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依哈嫩舞
- 別名:圈舞
- 所屬民族: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民間舞蹈一般指本詞條
鄂溫克族薩滿舞,是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地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薩滿舞是中國原始薩滿教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作為祛病禳災、祈神護佑的一種巫術活動,由男女巫師分別表演。其表演的場合,一是治病,二是春節期間預祝來年豐收,三是薩滿盛會,類似漢區廟會。2011年5月23日,鄂溫克族薩滿舞經中華...
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努給勒”多由婦女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舞蹈的特點,又有天鵝舞、跳虎、獵人舞等反映牧區和半山區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溫克族民間還流行著反映鄂溫克人狩獵生活的...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古卷》是由烏力吉圖、王景志、李淑珍、肖峰編撰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收錄的內蒙古當地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包括蒙古族舞蹈、達斡爾族舞蹈、鄂溫克族舞蹈、鄂倫春族舞蹈、滿族舞蹈、回族舞蹈等。作品目錄 封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婦女們閒暇時喜歡模仿天鵝的各種姿態,自娛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舞蹈--天鵝舞。建築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
鄂溫克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著名的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根據鄂溫克族民歌改編而成。他們的舞蹈舞步簡單、生動活潑,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等。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
扎恩達勒格 山歌和小調的總稱。由於地區不同, 各地扎恩達勒格的風格也不相同。流傳在鄂溫克自治旗 的扎恩達勒格接近蒙古族民歌中的長調,如: 在額爾古納一帶則具有狩獵人豪爽而粗獷的特色。 此外,屬於小調類的扎恩達勒格節奏鮮明,結構嚴謹,樂 句較整齊。魯克該勒 民間歌舞。以篝火舞最為流行。跳篝火 舞時,...
鄂溫克人主要以馴鹿、馬、大輪車、馬車、滑雪板、雪橇等作為交通工具。金勒,鄂溫克語意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翹,後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踏上穿行於林海雪原中,風馳電掣,是鄂溫克人的交通、狩獵工具。歌舞 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
碟子舞 趙鶴鳳 擊打舞 李子明 處吻舞 劍舞 鄭澤栳 巾舞 蒙古族舞蹈 安代舞 陳根鎖 跳鹿 何玉瑾 達斡爾族舞蹈 哈庫麥勒 康喜榮 雅德根 鄂文海 楊文生 鄂倫春族舞蹈 呂日格仁 孟淑華 斗熊舞 杜春生 烏樂阿道 希那給 魏金英 布穀舞 赫哲族舞蹈 哈康布力 吳秀英 天鵝舞 宋(優)秀 鄂溫克族舞蹈 魯克該勒 ...
第七章鄂溫克族婚姻文化 第一節婚姻制度文化及婚姻關係 第二節婚前準備及婚禮習俗 第三節婚禮後期習俗 第四節婚姻歷史脈絡及發展變化 第八章鄂溫克族喪葬文化 第一節喪葬及歷史文化 第二節傳統喪葬文化及其特徵 第九章鄂溫克族文學 第一節神話 第二節民間傳說 第三節民歌 第四節舞蹈 第五節民間諺語 第十章鄂溫克...
現今,這裡有原信仰薩滿教的民族的後裔,有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薩滿教在東蒙科爾沁草原和三江流域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錫伯族中都得到了較好的傳承,他們的傳承為《薩滿舞》文化的保存提供...
鄂溫克族瑟賓節的民俗活動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傳統競技、野餐酒宴、篝火晚會等。慶祝活動一開始,人們在村落頭領或薩滿的主持下,向山神供奉鹿、牛、羊、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四季平安。祭祀儀式後,反映鄂溫克族民族風貌的“彩虹舞”“努日給勒舞”“斡日切舞”等舞蹈一一上演,與此...
2011年,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教育經費48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82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382萬元。科學技術 2011年末,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有各類科技人才24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4人,技能人才165人,農村實用人才45人。文化事業 2011年末,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鄂溫克民族舞蹈、鄂溫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搶樞、...
第二章 鄂溫克族文學文化 第一節 史詩 第二節 神話 第三節 民間敘事故事 第三章 鄂溫克族民歌與舞蹈 第一節 自然與動物民歌 第二節 勞動生活民歌 第三節 愛情與婚禮民歌 第四節 歷史與思鄉民歌 第五節 神歌 第六節 鄂溫克族民歌歌詞結構類型 第七節 舞蹈 第四章 鄂溫克族諺語文化 第一節 ...
鄂倫春族的舞蹈分儀式舞、娛樂舞、宗教舞三大類,共同特點是邊歌邊舞。動作由慢到快,動作激烈至高潮時結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訥嫩”、“依哈嫩”、黑熊搏鬥舞等。“依和訥嫩”是三年一次的氏族大會上進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幾人為一組,一人居中央,其餘人手拉手圍成圈兒跳。過去一個氏族集中起來傳家譜和...
