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誌,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於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市農業
  • 外文名:Urban Agriculture
  • 時間:五、六十年代
  • 國家:美國
  • 提出者:經濟學家
介紹,簡介,內容,特點,功能,意義,特點類型,特點,類型,模式,國外模式,日本,德國,新加坡,荷蘭,思路對策,基本思路,發展模式,分類,主要對策,

介紹

簡介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閒旅遊、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於一體的產業。
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但二者還有不同點,城郊農業主要是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商品性消費需要為主,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位置居於城市周邊地區。而都市農業是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務,尤以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功能為主,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區,可以環繞在市區周圍的近郊,也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至於觀光農業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都是都市農業的一些具體經營方式,不能說它們本身都是都市農業,根據經驗分析,只有大城市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就可能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

內容

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並具有休閒娛樂、旅遊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
研究內容
我國都市農業的研究類型主要包括:農業公園、觀光農園、市民農園、休閒農場、教育農園、高科技農業園區、森林公園、民俗觀光園、民宿農莊等。

特點

一、它所包括的範圍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不同於一般城郊型農業
二、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它產業的關係等,必須首先服從城市的需要並為此服務。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並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係;
三、都市農業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並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
四、農業生產經營明顯的表現為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進而達到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功能

生產功能,也稱經濟功能。通過發展都市地區生態農業、高科技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為都市居民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農產品,以滿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費需要。
生態功能,也稱保護功能。農業作為綠色植物產業,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織部分,它對保育自然生態,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改善人們生存環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稱社會功能。農業作為城市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通過農業活動提供市民與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觀光休閒農業和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旅遊。
示範與教育功能。都市郊區農業具有“視窗農業”的作用,由於現代化程度高,對其他地區起到樣板、示範作用。作為城郊高科技農業園和農業教育園,可為城市居民進行農業知識教育。
總之,都市農業的功能主要是:充當城市的藩離和綠化隔離帶,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和攤大餅式地連成一片;作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環境污染,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衛生、無污染的農產品,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並增加農業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及收入;為市民與農村交流、接觸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保持和繼承農業和農村的文化與傳統,特別是發揮教育功能。

意義

都市農業是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產業,它主要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吸引遊客前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等一種文化性強、有大自然情趣很濃的新的農業生產方式,體現了“城郊合一”“農游合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方向。發展都市農業具有如下意義:
1、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為農副產品帶來銷售渠道,提高當地農業產品的知名度。
3、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擴大勞動就業。
4、可以疏散城市擁擠人口,減輕城市人口壓力創造條件。
5、擴大城鄉文化、信息交流,促進農村開放。
6、綠化、美化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環境質量。

特點類型

特點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輻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來發展現代農業,如四通八達的交通和通訊網路,以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這些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直接吸納大都市工業對農業的投入。由於城鄉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業在現代技術和物質裝備等方面對農業投入的驅動力,可以迅速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場優勢,進入和占領國內外市場,可以利用大都市的信息優勢和輻射功能,開拓國內外市場,有利於提高農業的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
直接受大都市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採取與大都市相適應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方式,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快,農業內部經營也普遍引入和採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
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建立與大都市市場相適應的現代化、集約化、設施化的農業生產體系,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高。
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進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員指導,有利於發展高科技農業和生態高效農業,實施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生產。
綜合發揮農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都市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市民喜歡的優質農副產品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涵養水源、淨化空氣、保持水土,綠化、美化市容,以及為城市居民旅遊休閒提供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景觀,建設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各類農業公園和遊樂場所,給城市添加了美麗的綠色景觀。
充分利用城市的優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使農副產品通過加工和流通增值。

