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毓秀

郎毓秀

郎毓秀(1918.11.04~2012.07.07),女,1918年生於中國上海,祖籍中國杭州。中國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1年,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最高榮譽——終身榮譽勳章獲,被聲樂界譽為“中國四大女高音”之一。其父是世界聞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2012年7月7日,中國音樂界泰斗郎毓秀在中國四川成都病逝,享年9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郎毓秀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閘北
  •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2012年7月7日
  • 職業: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 主要成就:“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獲得者
    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
  • 代表作品:《天倫》《鄉愁》《早行樂》《滿園春色》《飄零的落花》等
  • 祖籍:中國杭州
個人生平,個人作品,個人唱片,代表曲目,著作,主要成就,人物言論,其他信息,關於父親,出國深造,社會評價,冼星海,周小燕,敖昌群,錢仁平,學生,子女,門衛,逝世訊息,

個人生平

郎毓秀(1918~2012.07.07 ),原籍杭州,1918年11月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閘北。
郎毓秀郎毓秀
自幼學習鋼琴。1933年的夏天,郎毓秀參加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辦的暑期培訓班學習。暑期結束後,郎毓秀因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而順利進入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同時從事電影錄音和演唱活動。以後郎毓秀陸陸續續的在百代唱片公司錄下了《杯酒高歌》、《鄉愁》、《滿園春色》、《早行樂》、《飄零的落花》等二三十張唱片,曾風行國內各地及東南亞地區。
1937年8月,郎毓秀登上了義大利的威爾第伯爵號海輪奔赴歐洲,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主修聲樂。
1941年,郎毓秀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地舉行獨唱音樂會。
因在北平無法忍受“亡國奴”的屈辱生活,郎毓秀與丈夫肖濟悄悄離開淪陷的北平,幾經周折,到達了西安,1945年定居成都。
1944年開始擔任四川省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聲樂教授。
1946年,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師範學院、音樂學院深造,進修聲樂。
1948年回國。先後在成都華西大學音樂系、西南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授。
16歲時的郎毓秀16歲時的郎毓秀
1948年,任華西協合大學音樂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院系調整時,調到四川音樂學院任教。
1953年,郎毓秀參加第三次赴朝鮮慰問團,在前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慰問演唱長達四個月之久。
1954年,郎毓秀同小提琴家張季時和鋼琴伴奏石中強赴西南三省演出。此後,她在生活中,逐漸改變了以西洋唱法為主的風格,先後學習了民間的京韻大鼓四川清音、京劇、評彈粵劇的唱腔。
1956年,參加中央對外文委組織的9人文化代表團,先後出訪瑞士、義大利、法國三國。並於羅馬、伯爾尼日內瓦、巴黎、里昂等地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7次。
1957年,任四川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聲樂系系主任,直至1994年退休。
1981年冬,63歲的郎毓秀開始了她的“告別舞台音樂會”,走遍7大城市(昆明、重慶、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舉行了17場演出。
1985年,應文化部的邀請,赴德國、法國兩國進行考察。
郎毓秀與冼星海(右)合影郎毓秀與冼星海(右)合影
1987年冬和1988年9月,郎毓秀兩次應邀去美國紐約擔任羅莎·龐賽爾國際聲樂比賽評審。
1993年6月,美國休士頓《國際日報》刊載了中國著名女聲樂家郎毓秀76歲高齡登台演唱60年前唱紅的《天倫歌》,演出時由其子蕭楫指揮,其女蕭桐鋼琴伴奏,還有她的學生趕來同台演唱,在休士頓樂壇上創下了一台母女兒子、師生同台演唱的紀錄,為祖國爭得榮譽。
2001年5月,郎毓秀獲得了由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頒發的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2012年7月7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4歲。

個人作品

個人唱片

《大軍進行曲》、《杯酒高歌》、《鸞鳳和鳴》等外國歌曲;《鄉愁》、《滿園春色》、《早行樂》、《飄零的落花》、《天倫》等中國歌曲。
郎毓秀(左二)郎毓秀(左二)

代表曲目

《天倫》、《鄉愁》、《早行樂》、《滿園春色》、《飄零的落花》、《杯酒高歌》、《鸞鳳和鳴》、《大軍進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蝴蝶夫人》、《小夜曲》、《蝶戀花》、《月佬佬》、《太陽之光》、《雪花》等。
郎毓秀

著作

撰寫與翻譯有《卡魯索的發聲方法——嗓音的科學培育》、《伊莉莎白·舒曼的教學》、《西洋藝術歌曲二十首》、《歌唱學習手冊》、《美聲學派的原理和實踐》等。
郎毓秀譯《卡魯索的發聲方法》郎毓秀譯《卡魯索的發聲方法》

