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友葵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湘潭
- 出生日期:1908年4月3日
- 逝世日期:1990年9月1日
- 職業: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 代表作品:《遠望姐妮下田來》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桃李盈樂苑,
個人經歷
自幼學習音樂,1927年入蘇州東吳大學學習生物,同時進修鋼琴。
同年回國,返回東吳大學任教。創辦了音樂系,招收聲樂和鋼琴學生。並自己親自組織了一個由40餘人組成的合唱隊,自己擔任指揮,每年在大禮堂舉行較大規模的演出。後來她親自排演了一部由吉伯特·蘇利文編寫的輕歌劇《杏眼》(Almond Eyes),組織公演,大獲成功。
1934年春,黃友葵應母校福湘女子中學邀請,在新校舍落成慶祝大會上,舉辦獨唱音樂會,以表達對桑梓和母校的盛情。在東吳大學工作的同時,她又隨蘇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蘇石林學習聲樂演唱。
1939年在昆明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聲樂教授。
1940年在重慶國立音樂院任聲樂教授兼聲樂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教於南京大學藝術系、南京師範學院音樂系、南京藝術學院,1979年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常務理事,音協江蘇分會主席。
30年代中期以後一直從事聲樂演唱,曾在上海、南京等地舉行獨唱音樂會,在歌劇《柳娘》《圖蘭朵》《茶花女》《蝴蝶夫人》中任女主角。她擅長演唱中外藝術歌曲。她從事聲樂教學50年,培養了許多聲樂人才,如張權,魏啟賢,馬秋華等。
主要作品
《遠望姐妮下田來》等
著有《論歌唱藝術》。
桃李盈樂苑
桃李盈樂苑
——中國第一女高音黃友葵
——中國第一女高音黃友葵
1987年5月,六朝古都南京,太湖之濱無錫,分別隆重舉行“黃友葵教授執教60周年暨80壽辰慶祝會”。中央樂團著名聲樂家魏啟賢、臧玉琰、劉淑芳、孫家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福增,上海樂團歌唱家劉明義等國內外音樂界一百餘位專家、學者歡聚一起,舉行了熱情洋溢音樂會。
黃友葵自幼喜愛彈奏月琴、揚琴、吹奏簫、笛等樂器。七歲時,在別人家偶見鋼琴,稍加撫弄,即能奏出《梅花三弄》的旋律。她在福湘女子中學讀書時,接觸了巴哈、貝多芬、蕭邦等大家的作品,通過對《月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雨點前奏曲》、《革命練習曲》等名曲的練習、表演,進一步理解了貝多芬深邃的內涵和蕭邦對祖國的熱愛和懷念。
1930年,黃友葵赴美,在阿拉巴瑪州立大學(現亨廷頓大學)工藝美術科學習,翌年,正式考入該院音樂系聲樂科,成了阿·波爾切斯的學生。
進入音樂系後,她學習了大量的歐洲古典作品,193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在亨廷頓大學音樂系畢業,同時當選為該校榮譽學會(Trisigma)會員。
1933年9月,黃友葵放棄留美機會,毅然踏上歸國之途,返回東吳大學任教。她創辦了音樂系,招收聲樂、鋼琴學生,並組織了一個40餘人的合唱隊,親任指揮,每年都要在大禮堂舉行較大規模的演出。她親自排演了一部由吉伯特·蘇利文編寫的輕歌劇《杏眼》(Almond Eyes),組織公演,大獲成功。
1937年,黃友葵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以中國《聊齋志異》為題材創作演出古裝歌劇《柳娘》,擔任該劇的女主角,男主角由著名歌唱家斯義桂擔任,他們的合作演出,獲得圓滿成功,樂隊也曾以“中國第一女高音”對黃先生加以讚譽,並欲資助她去義大利歌劇院深造,條件是三年學習期滿後要留在義大利演出歌劇三年,也有人慾聘其去美國好萊塢演唱,並許以高薪,但被她一一謝絕。
為了專心教書育人,1938年起黃友葵逐漸放棄了自己的演出活動。她熱愛教師聖潔的職責,熱愛嗷嗷待哺、勤學苦練的年輕學子,懷著對教育事業的一片堅貞之心,她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之中。黃友葵自己常說:“我雖然長年買頭於教書,再也不登台了,可是我教會了學生演唱;每當我見到或聽到學生成功地演唱,我總覺得比我自己登台演出,受到觀眾熱烈喝彩,還要高興,還要欣慰……這是我教了一輩子,所得到的最大的愉快。”出於她對聲樂藝術的滿腔熱情,對學生的熱愛,以及教學中一貫的高度責任感。黃友葵每天除了對學生一絲不苟地精雕細琢,進行指導外,還經常放聽學生們灌制的唱片和錄音帶,反覆認真思考學生們的美中不足,逐字推敲以使表現更完美,著名歌唱家魏啟賢和藏玉琰,都是在歌唱多年蜚聲中外後,都經常回到黃老師這裡來聆聽教誨。
1945年,國立音樂學院遷址南京,黃友葵擔任聲樂系主任,並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兼教聲樂課,培養出方應暄、王萃年、孫家馨等歌唱演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立南京師範學院,黃友葵先生任音樂系教授兼聲樂教研室主任、院工會主席。
