地震報導。
王 冰 哈爾濱人,1959年出生,大學美術專業,主攻風光攝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袁志柱 攝影師、撰稿人,擅長自然地理、旅遊地理、旅行探險題材。
吳俊松 都市時報視覺總監。
王 飛 新京報實習攝影記者,參與突發性事件、娛樂、時政和社會調查等新聞報導。
王偉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在讀研究生,“解海龍青年攝影家扶持計畫”學員。
王大剛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宜賓市攝協副主席。

相關作品

《六月少年——中國鄉村教育影像志》
書名:六月少年——中國鄉村教育影像志
編者: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項目組
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
《六月少年——中國鄉村教育影像志》
上市時間:上市時間:2014年9月
特約監製:聞丹青
特約編輯:任悅、晉永權
策劃編輯:王巍、邢瑞
責任編輯:毛文麗
裝幀設計:李楠
光明日報何東平總編輯序言
鄉村教育是光明日報持久關注的主題。為鄉村教育的進步、為鄉村師生的幸福奔走呼號是光明日報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項目,以鄉村教育為主線,以鄉村教師為切入點,是光明日報“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的一次深化和延伸。我們與攝影家在公益合作夥伴蒙牛乳業推薦的名單里選出了10位鄉村教師及所在學校,攝影家們深入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與教師、學生家庭同吃同住、共同上課、自由交流,在廣泛了解的基礎上跟蹤拍攝一周左右。
經過6月的拍攝、7、8月的整理,參與本項目的21位攝影師的圖文作品在9月集結出版,為我們呈現了當今中國農村教育的鮮活場景。這是對當代中國鄉村教育的一次全方位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這數百幅照片裡,我們看到現今鄉村學校的硬體設施已經大幅度改善,校園風貌煥然一新,鄉村教師積極樂觀和鄉村學生求知上進的精神風貌也令人鼓舞。這是國家每年不斷加大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同時,透過攝影家的鏡頭,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學目標脫離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學生食品安全存在隱患以及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導致的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現實,這也是我們作為中央媒體需要繼續呼籲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舉辦的四年里,數百名記者、編導奔赴全國各省區市的偏遠鄉村,行程數萬公里,尋訪鄉村教師典型人物。鄉村教師動人的職業堅守、樸素的心靈之美打動了無數國人的內心。可以說,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已成為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媒體公益活動品牌。在這一大項目之下,我們不斷拓展對鄉村教育的關注深度。
除了“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項目,我們還與北京教育學院陶行知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2014“最美鄉村教師”走進北京教育學院研修活動,為鄉村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我們組織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師生、湖南大學生志願者等相關人員對鄉村教師生存發展狀況以及支教大學生、特崗教師等群體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推出系列調研報告,反映鄉村教育的現實狀況和面臨的困難,提出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期切實改善鄉村教師境遇,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在一年又一年的尋找、記錄、沉思中,我們深信,夢想的花朵將開遍祖國的山野鄉間。
前言:我們的鄉村 我們的學校 我們的童年
今夏,光明日報與蒙牛乳業再度攜手,關注鄉村教育,關注鄉村師生教與學的點點滴滴。
我們邀請了六位中國當代著名的攝影家,提供了一份網羅東南西北中各地鄉村學校的清單,請他們再各自召集一二位當地攝影師,獨自前往目的地進行拍攝。對於他們的行程,我們沒有刻意安排,但建議攝影師與鄉村學校師生同吃同住,並事先聯繫學校徵求了校方同意;對於拍攝的內容,我們也沒有刻意強調,僅僅提出“溫暖、歷史感、人情味”作為本次拍攝的“八字真言”,供攝影師把握方向。
六月里,解海龍、聞丹青、徐冶、晉永權、任悅、陳杰等中國當代知名攝影家帶領著各自的攝影團隊,分赴全國十個省區市的鄉村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拍攝,用影像記錄了中國鄉村教育的真實場景,展現了當今時代中國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文明如何延續、文化如何傳承。
作為“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的一個延伸,“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項目的出發點和切入點也在鄉村教師,但如果僅僅匯集鄉村教師上課、備課、家訪、生活的場景,這本書未免過於單調。幸而我們選取的十個地方,各有特色,加上攝影師們視角各不相同,留下了豐富的影像材料——
解海龍在回訪安徽金寨第一希望國小時注意到建校以來的六位校長,記錄了教育理想在鄉村的堅守與傳承,他的徒弟王偉偉則關注與他同齡的80後、90鄉村教師,用影像歌頌他們無悔的青春;