主要成就

中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音樂教育家,擅長演唱西洋歌劇和藝術歌曲,對中國民族傳統唱法有深入的研究。郎毓秀與周小燕喻宜萱黃友葵被聲樂界譽為“中國四大女高音歌唱家”。
郎毓秀郎毓秀
曾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曾任福建音樂學院音樂系名譽系主任、四川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四川省教育廳和成都市文聯顧問。

人物言論

“我能走上音樂藝術的道路,同我父親對我的培養和影響分不開。”
郎毓秀書信郎毓秀書信
“我就是愛唱歌,讓我唱歌就是幸福。音樂會就是我的老師,只有實踐,才能提高。”
“學美聲的也應該紮根民族唱法,向民間學習。”
“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從事譯著工作,雖然忙一些,但生活充實有意義,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寫到老,唱到老!”

其他信息

關於父親

郎毓秀的祖籍在浙江蘭溪。祖父郎錦堂酷愛中國戲曲和繪畫藝術,且有一副好嗓子,是擅唱京劇鬚生的票友,郎毓秀的父親是享譽全球的“亞洲影藝之父”郎靜山。
1931年,郎毓秀和父親郎靜山合影1931年,郎毓秀和父親郎靜山合影
郎靜山是一個音樂迷。他喜愛西洋音樂,收集了大量的世界著名音樂大家的唱片,以及器樂曲等唱片,那時他家備有手搖留聲機,父親每天晚上總要上緊留聲機的“發條”,放上幾張唱片,不論是器樂的還是聲樂的,他都愛聽。小毓秀靠在留聲機旁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與音樂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她開始模仿著唱片哼唱起來,反反覆覆地跟著唱,後來她就更認真地模仿,揣摩著他們的發音方法。唱片多數是西洋音樂,如《小夜曲》《聖母頌》等作品,這些唱片有英語的、義大利語的,也有日語唱的民歌,八九歲的小毓秀雖然不懂外語,但憑著她的痴迷與執著,終於把這些曲調都記熟了,也因此磨損了唱片。從唱片的磨損中換來了女兒的收穫,給了郎靜山莫大的欣慰。

出國深造

1936年,冼星海到上海,很欣賞郎毓秀,勸她出國深造,郎老為此花了不少心血。郎毓秀深知父親為她籌措學費,來之不易,也下定決心,刻苦學習,一定要為祖國爭光。1937年,郎毓秀赴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主修聲樂。她刻苦努力,在第二學期時,成績出現飛躍,在全校38名的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課結業考試中,為全班唯一滿分學生,發榜時,她的名聲驚動了全校七八十位師生,友好地為她歡呼“中國萬歲!”
郎毓秀(右一)郎毓秀(右一)

社會評價

冼星海

從法國歸來的冼星海當年聽郎的唱歌后十分讚賞,送她許多外國歌譜,並對郎靜山說:“令嬡很有音樂天賦,應該儘快送她出國深造,將來必成大器。”

周小燕

中國女高音“四大名旦”之一的周小燕:聽到她唱歌 “我被鎮住”。周小燕也是華人第一男中音廖昌永的恩師。她得知郎毓秀去世後哽咽地說:“我很難過,很悲痛,我很想來看看她,送她最後一程。”周先生透露,兩人很早之前就認識,成為朋友,“她比我小一歲,但是我很崇拜她,我剛從武漢進入國立上海音專學習時,她已經小有名氣了,經常在校內外演出,還為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了。”一次偶然機會,周先生聽到了郎毓秀的歌聲,“我經過教室走廊,聽到一位女高音的歌聲從教室里傳出,那是何等令人羨慕的歌聲啊,高亢圓潤,音域好寬,音色是金屬的。我被鎮住了,不由得止住腳步側耳細聽。一打聽,唱歌的是比我早一年進校的女生郎毓秀,唱的是歌劇《托斯卡》的詠嘆調“為藝術為愛情”,用的是地道的義大利美聲唱法。”後來,周先生特意通過表舅介紹認識了郎毓秀,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周先生談到這位老友,有著很高的評價,“她一生卓有建樹、淡泊名利,我很欣賞她。這些年我們雖不曾見面,但她常常寄照片給我。我也從小廖(廖昌永)和她的學生口中知道了她先生去世、她中風的訊息,她的兒女我也見過幾位。她今天(註:指2012年7月7日)去世的訊息也是她的學生、中國音樂學院羅良璉教授最先告訴我的,我非常難過,雖然人難免有這一天,但是我很不捨。”如今,黃友葵喻宜萱、郎毓秀都相繼去世,中國女高音"四大名旦"僅餘周先生一位,周先生含淚說:“她是我們四個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1935年郎毓秀在上海家中接待京劇大師梅蘭芳1935年郎毓秀在上海家中接待京劇大師梅蘭芳

