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是鄂溫克族傳統節日。“奧米那楞會”,牧區盛大的宗教活動和娛樂節日,在鄂溫克族牧區(陳巴爾虎旗),一般都在八月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米那楞會
  • 節日傳統節日
  • 地點:鄂溫克族牧區
簡介,鄂溫克族簡介,活動過程,民俗,鄂溫克族節日,野外婚禮,相關禁忌,相關音樂,

簡介

“奧米那楞”是薩滿教節日,屆時,薩滿們以一個戴面具、穿法衣的薩滿為前導,來到各蒙古包,由東向
西繞行三圈。主人家同時用牛奶和優酪乳灑向他們,直到薩滿們進蒙古包繞火三圈後為止。牧民們為法會準備食物、用具等。大家聚集在薩滿所住蒙古包的外面,圍成幾個圓圈,唱歌跳舞,晝以繼夜,盡情娛樂。參加過奧米那楞節日活動的薩滿,可以在法帽上加一個六個叉的鹿角,以後每參加一次,便在鹿角上多加兩個叉,直到有12個叉為止。參加法會越多,薩滿的等級越高。

鄂溫克族簡介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鄂溫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
的山林中,從事漁獵生產和飼養馴鹿,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過著定居放牧的生活。 奧米那楞會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活動過程

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等地的鄂溫克族,每年農曆四月要過“奧米那楞”節,亦稱“四月會”。主要是由老薩滿(巫師)領教新薩滿,並進行祈求宗族平安繁榮的活動。屆時要在老薩滿家跳神,全宗族出一頭羊讓兩個薩滿搶奪,奪得者將羊殺死,由薩滿拿著帶血的羊心繞人群走動,新薩滿作出鳥飛的姿勢跟在後面。此時,老薩滿轉身將羊心血擠入新薩滿口中,後者將血噴吐到兩棵樹上,然後眾人分吃羊肉,羊皮由老薩滿拿走。像這樣領教三年後,新薩滿就可以獨立跳神驅鬼治病。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在節日裡,薩滿還要集合全宗族男女老少,用狍頸皮作繩將眾人圍起,而以繩子剩餘的長短,預卜今後宗族人口的增多或減少。“奧米那楞”是薩滿教中培養新薩滿的重要節日,在鄂溫克族牧區(陳巴爾虎旗),一般在八月間舉行。屆時,薩滿們以一個戴面具、穿法衣的薩滿為前導,來到各蒙古包,由東向西繞行三圈。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民俗

鄂溫克族人的倉庫極為奇特: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做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
上斜豎一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和獵物等,從不上鎖,其他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鄂溫克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著名的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根據鄂溫克族民歌改編而成。他們的舞蹈舞步簡單、生動活潑,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等。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
過遊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善於用樺皮蘑菇為原料製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藝品;鄂溫克族婦女擅長刺繡刻、剪紙等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節日

“米闊魯節”(農曆五月二十二日)人們要進行賽馬套馬比賽,給當年產的羊羔剪耳朵,送給後輩人母
羊羔,設宴款待親朋好友等活動。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敖包會”也是牧區比較大的宗教節日,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主要禁忌: 鄂溫克族人尊老好客,長幼之間禮節嚴格。聽到長輩呼叫必須站起答應;吃飯時必須禮讓前輩;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煙等。有客臨門,必須熱情相待。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還有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髒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野外婚禮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
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是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奧米那楞會”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里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里,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 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這種歌舞鄂溫克人稱之為“奧米那楞會”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時而振臂扭腰,時而盡情歡跳。一人領唱,眾人齊和。歌伴舞,舞隨歌,時快時慢,高低錯落。大家在歌舞中縱情歡樂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相關禁忌

鄂溫克人崇拜熊,所以打死熊以後,不能說熊死了而只說熊睡了。殺熊的刀子,要說成是一種割不斷東西
的鈍物;男人不能吃熊的前肢和尾,認為吃了會被熊奪去獵槍;任何人不得吃熊的肝、肺、心臟、腦子、眼睛等器官,認為這些是熊的靈魂所在之處;鄂溫克獵人打到鹿、犴後,一定要把地上的血跡、污物收拾乾淨,否則將被認為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若不把血跡、污物去掉,別的野獸嗅到以後,就會遠遠地避開。 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也有許多禁忌。小孩不能玩火,認為家裡的牲畜就會跑到很遠的地方不再回來;不能殺沒停奶的母畜,否則家裡就會有母子分離的事情發生;不能漫罵牲畜,不然家裡的日子就會越過越窮;夫妻在日落以後不能吵架,否則,全家不得安寧;有話要說在當面,不許在背後說人的壞話,否則本人或其子孫要受到報應;不許撒掉奶類,如不慎撒掉,應把所撒的奶在自己的前額上少塗一點。他們認為奶是寶貴的東西,象徵著幸福吉祥,撒了奶就要丟福;不讓孩子吃羊的肥腸,否則,會找不到好草場;不得打罵牲畜,不得拿利器進入畜圈,不得用火嚇唬狗;婦女不許在斧子上跨過,否則會生傻孩子;當傍晚牲畜回來時,家裡不許斷火;在老人死去的祭日,數年內禁止向別人借用東西等。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相關音樂

關於篝火舞蹈,前文已有敘述。而歌曲中屬於個人抒懷,結構上較為自由的“山歌”,在達斡爾為“扎恩達勒”、鄂倫春為“贊達仁”、鄂溫克旗鄂溫克為“扎恩達拉尕”。這種發音上的近似,對一個外人來說
是較難辨別的。此外,金屬制鉗形異體單簧的“口簧”,也是這三個民族中婦女常用的樂器。其演奏方式亦相同,皆為左手執簧架,將固定簧舌的一端置於齒間,簧舌露於唇外,右手食指撥動簧尖,口腔同時哈氣哼鳴共振發音。撥奏內容也主要由傾訴思念和模擬動物鳴叫的主題構成。我在黑河愛輝新生鄂倫春自治鄉、內蒙古的鄂倫春族自治旗以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見到的四支口簧,有三支同為鐵制,尺寸也都在11厘米左右。而另外一支在莫力達瓦見到的口簧,則是合金製成,系主人於邊貿開放中,由俄羅斯購回。 有些學者曾經闡述達斡爾族的口簧對民歌的影響。認為這種單簧形制的樂器,最容易發出的音是宮、商、角三個音。因此在達斡爾族的薩滿宗教歌舞“雅德根伊若”中,有些曲調也只有這三個音。那么由兩個大二度構成的三音小組,向上或向下擴展,就可形成羽、宮、商、角、徵這樣一個以“三音小組”為雛形的五聲音階,這種以“三音小組”構成的民歌,在蒙古語族其它各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民族中均未發現(杜亞雄《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這裡包含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口簧的作用,一個是“雅德根伊若”是否確以一種宗教體裁保留了蒙古語諸族民歌的早期形態?就我所知,這種單簧的使用,在阿爾泰語系、包括西伯利亞的其他一些民族中是普遍的現象。而蒙古族薩滿歌曲中也多以宮音為落音。再看鄂倫春和鄂溫克族,其薩滿調的落音也以宮音為多。偶有以徵為落音的曲調,商必然是其骨幹。而上述的篝火舞蹈,則在這兩個民族中,都以宮音為結束音。我想,無論是五度-四度調式框架的雛形,或是古老體裁中的歷史遺存,再或口簧的作用,都需要再做細緻的調查和研究。從中,我們也可以對民族文化之間的源或流,以及交叉影響的狀況給予更多的關注
奧米那楞會
奧米那楞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