類型

按農業功能劃分
農業公園。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把公園與農業生產場所、消費場所和休閒場所結合起來建設,利用農業生產基地來吸引市民遊覽,主要是供觀賞和旅遊,面積比較大。一般選擇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農產品種類而成自己的風格特色。農業公園分專業性農業公園和綜合性農業公園。
都市農業
觀光農園。這種類型的特點是,開放農業園地,讓市民觀賞,採摘或購置。有的主要是供觀嘗農村景觀或生產過程,有的可以購買新鮮產品(如花卉),有的還可以參加採摘果實。有的農戶開放自家的花卉種植溫室,有的觀光農園集中區建立了展覽室,讓遊人在觀賞之餘還能增長知識。
市民農園。這種類型特點是,讓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市民承租農地,直接參與農業植栽,親身體驗農業勞動過程。市民家園一般設在市區較近、交通、停車都便利的地方。農園經營者把整個園地劃分若干塊,分別租給不同的市民,供他們進行耕作體驗,有的可以解決一些吃菜或就業問題。
休閒農場。這是一種綜合性休閒農業區,以吸引旅客住宿為特點。農場以生產果、菜、茶等農作物為主,經過規劃設計,充分利用農場原有的多種自然景觀資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動物、昆蟲,引進一些遊樂項目,開發為休閒農場(或度假農莊),把市民的觀賞景觀、採摘果實、體驗耕作、住宿餐欽和娛樂等多種活動結合在一起,適應他們度假遊樂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農場”,澳大利亞的“度假休閒農場”。
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即利用農園中所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如特色植物、熱帶植物、農耕設施栽培、傳統農具展示等,進行農業科技示範、生態農業示範,傳授遊客農業知識。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台灣的自然生態教室,北京的少兒農莊。
都市農業
高科技農業園區。這是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產加工、行銷、科研、推廣等功能等於一體,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這些園區有的可以對外開放,接受遊人的觀嘗,有的屬於封閉型,不接待遊客。
森林公園。這是一個以林木為主,具有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觀的大農業複合生態群體。以森林風光與其他自然景觀為主體,在適當位置建設狩獵場、游泳池、垂釣區、露營地、野炊區等,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閒、度假、旅遊、野營、避署、科學孝察和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民俗觀光園。選擇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莊,稍加整修提供可過夜的農舍或鄉村旅店之類的遊憩場所,讓遊客充分享受農村濃郁的鄉土風情和濃重的泥土氣息,以及別居一格的民間文化和地方習俗。
民宿農莊。主要是為已退休或將退休的城裡人租住農村房屋,遷居農家。這些人中有教授、導演、設計師、工程師等,他們在城裡均有較好的樓房,但非常嚮往農村的風光,遊覽田園景觀,希望在林間散步,呼吸著農村新鮮空氣,過著寧靜淡泊、無噪音、無污染的世外挑園式生活。
按區域劃分
中心區農業。本類型位於城市中心地區,人口和建築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約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務和商業零售活動為主。這裡的農業主要分布於屋緣(屋頂、陽台、宅院)、閒置地、院區和園區,具有較高價值和需要較多投資的農業。其中很多採用小型溫室農業系統的形式。這類農業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
走廊區農業。本類型是位於高速公路或鐵路兩側的交通地帶的農業,屬於高集約發展地區。這類農業處在交通設施發達、與市場聯繫便捷、居民密度較高的有利環境;走廊地區的農業結構,可以經營觀賞性園藝、溫室蔬菜和花卉、放牧、家禽、微型動物,以農家產品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為主。這類農業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設施的建設所取代。
隔離區農業。本類型農業地處交通走廊之間 ,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農業土地、就業、產出集中地區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長的時期,這裡往往是城市住宅、工業、綠化等建設發展的主要區域,土地利用類型有可能從農業用地大量轉為建設用地,所以要注意保護農業。
外緣區農業。本類型是相對穩定的農業區,也是都市農業土地、就業、產出集中地區之一。外緣農業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通運輸效率和自然條件特徵。外緣區農業的特點是以大量中小型農場的形式,按照都市區市場的需要,要以生產鮮活農產品為主;這一帶的農業家庭比一般農區有更多的非農業就業機會和收入。

模式

經濟功能為主
此模式適用於地廣人稀、工業發達、勞動力不足的國家。走的是從農業機械化起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為目標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注重聯合的農業經營體系,以企業為主體,與農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形成一個產供銷有機結合的農業經濟體系,有利於農業規模經營發展,並且與農業技術體系的發展相適應,採用新技術措施,生產高附加值的優質農產品。注重發展休閒、觀光旅遊,在提供休閒、娛樂的同時,也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生態、社會功能為主
價值觀念在農業上的體現並不是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充滿綠色和陽光的田園、農村成為主要度假地,把美食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種都市農業把體驗、休閒農業以及環境看作都市農業發展的關鍵,大力推動農村休閒度假事業,既滿足了精神需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國外模式

日本

日本的都市農業,指包含在都市內的農業及都市近郊的農業。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經過20世紀6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之後,城市擴張迅猛,城市周邊地區的地價不斷上漲。由於土地屬私有制,為保留土地以達到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願過早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於是將繼續耕種的土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內保留了下來。
以後人們發現,在城市星星點點的耕地上生產的嫩綠的蔬菜、鮮艷的花卉,不僅為城市增添了綠色,增加了觀賞的景點、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有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
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發展出3種主要的都市農業模式:
(1)觀光型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遊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遊業的結合;
(2)設施型農業,即在一定範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
(3)特色型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並依託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
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一是生產逐漸規模化,以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農業結構逐步調整。逐漸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農產品,綠色保健品大量生產;三是生產手段向全自動化、設施化、智慧型化發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別明顯;四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五是生產經營管理向網路化方向發展。
日本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一是各級政府給予保護政策;二是模式多樣化;三是政府關注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德國

