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氣營證是一個病症名稱。
相關詞條
- 邪在氣營證
邪在氣營證是一個病症名稱。主要症候:高熱持續不退,頸項強直,神識模糊或昏迷不醒,煩躁譫妄,四肢抽搐,甚則喉間痰鳴漉漉,呼吸不利,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或舌尖生刺,苔黃糙或灰膩,脈洪數或弦大.治療原則:清氣涼營...
- 邪入氣營證
邪入氣營證,中醫病證名。是由於感受邪毒,傳入氣營,燔灼肺胃而出現的證候。常見於風疹。病因 感受邪毒,邪熱傳里入氣營,燔灼肺胃。臨床表現 壯熱口渴,煩躁哭鬧,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稠密,甚至可見皮疹融合成片或成片皮膚猩紅,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赤,舌苔黃糙,脈象洪數。辯證要點 本證由於感受...
- 毒燔氣營證
毒燔氣營證,中醫病證名。本證為溫病過程中氣分熱毒未解,邪已深入營分, 邪毒化火,燔灼氣營(血)之危重證。常見於爛喉痧疾病。病因 感受痧毒之邪,邪毒化火入里,傳入氣營,或內迫營血。 臨床表現 咽喉紅腫糜爛,甚則氣道阻塞,聲啞氣急,丹痧密布,紅暈如斑,赤紫成片,壯熱,汗多,口渴,煩躁,舌絳...
- 衛氣營血病證
指溫熱病邪內陷,劫灼營陰,心神被擾所表現的證候。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機制分析:本證可由氣分證不解,邪熱傳入營分而成,或由衛分證直接傳入營分而成,稱為“逆傳心包”;亦有營陰素...
- 衛氣營血辯證
明代隨著溫病學的發展,衛氣營血辨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吳又可《溫疫論》首先提出了邪在“氣分”和“血分”的概念,指出:“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並指出:“時疫之邪,始則匿於膜原,根深蒂固,發時與營衛交並,客邪經之營衛,未有不被其所傷者。”同時明確認為衛氣營血證候...
- 熱在心營證
衛氣營血辨證既是對溫熱病四類證侯的概括,又代表著溫熱病發展過程中強深輕重不同的四個階段,是溫病學的主要內容。葉天土說:“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這是說當人體感受外來的溫熱邪氣時,病邪常常由衛分進入氣分,再由氣分進入營分,由營分入血分,標誌著邪氣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
- 邪在血分證
邪在血分證是指溫熱病最深重的階段。多從營分傳來,以傷陰、傷風、動血、耗血為特徵。症 見熱甚,神昏譫語,或抽搐、吐血、衄血、便血,斑疹色紫暗,舌色深紫或絳,脈細數等。多涉及心、肝、腎三髒。外科瘡瘍陽證,也常有血分熱毒之稱,但意義不同。一般血分證多自營分傳入、亦有由氣分直接傳入的,所謂“...
- 熱毒陷營證
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臨床症狀 火熱熾盛,損傷津液,以發熱,口渴喜飲,皮膚乾癟,眼眶凹陷,小便短黃,大便乾結 病理特徵 熱毒陷營證 邪犯少陽,溫毒在表。風溫...
- 氣分
氣分一詞在中醫中主要有三處代指,一是指屬氣的範圍的功能及活動,泛指屬於氣的範圍的功能活動及病變,常相對於血分而言,如邪在氣分、氣分濕熱等。二是衛氣營血辯證中氣分證的簡稱,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以中焦陽明為主,包括肺、膽、脾、胃、大腸等臟腑,範圍較廣。三是《金匱要略》中氣分病的...
- 邪入血分證
血分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溫病邪熱深入陰血,導致動血、動風、耗陰所表現的一類證候。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根據病理改變及受損臟腑的不同,血分證可分為血分實熱證和血分虛熱證。病因病機 本證是由邪在營分不解,傳入血分而成;或氣分熱熾,劫營傷血,逕入血分而成;或素體陰虧,已有伏熱內蘊...
- 八綱辨證
病機:寒邪束於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氣營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於表,故脈浮。治則:辛溫解表。常用方劑:麻黃湯 2.表熱證 主證: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病機:邪正相爭於表,故發熱,...
- 邪壅經絡證
邪壅經絡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風寒濕邪壅滯經絡而致的證候。常見於痙證。病因 風寒濕邪,侵於肌表,壅滯經絡。臨床表現 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治法 祛風散寒,燥濕和營。方劑 羌活勝濕湯加減。常用中藥 羌活、獨活、藁本、...
