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熱鬱蒸證

邪熱鬱蒸證,中醫病證名。是肝火或濕熱鬱蒸所致的證候。常見於汗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病,針灸療法,預防與調攝,轉歸預後,

病因病機

肝火或濕熱等邪熱鬱蒸,腠理不固,汗液外泄。

臨床表現

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

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劑

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中藥

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甘草。

常用腧穴

風池、大椎、曲池、外關、合谷、期門、章門、陽陵泉、足三里、太沖、三陰交。

常見病

汗證。

針灸療法

毫針瀉法。

預防與調攝

1.加強體育鍛鍊,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勞煩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
2.汗出之時,腠理空虛,易於感受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後,應及時用乾毛巾將汗擦乾。
3.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並注意保持衣服、臥具乾燥清潔。

轉歸預後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若汗證持續時間較長,常發生精氣耗傷的病變,以致出現神情倦怠,肢軟乏力,不思飲食等症。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後良好,經過治療大多可在短期內治癒或好轉。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治療時應著重針對原發疾病,且常需待原發疾病好轉、痊癒,自汗、盜汗才能減輕或消失。
黃汗多因風、水、濕、熱交蒸所致,濕熱傷及血分時,又可並發瘡瘍,治療方法得當,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