天鵝舞在民間表演時,多穿鄂溫克民族服裝在帽頂上插一個紅疙瘩表示鵝頭。舞蹈來源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
鄂倫春語稱《樹雞舞》為“群球嫩”(樹雞,又名烏雞)。是兒童遊戲舞蹈,有模擬樹雞蹦跳和飛翔的動作,由兩人參加。名詞解釋 遊戲前,先定好目標距離,站成橫排,然後比賽,看誰先到達終點。起舞時雙膝深蹲,雙手扶在膝蓋上,先是原地上下小動,閉嘴發出“嗯嗯”之聲,頭和肩左右擺動,猶如樹上烏雞來回甩頭模樣...
1987年以來,莫旗文化館在此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創編出民間集體舞6套,有固定的音樂曲調、節奏和動作。通過廣泛的普及與輔導活動,不僅該旗城鄉職工、幹部、普通民眾常跳,臨近城鄉也派人學習,擴大了普及範圍。所屬民族 達斡爾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
他們的舞蹈舞步簡單、生動活潑,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等。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過遊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善於用樺皮和蘑菇為原料製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藝品;鄂溫克族婦女擅長刺繡、雕刻、剪紙等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鄂溫克族...
伊日阿斯·達勒濱,青年舞蹈家,鄂溫克族,出生於1994年11月, 2006年就讀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2012年考入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舞蹈表演專業,現為內蒙古藝術劇院歌舞團獨舞演員。代表作品:《我的牧場》《蘇和與小白馬》《草原的兒子》《吆喝爾》《沙嘎·沙嘎》等。演藝經歷 2015年9月,獨舞《...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布里亞特蒙古人 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還流傳著天鵝圖騰的神話,《霍里土默特與霍里岱墨爾根》(以下簡稱《霍里土默特》)便是這類作品。相傳霍里土默特是個尚未成家的單身青年。一天,他在貝加爾湖湖畔漫遊時,見從東北方向飛來九隻...
達斡爾族崇拜鷹,舞蹈中有模擬鷹的形象;鄂溫克族薩滿舞的服飾要綴以獸骨、獸牙,所用的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樂器,其鼓面與鼓槌都要包以獸皮,表演中有模擬熊與鷹的形象;鄂倫春族薩滿頭戴鹿角神帽,表演中有鹿與熊的形象;赫哲族薩滿的抓鼓要蒙以鹿皮,每年春、秋兩季鹿神節時,薩滿要跳鹿神舞。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競技活動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為那達慕大會男子比賽項目。射箭:弓箭是古代蒙古獰獵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戰與禦敵武器。早在700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騎善射而聞名於世。後來射箭逐漸演變為體育活動,一直流傳至今。斡日切舞:“斡日切”鄂溫克語意為“天鵝”。翰日切舞是鄂溫克族民間娛樂...
薩滿舞作為原始的宗教文化現象,是中國北方諸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它本應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的文明進步而日趨衰亡,但事實上它卻以及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的具體形式被保留下來,以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吉、黑兩省的滿、鄂溫克、鄂倫春、達翰爾等民族的一些活動當中,看到較為濃厚的薩滿...
達斡爾族舞蹈的流傳 達斡爾族舞蹈是一個古老而又是青春永駐的舞蹈。因為它不但受達斡爾族人民喜愛,並受兄弟民族的歡迎。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婦女也非常喜歡這種集體舞。這種在民族內部及兄弟民族間的廣為流傳正說明了達族“罕肯拜”舞的生命力是很強的。舞的演變 任何事物都會不斷發生髮展進而演變的,尤其是對於...
於菟之舞結束後,小伙子們於次日回到村中,法師阿吾摘下五佛冠,除去法衣,重新拿起剪刀。他已經不再是那個祭儀上位於神人之間的靈媒,重新回到普通生活中,現在,他是一個堆秀藝人,製作著護法神班丹拉姆、蓮花生大士、白度母和四臂觀音。鄂溫克薩滿舞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身著艷麗民族服飾的達斡爾姑娘跳起的民族舞蹈《打優酪乳》,“抹黑節”活動開始了。姑娘優美的舞姿引來一陣陣喝彩,高亢的歌聲讓大家陶醉。可是在欣賞了兩台舞蹈、一首歌曲後,記者納了悶:“怎么還不見人們互相抹黑呢?”精彩的節目當然留在後面。跳著達斡爾族傳統祝酒舞蹈《哈肯買》的舞者們此時走下了舞台,...
第一次用多片弦齊奏,她們以五度、八度泛音變化,並通過節奏交錯,奏出二聲部重奏和持續音襯托的效果,韻味無窮。在我國的傣、哈尼、景頗、佤、拉祜、苗、柯爾克孜、錫伯、回、蒙古、斡斡爾,鄂溫克和黎等兄弟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彈撥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動的口弦;彝、納西、傈僳和白族,則兩種口弦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