德國都市農業以市民公園為代表。市民公園起源於中世紀德國的Kleingärten。那時德國人多在自家的庭院裡劃出一小部分作為園藝用地,享受親手栽培作物的樂趣。而德國都市農業的真正發端一般認為始於19世紀。19世紀德國政府為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生產自給自足。19世紀後半葉,德國正式建立了“市民農園”體制,其主旨是從建立健康的理念出發,讓住在狹窄公寓裡的都市居民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建立市民公園的主旨已發生很大變化,轉向為市民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
市民公園的土地來源於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公頃。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租賃者要與政府簽訂25~30年的使用契約,自行決定如何經營,種花、植草、種菜或栽樹、養花等,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產品卻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以中途推出或轉讓,市民農園選出的管委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費用。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德國市區農園的形式有很多種,滿足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需求, 比如:Gemeinschaftsgarten, Internationale Garten提供了城市人民結交朋友,與大家一起交流經驗的機會,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還有些移民思念家鄉的食物,但是卻不能在市場上買到,於是自己種植。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經濟國家,面積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貧乏,農產品不能自給,甚至連沙石、水、食品都需要進口,本地只生產少量蔬菜、花卉、雞蛋,水產品和乳製品等,加上城市化發展後耕地不斷減少,因此非常重視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產值發展。
新加坡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有:
(1)現代化集約的農業科技園(Agrotechnology Parks),這是新加坡重點的都市農業模式。新加坡都市農業的發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以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園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園的基本建設由國家投資,然後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經營,租期為10年。其中有一個用氣耕法(即在有空調設施的溫室內種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氣中,每隔5分鐘噴灑含營養物質和肥料的製成霧水的冷水,不噴農藥)種植蔬菜的農場,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熱帶國家以氣耕法來種植蔬菜、生產富有營養而安全的新鮮蔬菜。蔬菜的生長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縮短到30天,只是此種方式成本較高,當然如果生產高檔蔬菜則優於進口;
(2)農業生物科技園。占地10公頃,擁有現代化先進設備,進行新農業技術(如動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種選育等)研究開發工作。

荷蘭

荷蘭是一個歐洲小國,其面積約為河南省的四分之一。荷蘭自己沒有都市農業的說法,但荷蘭人口密度大,農業緊靠大中城市,特別是其園藝業和奶牛業,位於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內”。荷蘭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發展目標不再是追求產量,而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這為荷蘭形成“綠色生產力”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在荷蘭都市農業中,花卉業和奶牛業是特別重要的產業。荷蘭以“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而馳名於世。荷蘭花卉業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且土壤和氣候條件比較適宜。
加之荷蘭工商業發達,城市繁榮,人口密度大,園藝業產品從農村(相當於郊區)到城市不但距離短,而且不愁銷路。這為荷蘭的花卉園藝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經濟利用土地問題上,以花卉為代表的園藝業要優於一般的大田種植業,而溫室園藝業又優於露地園藝業,且農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荷蘭溫室產業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徵。由於擺脫了土地的約束和天氣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可以實現按工業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其種植過程不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產環節和生產周期,在產後的包裝、銷售方面,也同工業生產如出一轍,真正成了“工廠化農業”。
荷蘭園藝業和奶牛業的發展又帶動了農村合作社和加工業的發展。在“單幹”的情況下,每個奶農必須自己把擠出來的奶運送到城市去賣,費時費力,因此奶農特別需要合作銷售。花卉業也是一樣,需要把大量的鮮切花以最快的速度運送到城市消費者手裡,沒有合作社也是難以辦到的。

思路對策

基本思路

都市農業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因此,城市發展規模和城市收入水平,決定著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和水平。根據中國國情,城市化水平還不高,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剛剛解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都市農業的發展應堅持生產鮮活農副產品、觀光休閒、改善生態環境三功能相結合,根據區位特點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布局,建設綠色無污染型、觀光休閒型和生態環境型的現代農業。
要正確處理髮展都市農業與搞好農產品生產的關係,即不能構想把整個郊區都開發成觀光休閒農業區,因而忽視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也不能藉口只滿足城市對食品的需求,而不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和生態綠色農業。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要注意發展都市農業與全市、各縣區發展旅遊業密切結合,以旅遊業發展帶動都市農業發展,以都市農業促進旅遊業發展。為便於組織客源,新開發的都市農業景點,最好配置在旅遊區內或旅遊熱線上,以形成規模優勢。
要豎都市農業以農業經營為主,促進農業和旅遊業結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城市與郊區結合,要把開發農業和保護農業結合起來,防止把發展都市觀光農業變為娛樂性開發性行為。