黃友葵全身心地投入到聲樂教育事業,辛勤耕耘了60多年,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人才,作為美聲學派的聲樂家,她不斷研究民族唱法,探索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結合的路子,直至白髮蒼蒼,始終不懈,1989年,也就是黃先生去世的前一年,還出版了專著《論歌唱藝術》,同年5月,她的聲樂研究生湯愛民畢業,獲得了碩士學位。
恩師深情永難忘,湯愛民回憶說:“黃先生給我最強烈的印象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首先表現在她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上。她主要的生活場所仍是課堂。一坐上琴凳,沒有三四個小時不會下來。她常說‘我不累’。其實,幾小時授課下來,倦意早已悄悄爬上先生的面龐。面對自然規律的無情、冷酷,她以透支生命的方式來抗爭。
黃友葵自幼喜愛彈奏月琴、揚琴、吹奏簫、笛等樂器。七歲時,在別人家偶見鋼琴,稍加撫弄,即能奏出《梅花三弄》的旋律。她在福湘女子中學讀書時,接觸了巴哈、貝多芬、蕭邦等大家的作品,通過對《月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雨點前奏曲》、《革命練習曲》等名曲的練習、表演,進一步理解了貝多芬深邃的內涵和蕭邦對祖國的熱愛和懷念。
1930年,黃友葵赴美,在阿拉巴瑪州立大學(現亨廷頓大學)工藝美術科學習,翌年,正式考入該院音樂系聲樂科,成了阿·波爾切斯的學生。
進入音樂系後,她學習了大量的歐洲古典作品,193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在亨廷頓大學音樂系畢業,同時當選為該校榮譽學會(Trisigma)會員。
1933年9月,黃友葵放棄留美機會,毅然踏上歸國之途,返回東吳大學任教。她創辦了音樂系,招收聲樂、鋼琴學生,並組織了一個40餘人的合唱隊,親任指揮,每年都要在大禮堂舉行較大規模的演出。她親自排演了一部由吉伯特·蘇利文編寫的輕歌劇《杏眼》(Almond Eyes),組織公演,大獲成功。
1937年,黃友葵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以中國《聊齋志異》為題材創作演出古裝歌劇《柳娘》,擔任該劇的女主角,男主角由著名歌唱家斯義桂擔任,他們的合作演出,獲得圓滿成功,樂隊也曾以“中國第一女高音”對黃先生加以讚譽,並欲資助她去義大利歌劇院深造,條件是三年學習期滿後要留在義大利演出歌劇三年,也有人慾聘其去美國好萊塢演唱,並許以高薪,但被她一一謝絕。
為了專心教書育人,1938年起黃友葵逐漸放棄了自己的演出活動。她熱愛教師聖潔的職責,熱愛嗷嗷待哺、勤學苦練的年輕學子,懷著對教育事業的一片堅貞之心,她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之中。黃友葵自己常說:“我雖然長年買頭於教書,再也不登台了,可是我教會了學生演唱;每當我見到或聽到學生成功地演唱,我總覺得比我自己登台演出,受到觀眾熱烈喝彩,還要高興,還要欣慰……這是我教了一輩子,所得到的最大的愉快。”出於她對聲樂藝術的滿腔熱情,對學生的熱愛,以及教學中一貫的高度責任感。黃友葵每天除了對學生一絲不苟地精雕細琢,進行指導外,還經常放聽學生們灌制的唱片和錄音帶,反覆認真思考學生們的美中不足,逐字推敲以使表現更完美,著名歌唱家魏啟賢和藏玉琰,都是在歌唱多年蜚聲中外後,都經常回到黃老師這裡來聆聽教誨。
1945年,國立音樂學院遷址南京,黃友葵擔任聲樂系主任,並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兼教聲樂課,培養出方應暄、王萃年、孫家馨等歌唱演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立南京師範學院,黃友葵先生任音樂系教授兼聲樂教研室主任、院工會主席。
黃友葵全身心地投入到聲樂教育事業,辛勤耕耘了60多年,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人才,作為美聲學派的聲樂家,她不斷研究民族唱法,探索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結合的路子,直至白髮蒼蒼,始終不懈,1989年,也就是黃先生去世的前一年,還出版了專著《論歌唱藝術》,同年5月,她的聲樂研究生湯愛民畢業,獲得了碩士學位。
恩師深情永難忘,湯愛民回憶說:“黃先生給我最強烈的印象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首先表現在她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上。她主要的生活場所仍是課堂。一坐上琴凳,沒有三四個小時不會下來。她常說‘我不累’。其實,幾小時授課下來,倦意早已悄悄爬上先生的面龐。面對自然規律的無情、冷酷,她以透支生命的方式來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