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哲族
- 屬性:少數民族
- 分布地區:中國東北地區
- 節日:春節,鹿神節,烏日貢等
概述,赫哲族的節日,春節,鹿神節,烏日貢,跳路神節,風俗,婚姻,食俗,
概述
赫哲族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人口:4640人 分布: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 歷史: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文字:無文字,通用漢語文. 飲食: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典型食品:剎生魚,炒魚毛,蘇拉卡 服飾: 赫哲族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 赫哲族婦女: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 宗教: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
赫哲族的節日
春節
大年除夕夜有燒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諸神即灶神等的畫像等風俗。所謂包袱,就是用金箔疊成元寶形,與列印有銅錢痕跡的黃表紙一起放入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然後點火燒盡,再灑上些飯湯,表示給死難者的哀思。除夕大家通宵不睡,男人喝酒嘮家常;婦女則忙於燉肉、做飯;小孩則做各種遊戲。
初一早上,姑娘、媳婦、小孩子們穿上繡有雲邊的新衣服向家中長輩拜年磕頭,然後去親戚家串門拜年。老年人則在一起,相互敬酒,並請伊瑪堪歌手唱歌、講故事。節日期間開展各種娛樂活動,極為熱鬧。這種喜慶活動一直可延續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
鹿神節
鹿神節來源於赫哲族早年對虎神的崇拜,把獵物豐收以寄託於虎神的保佑,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風俗節,傳說三江口一戶老獵戶的妻子獨自在家時替一隻老虎掉了爪上的木刺,老虎後來常給他們銜來些狍子、野鹿。獵人為了感謝老虎,以食物祭供老虎,結果打獵順利。人們認為這是有虎神在保佑,從此每年在九月九日祭虎為慶。因為祭虎時全村要跟著薩滿跳鹿神舞,故又稱鹿神節。這一天全村人出動,點上篝火,供上酒肉,載歌載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於每年的九月九日
烏日貢
“烏日貢”為赫哲語,即歡慶的日子。每年七、八月間進行一次,一般為期兩天,是整個民族的文體比賽的盛會。文娛活動有唱民歌,跳薩滿舞、天鵝舞,以及彈奏口弦琴等。體育活動有叉草球、射箭、賽船、撒網、頂槓等。
跳路神節
每年三月三日,赫哲族過跳路神節,全族人在薩滿帶領下跳路神,驅魔避邪、以保佑村里平安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