- 營血
衛氣營血辨證作為外感溫熱病的四種不同證候,主要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紅絳,脈細數。病機分析 本證以熱入營分,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特徵。溫熱之邪侵入營分,營陰受損,故表現為身熱夜甚,為營分證之主要熱型;熱盛傷津則口渴,但由於營陰蒸騰,其口渴一般不欲飲...
- 氣血兩燔證
本證是由溫熱邪氣侵入氣分而未解,並繼續深入發展,波及營(血)分,形成氣分熱邪未罷,營(血)熱毒又盛的氣營(血)兩燔之證。其多見於風溫、春溫、暑溫、伏暑、溫毒等外感疾病,以及濕溫病化火化操的發展過程中,證情複雜,病位波及多個臟腑組織。臨床表現 高熱,口渴,頭痛,煩躁。肌膚發斑,吐血,衄血,便血。
- 清營湯
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營分之邪外達,此即“透熱轉氣”的套用。黃連清心解毒,丹參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防熱與血結。以上五味藥為佐藥。配伍特點 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和“透熱養陰”,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運用 本方用於熱入營分證,臨床套用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
- 葉天士(清朝中期醫學家、溫病學奠基人之一)
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分則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等里熱證;邪入營分...
- 邪熱鬱蒸證
邪熱鬱蒸證,中醫病證名。是肝火或濕熱鬱蒸所致的證候。常見於汗證。病因病機 肝火或濕熱等邪熱鬱蒸,腠理不固,汗液外泄。臨床表現 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治法 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方劑 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中藥 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
- 正虛邪戀內風擾動證
正虛邪戀內風擾動證 正虛邪戀內風擾動證,中醫疾病。固證沖任寒證沖任熱證沖任失調證沖任損傷沖任虛衰證沖任瘀阻凝結證沖任瘀阻證蟲百臘蟲病鉤蟲病蟲病蛔蟲病蟲病...熱毒內陷證邪入氣營熱毒內蘊證邪入氣營證邪入少陽證邪入衛氣證邪入血分證邪入營分證邪入營血證邪盛正衰邪襲 ...
- 證型分類
按衛氣營血辨證可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按三焦辨證可分為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按臟腑辨證可分為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火亢盛證、痰迷心竅證、痰火擾心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束肺證、寒邪客肺證、痰飲停肺證、風熱犯肺證、熱邪壅肺證、燥邪犯肺...
- 邪留陰分證
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餘熱留伏,衛氣夜入陰分與邪抗爭,故入夜身熱;至晨衛氣出陰分而行於表,邪正無爭,則熱退身涼,餘熱未隨衛氣外出,故熱雖退而身無汗;邪留陰分,病不在胃腸,故能進飲食;餘熱久留,營陰耗損而不能充養肌膚,故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沉細略數均為餘熱耗損陰液之象。
- 氣病辨證
(三)氣閉證 指邪氣阻閉臟器,以致氣機逆亂,閉塞不通,以神昏暈厥、絞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神昏,暈厥;或臟器絞痛,二便閉塞,呼吸氣粗、聲高,脈沉實有力等症。證候分析:多因大怒、暴驚、憂思過極,或因瘀血、砂石、蛔蟲、痰濁等邪氣閉阻氣機。氣機閉塞,神失所主則神昏,暈厥;有形實邪閉阻...
- 寒濕證
濕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濕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濕寒之證,人體內便會有濕寒之邪了。1、寒濕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濕通絡的藥物。中藥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藥,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2、寒濕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濕...
-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科)
1.外感疾病:傷寒六經病證,瘟病衛氣營血病證、三焦病證。2.內傷雜病:臟腑經絡病證、氣血津液病證。此外還有病機分類、臟腑分類。本書是在病因分類的基礎上,力足臟腑分類,把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分為七大類:肺系病證、心繫病證、脾胃系病證、肝膽系病證、腎系病證、氣血津液病證、肢體經絡病證。(二)...
- 王玉潤
他將臟腑經絡理論用於麻疹並發肺炎,體現了他將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結合臟腑辨證融會貫通套用於臨床的經驗和特色。他認為,本病於脾肺兩經受病,外應於手足太陰,合於肌肉皮毛。傷寒之邪,始作必因外感,致動太陰濕土而內傷,蘊積君相兩火而然。麻疹病毒的傳變:毒盛於脾,熱流於心,臟腑之傷以肺為甚;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