敖昌群

四川省音協主席敖昌群教授對於郎毓秀的離世沉痛萬分,“郎先生的去世,代表了四川聲樂界一個時代的結束,她對中國聲樂藝術的貢獻將永載史冊。”敖教授說,“郎先生是中國四大女高音之一。如今,四位花旦僅餘周先生(廖昌永恩師)一位了。”敖教授透露,在郎先生住院前,她每天都親自上課,她說舞台和教學都是她的最愛。住院後,敖教授曾去醫院探望她,當時她還意識清醒,“她的子女告訴我,老人走得很平靜、安詳,她生前曾多次叮囑子女:我走了之後,你們不要因為我的離去痛苦、不安,你們還是要照舊去生活、工作。”談到郎先生此次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敖教授坦言,“郎先生是我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但她一生非常低調、謙和,這種鮮明的對比,給我們後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肅然起敬。回顧郎先生的藝術人生,也激勵活著的人,以她為榜樣,用藝術回報這個時代。”
郎毓秀病逝家中擺滿鮮花郎毓秀病逝家中擺滿鮮花

錢仁平

“郎先生是中國第一代聲樂演唱家、教育家,她的藝術造詣非常深厚,她是上海人,但常年定居在大西南,安心教育,從沒有動過到京滬‘向上走’念頭;郎先生雖然是美聲,但由於父親郎靜山與梅蘭芳交厚而熟悉京劇等諸多民族藝術,直到晚年還在探索京劇唱腔中的一些優秀的技術如何運用到美聲中; 郎先生對青年人特別好!對學生關心、關愛、提攜。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
郎毓秀(左一)郎毓秀(左一)
“西南地區不再有這樣令人佩服的大師。她精通英語、義大利語、法語、德語等多國語言,退休後憑著英文功底用電腦寫作,撰寫與翻譯共幾十萬字的音樂理論和教材。”

學生

郎毓秀的學生、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高為傑說,“我們認識50多年了,她是我的長輩、老師、我們還是老鄉,所以關係特別親密。聽到她去世的訊息,心裡非常難受。還記得文革時我們一起關棚的時候,她三天交代問題,我們卻是聽了她三天的人生傳奇故事。她當年與男朋友因庚子賠款而赴比利時留學,為了抗戰回到祖國,男友從軍在中條山戰役做了戰俘,20幾歲的郎先生到戰俘營與男友結婚,然後逃出戰俘營,得到百姓的幫助一路輾轉來到成都,從此定居直到去世。她退休之後,還一直在教學,為川音的歌劇中心樂此不疲,翻譯了大量的專業書籍和文獻。她的去世是中國聲樂界的重大損失。”
郎毓秀郎毓秀
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四川音樂學院教師澤仁雍珠:郎毓秀老師在音樂教學上影響巨大,“她早就斷言,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今後一定是會融合的。”“她教我的東西,一輩子都用不完!”“早年,郎毓秀老師她參加過中央對外文委組織9人文化代表團出訪歐洲瑞士、義大利、法國,並在羅馬、伯爾尼日內瓦、巴黎、里昂等城市舉辦了7場獨唱音樂會,是新中國第一個在國外舉行獨唱音樂會的歌唱家。”“她的舞台遍布農村、工廠,她會拉著戰士的手面對面地唱歌,哪怕是業餘合唱團請她去唱,她也不會推辭,更沒有出場費這一說。” “郎毓秀老師不僅自己學習蘇州評彈、閩南南音、京韻大鼓等民間曲藝,還把四川清音、揚琴單弦、川劇等帶進了川音聲樂系的課堂,師生一起學。”
2012年4月才完成研究生畢業音樂會的四川音樂學院學生王欣敏說: “老師入院前1個月還在指導我的畢業作品。”王欣敏從2008年開始,幾乎每周都要到郎毓秀家接受教學指導,幾乎沒有中斷過。“論文、畢業音樂會,老師坐著輪椅全程督導。”不管是彩排還是最後的正式演出,郎毓秀都會比她早到現場,“一場音樂會有12首歌,中、英、法、德、意五種語言演唱。只有老師能聽出我哪一個詞沒唱準。”王欣敏說,老人教學嚴謹,但特有的名媛氣質,使得教學風格非常的溫和。“從來不會生氣,不會批評學生,不懂的就一直講到學生懂為止。”