在海南和雲南,聞丹青和陳杰不約而同地關注到當地的留守兒童問題,透過他們的照片,我們看到靚麗的民族服飾沒有遮掩住留守兒童脆弱敏感的內心世界,原生態的鄉村畫卷下暗藏著鄉村勞力的流失和本土文化的斷裂;
任悅相信再平淡的地方都能發現故事,於是就在離我們最近的河北承德,記錄了一個鄉村幼稚園的溫馨和憂傷,她帶去的寶麗來相機,更是給鄉村兒童們一個透過鏡頭觀察世界的機會,當然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眼中珍貴的童年;
徐冶帶隊前往的第一站甘肅會寧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每到黃昏時分,黃土地上坐滿了刻苦讀書的少年,成為當地一景;晉永權去的浙江小梅鎮,是此次所選學校中條件最好的,不僅硬體設施齊全,而且青瓷文化氛圍濃厚,書香瓷院的特色教育自成一格;
在山東,我們看到一個“當代武訓”如何動員全家興辦鄉村義學,看到他在講述“真難真難,越真越難,難真難真,越難越真”的辦學歷程時不禁老淚縱橫;在西藏,我們看到一個康巴藏族青年帶領下的朝氣蓬勃的高原國小,看到蟲草季節貼地前行的高原兒女,看到教育對少年天性的呵護,對心靈自由的放逐……
這本當代中國鄉村教育影像志包含21位攝影師的300多幅作品,攝影師們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個動人的瞬間,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鄉村,回到了課堂,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
後記:影像的力量
光明日報從2011年開始做“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項目,至今已走過四個年頭。此前,在影像方面,我們也曾有過兩次嘗試。
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夏天,我們發起了面向全社會的攝影作品徵集活動,並且在兩個月後舉辦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攝影展。當時正值暑假期間,雖然事前沒做太多傳播工作,但由於展覽地點在軍事博物館,很多假期前來參觀軍博的家長和孩子也同時看了這個展覽。鄉村學校簡陋的課堂場景、鄉村教師貧苦的生活畫面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流連,不少家長藉此教育自己嬌生慣養的孩子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第二次是在2013年的夏天,蒙牛集團與我們商量,想為上一年度他們定向幫扶的“最美鄉村教師”獲得者吳金城老師再送上一份禮物。了解到吳老師所在的茶寨國小是一個鄉村教學點,只有40多個學生,且全部在湘西鳳凰一個苗族村寨,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後,我們提出給吳老師和每一個學生照一張個人肖像和一張全家福,並且給他們洗兩套,一套留在家裡,一套送給遠方打工的父母。對全村老少來說這著實是一件大事,拍照那天很多婦女和孩子都換上了苗族的民族服裝,甚至把埋在院子裡的貴重銀飾也挖出來帶上。
這兩次嘗試讓我們感受到了影像的力量。攝影是基於真實記錄基礎上的藝術表達,因真實而產生信任,因藝術而產生美的享受。尤其它迅速、便捷的傳播屬性又優於其他藝術類別,更為直觀,善用攝影會將起到事半功倍的價值和功用。因此,當得知與報社“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項目合作多年的公益合作夥伴蒙牛乳業今年想單獨做一個以影像為載體、針對鄉村教育的攝影類活動時,我們非常振奮,很快就拿出了“鏡頭中的中國鄉村教育”策劃方案。
我們謹慎選擇六位攝影界專家擔當重任,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與本項目相似的經驗或方向:今年2月出版的由晉永權老師主編的《我們村:中國城鎮化影像實錄》,就是一本12位優秀青年攝影師為期一年用文字和影像記錄家鄉、反映農村生活變遷的圖文書;任悅老師的還鄉計畫項目已經進展三年,篩選春節期間回家的攝影師拍攝家鄉的攝影作品集結成畫冊出版並舉行展覽;聞丹青老師在《中國攝影》雜誌任多年資深編輯,曾發掘併力排眾議推出紀實攝影師趙鐵林和他的作品《她們》;陳杰老師是《新京報》首席攝影師,採訪和拍攝永遠沖在第一線,第一時間記錄真相;徐冶老師曾出版多本民族學、人類學方面的圖文書籍;而解海龍老師的加盟更為本項目增加了份量——二十年後再次回到安徽金寨拍老師孩子們,將會有怎樣的思考和作品呢……
六位老師也完全理解和支持這樣的攝影項目,聞丹青老師說:“攝影大多只是圈子裡的自娛自樂,但這個項目卻能發揮攝影的優勢,將在文化圈、大眾社會層面上發聲。”
這個夏天,我們再次與攝影、與鄉村教育結緣。6月初項目啟動後,老師們各自帶隊,深入到全國10所鄉村學校,開始為期一周的拍攝、採訪、調研。雖然只有一周時間,有的還趕上了學生期末考試、放假,但老師們以各自的經驗和專長迅速捕捉到了鄉村教師和學生們的真實狀態,準確再現了鄉村教育樣態,為反映時代鄉村文明提交了一份影像答卷。
最初我們期待在這個攝影家集體還鄉的行動中能誕生可以比肩“大眼睛”的攝影大片兒,但是很快我們擯棄了這個天真的想法——“大眼睛”只屬於那個特定的時代。而如今,拍出怎樣的照片並不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情,正如任悅老師在出發前說的:“影像只是一個引子。”攝影雖然只抓取瞬間,但是,拍攝、被拍攝,觀看、被觀看,這是時間序列上一連串的事件,許多人參與其中。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拍攝活動,讓參與其中的人受到感召;透過這樣一次行動,意識到此時此刻中國鄉村正在發生什麼。

公益廣告

7-8月,光明日報4或9版刊登“鄉村教育補白”公益廣告,每周2期,每期1/4版,共10期。
這套公益廣告,以“鄉村教育補白”命名,意在呈現課堂之外,鄉村師生的日常生活細節。選取了玩耍、休憩、晚讀、上學、放學等照片,畫面多平實溫暖、富有人情味。廣告為豎1/4版,上半部分是照片,下半部份大量留白,只在畫面下用小字表明題目、作者、拍攝地點、在右下角標註活動名稱、主辦單位和公益合作夥伴LOGO 。希望這套作品,能給讀者留下一些對鄉土中國的想像和思考空間。它既是鄉村教育的補白,又是鄉土中國的留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