發展模式

農業圈層模式。以市區為中心,向外遞延,以距離市區的遠近為主要分區標誌。把都市農業布局分為近郊農業圈、中郊農業圈、遠郊農業圈。
農業區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帶的不同功能分為四類區域,即中心區農業,交通走廊區農業、隔離帶地區農業、邊緣遠郊區農業。
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按照農業生產經營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種植區、養殖區、水產區、林業區、花卉區、蔬菜區、綠化隔離帶。還有的分為蔬菜高科技示範區、特色糧油示範區、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
農業旅遊模式。按照農業觀光、旅遊、休閒之功能,可以分為觀光農業區、休閒度假區、農業經營體驗區、農業景觀及自然生態區、公園綠化區。

分類

農業資源要轉化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產品,就要按照農業、文化、旅遊等領域的規律性加以藝術創意,這種創意過程,就是農業項目的規劃和設計過程。都市農業是產生於農業產業和農村區域,是以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基礎,以依託城市、服務城市為主要目的。
都市農業園區分二類,一種是開放性的非主題公園類型的都市農業區,一種是封閉性的主題公園式的都市農業園或休閒農場,前者屬大地域、大範圍、大景觀的都市農業規劃,景觀規劃要體現地方的農田、農村、農業風光,農業產品。後者除生產活動外,有吃、住、行、游、購、娛等多種活動。在規劃設計中要注意6個結合:農業經營與綠色食品生產相結合;農業經營與康體健身相結合;農業經營與農業體驗相結合;農業經營與農業文化展示相結合;農業經營與別墅建築要求相結合;靜態項目與動態項目相結合;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相結合;農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

主要對策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切實加強政府對發展都市農業的領導。特別要加深認識郊區發展農業對城市發展的作用,認識農業的多功能開發及其綜合效益。政府各級有關領導、城市市民、城郊農民都要把創建都市型農業作為自己的職責,使農業充分發揮滿足城市人們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多種需求,以及綠化、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
全面規劃,確保重點。對都市農業的發展要在全市郊區或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選準重要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不宜過多地發展自行採摘、承租農地等體驗型項目和休閒娛樂為主的遊樂項目,以防投資、管理和經營帶來的困難和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對開發項目要注意整體規劃,分步推進,使都市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具有豐富內容,才能有經常性的吸引力。一些縣區把若干鄰近的景點連成片,成為一條專線或一片專帶,這是很有前途的。這就特別需要有一個通盤的規劃,合理解決農產品的季節生產與全年觀光經營的矛盾,搭配不同季節的品種,儘量延長可觀賞期。規劃中要正確實行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同時要把都市農業規劃與農村現代化、城市化規劃結合起來。
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發展都市農業要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充滿綠色、環境優美、對遊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觀光農業園區,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項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標市場。要根據旅遊客源市場,確定都市農業發展的功能和規模。積極發展市場農業和創匯農業。
都市農業要體現農業特色,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鄉土文化內涵。發展都市觀光農業,要揚長避短,表現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遊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穫。在都市農業發展中,切忌建造過多的人文景觀,使環境和設施過於人工化、商業化,也不要追求大投資、大規模、高檔次、高消費。從發展趨勢看,要注意開發農業對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開發農村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民風文化旅遊。
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廣開渠道,多方籌集建設資金。要在穩定現有農業投入的基礎上,逐漸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投入的比重。除農民自籌和政府扶持外,還可通過搞投份制、設立基金、吸引外資等形式廣開財源。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除生產性投資外,對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農業的工程,也應加大投資力度。其次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裝農業,重點實施種子工程、溫室工程、生物工程、綠色工程,形成都市農業科技配套工程。建設高科技園區、高科技設施、高科技產品、高市場占有率。
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建設。要加強農村道路、水電、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建設相適應的飲食、住宿、休閒、度假等多方面設施,為遊客提供方便、衛生、舒適的條件。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實行引進來和送出去培養相結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技術。
制定法規政策,加強科學管理。實行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政策。政府調控主要表現為對發展都市型農業的政策扶持和社會傾斜。要制定都市農業保護法,首先要制定保護農田的基本條例,建立農業生產資料最高限價、農產品最低保護價和生產風險基金、市場風險基金。制定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要明確主管機構,專門研究、規劃指導和監督管理。可考慮由農業、旅遊、文化、工商、價格等部門協同運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也是一個城市化發展的國家。中國即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也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風情人文景觀,還有獨特的城郊農業景觀,今後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對綠色食品和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增強,因而發展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具有廣闊的前景。展望未來,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在中國大地上已顯示出它的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一項很有生命力的新型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