子女

“媽媽平等對待所有的人”,她資助了很多家境貧寒的學生上學,儘管自家並不富裕。
郎毓秀郎毓秀
“自從2006年爸爸去世後,媽媽一直都不開心。”沒有爸爸的支持,媽媽也不會取得那么多成就。“爸爸就是媽媽的百科全書”。
“媽媽每首歌的第一位聽眾,必定是爸爸。”“媽媽執著於學習民間藝術,將美聲與民族兩種唱法融合,也是受了爸爸的影響。”
“小時候,每天早上一醒來,就聽到媽媽練聲。晚上,如果聽不到她練聲,我們還睡不著。”

門衛

“郎先生人很和善,因為腳不方便,需要坐輪椅,平常很少外出,一個月前生病入院,入院之前,都還在給學生上課,經常從郎先生家裡飄出動聽的歌聲。”
“儘管每次出來都會坐著輪椅,但郎老師還是不忘給我們打招呼,簡單地說上兩句。”

逝世訊息

7日凌晨,曾演唱《大軍進行曲》、《杯酒高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名作的中國音樂界泰斗郎毓秀安然辭世,享年94歲。當天府早報記者昨日來到郎毓秀生前居住的四川音樂學院家屬區“竹園”時發現,依然有不少聞訊而來的親友手捧著郎毓秀生前最愛的白玫瑰寄託哀思。
低調
從不向孩子炫耀名氣
郎毓秀去世前,叮囑子女要低調處理自己的後事,所以在她居住的小區,並沒有搭建靈堂,也沒有花圈奠儀,她生前居住的四川音樂學院家屬區“竹園”大門口一張以毛筆書寫的訃告,宣告著郎毓秀離世的訊息。
昨日上午,家人已經將郎毓秀的遺體火化,這也是郎毓秀的意思,因為她生前一直是非常低調的人。或許不會有人相信,郎毓秀從來沒有告訴過孩子自己是知名的歌唱家,孩子們小時候只知道媽媽歌唱得好,經常要四處演出,但媽媽究竟有多知名,他們卻不知,也是到了後來,孩子們從報紙、書籍上,從別人的口中才知道關於媽媽的新聞報導,才知道媽媽原來很不簡單。
生病也只住雙人房間
正是因為低調的個性,郎毓秀也曾被誤解,還有人將她的“不求人”、“不開後門”解讀為高傲,但她的親人、好友及學生都了解她。當年,6個孩子下鄉當知青,有人問郎毓秀,你怎么不想想辦法讓孩子們從農村出來?郎毓秀說,寧肯把孩子們送到鄉下去勞動,也比在社會上耍學壞好。
但哪個家長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為了孩子,郎毓秀夜夜失眠;即使是到了川音教學,她也不要學生在音樂會前介紹自己,她只是默默地坐在台下。但如她的孩子們所說的,母親在一心一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她資助貧困孩子,幫助自己的學生聯繫到德國深造,“你怎么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國?”面對孩子的責問,郎毓秀卻說:“只要你在聲樂上達到一定的造詣,我也會幫你聯絡。”就連這次生病住院,郎毓秀也是住著雙人間,親友們建議其轉到單人間,但郎毓秀沒有同意。
樂觀
去世前還在輔導學生
郎毓秀87歲的時候,曾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隨後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癱瘓,從沙發上走向鋼琴還需要拄著手杖。直到去世前,這位94歲的老人還在堅持輔導研究生。由此可見,郎毓秀是個多么樂觀,多么熱愛生活的人。
是的,在子女們的印象里,母親是個活潑的人,他們小時候,母親總會用新奇的語言、誇張的表情,展示為孩子們新買的玩具;母親一有空就給他們講故事,先用英文講一遍,再用中文講一次,以至於家庭的日常問候都變成了:“Hi,mammy。”而到了文化大革命,郎毓秀也是樂觀的,子女們擔心她會想不開去自殺,但郎毓秀都沒哭過,更何談會去自殺?
曾說病癒還要去上課
郎毓秀喜歡花,特別喜歡白玫瑰;她還鐘愛拼圖,家裡的柜子上滿是她的作品,即使是到了晚年,她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上網、跟子女們發郵件發簡訊、甚至還要看韓劇。
2006年,丈夫肖濟的離世讓郎毓秀很是悲傷,於是她就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翻譯資料和教學上。在學生們的眼裡,郎毓秀是再好不過的老師了,即使是身體不舒服吸著氧,她還要堅持給學生上課;而她從不吃“老本”,家裡書櫃裡全是各種音樂資料,她為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歌,總在不斷地學習中間豐富著教學經驗,即使是這次生病住院,她還跟學生約定著痊癒了就去上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