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筱萍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性別:女
辦學思想,培養模式,
辦學思想
運用現代學校
1、堅持依法辦學,推行民主管理
我們注重落實國家關於基礎教育的法律法規,實行校級幹部法制理論培訓制,提高法制觀念;學校依法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常年聘請兼職法律顧問,重大決策和教職工聘任方案等出台請法律顧問出示法律意見書(或提供法律依據)。我們加強崗位責任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校務行政議事規則和“目標管理”、照和墊“層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以人為本和科學決策相結合,校長負責和民主監督相結合,集體領導和責任追究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組織有序,信息暢通,協調高效、科學規範的管理機制,營造了和諧奮進的工作氛圍。我們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規範和健全了教代會制度。示範校建設規劃、教職工崗位聘任制和結構工資改革方案、教職工子女入學規定等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和教職工利益的大事都交由教代會審議。實行幹部民主評議和滿意率投票制度,評議結果與幹部任職和獎勵掛鈎。推行“校務公開”,建立 “校長信箱”、開闢 “公示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融洽了幹群關係,促進了幹部的勤政廉潔,維護了教師的合法權益。2002年邢筱萍校長榮獲“海淀區民主管理意識強的校長”禁霉承的稱號。
2、變革用人制度,完善教師評價制度
教育部長周濟在《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報告中說:要用事業發展培養和用好人才,用信任和關心感動人和凝聚人才,用必要的待遇和環境吸引留住人才。我們樹立新的人才觀,堅持“穩定、引進、培養、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方針,即穩定現有的骨幹教師,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加強青年教師和名師培養,努力提高教師整體水平。以制度改革為動力,引入人才競爭機制,大力吸引優秀人才;實行全員聘用契約,建立按需設崗,擇優上崗。實行低職高聘,鼓勵青年教師冒尖等,不拘一格啟用了教育理念新的年輕教師擔任校級幹部;讓走蘭犁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擔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讓一批新教師挑起高三教育教學重擔。採取精神感召和利益機制相結合的激勵辦法,設立“優秀教師”、“師德標兵”、“優秀黨員”、“優秀班主任”,及“優秀論文”、“教學能手”等綜合和單項獎勵,從十多個方面認定教師的業績,從多角度衡量教師的工作成績,滿足教師的成就感,逐步建立了教師發展性評價體制。我們實行財政工效活動津貼和學校自籌合併用於崗位津貼,拉開檔次,多勞多得,優績厚酬,打破了分配製度的平均主義,極大地激發了教職工參與公平競爭的積極性和充分展示個性特長的創造性,形成了有效激勵,競爭擇優,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
培養模式
創新教師
1、加強師德教育,培養高尚的職業觀
教師是學獄頌祝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把提高全員職業道德水準作為辦學目標之一,納入學校工作計畫,擺在創辦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整體發展規劃中的重要位置。
潛移默化的環境薰陶——走進學校,刻有“師魂”、“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兩塊石碑和三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偉人雕像時刻警示每一位教師為人師表,無私奉獻。樓道、教室、辦公室隨處可見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尊重學生的價值與權利,以人格塑造人格”等提示牌,時時提醒老師們更新教育觀念,關心尊重學生。我們將學校發展歷史、榮譽成就、領導題詞陳設於啟示譽戲夜廳、育人室供師生參觀,進行愛校教育。這也是多臭整連新上崗教師的必修課,他們了解學校發展的歷史,認同學校文化,形成甘願與學校同發展,共命運的思想和情感。
實充微灑櫻施師德培訓制度——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繼續教育工程”中的必修課程,實現全員培訓。培訓課程包括《鄧小平教育理論綱要》、時事政治、《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培訓過程中實行出勤、書面、實績三考核,合格者記繼教學分。
進行制度約束,完善監督考核機制——我們制定《中關村中學教職員工行為規範》,《文明辦公室公約》等對教師形象塑造;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路,定期向學生和家長發放師德情況調查表,開展學生對教師的評議活動,並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
活動教育——開展教師“忌語、忌事”有獎徵集、“師生情”攝影展覽、宣傳師德書法繪畫比賽等系列活動,組織教師參觀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赴西柏坡、井岡山、廬山等地參觀革命勝地,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師德培養,教師們獲得了良好的職業感受,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日常行為業已養成。鑄造了師魂,錘鍊了師德、規範了師行。
2、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我校借課程改革之風,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培養學生成才融為一體,在教學改革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
組織校本培訓——我們通過組織教師參加新教材培訓,舉行各種專題講座,開辦各類培訓班,聘請專家報告,來解讀新課標,宣傳新理念,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通過開展開放式的校本教研活動,形成“合作、發展”的教師文化,實現了教師與新課程的同步成長,構建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自主、探究、合作、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化學課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
搭建教師發展平台——學校開展了評選“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的活動。學科帶頭人、教研組長上示範課,青年教師上達標課、研究課,推薦教師上市、區性的公開課和研究課,積極支持區兼職教研員參加中心組教研活動,並為教師參加全國性的教學研究和比賽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學習深造,我校已有130多人參加了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支持教師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組織教師到國內進行專題考察,已達150多人次。學校還與澳大利亞聖保羅中學簽有師生互訪協定,已有多批教師參加互訪。實行青年指導制度,開展“與名師同行”,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學校每學期為青年教師作一次錄像課,贈送成長光碟。在活動中教師們開闊了教研思路,提高教學水平,發展了自我。開展青年教師論壇,為青年教師學習、交流搭建平台。
最佳化課程結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整合課程資源,開發學校課程。近年來,陸續推出了有特色的選修課和活動課130多種,7種學校課程教材已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教學課程板塊。
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引進課堂和開展教科研工作;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和獎勵政策;積極向市區推薦教師的科研成果,引導教師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打破學科界限的交流與碰撞,點燃了教師智慧的火花,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促進了活躍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學術自由氛圍的形成,教師們參與教科研的熱情高漲,正朝著專業化、學者型教師發展。
學校現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特級教師4人、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54人,有碩士學歷教師16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56人,70%以上的高中教師能承擔一門或兩門選修課和舉辦專題講座;95%以上的教師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製作課件。一大批青年教師已成為教育教學戰線上的“生力軍”。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特級教師譚天靜的音樂欣賞課及撰寫的論文等榮獲4項全國一、二等獎;肖生啟老師獲全國青年音樂教師基本功賽“五項全能第一名”;霍鳳清老師獲全國中學化學課錄像評比一等獎,近年全校教師參加學科競賽(或論文)獲國家、市、區級100多項。我校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形成非常好的發展勢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教育思想先進、富於創新精神的優秀教師群體業已生成,保證了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和可持續發展。
潛移默化的環境薰陶——走進學校,刻有“師魂”、“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兩塊石碑和三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偉人雕像時刻警示每一位教師為人師表,無私奉獻。樓道、教室、辦公室隨處可見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尊重學生的價值與權利,以人格塑造人格”等提示牌,時時提醒老師們更新教育觀念,關心尊重學生。我們將學校發展歷史、榮譽成就、領導題詞陳設於啟示廳、育人室供師生參觀,進行愛校教育。這也是新上崗教師的必修課,他們了解學校發展的歷史,認同學校文化,形成甘願與學校同發展,共命運的思想和情感。
實施師德培訓制度——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繼續教育工程”中的必修課程,實現全員培訓。培訓課程包括《鄧小平教育理論綱要》、時事政治、《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培訓過程中實行出勤、書面、實績三考核,合格者記繼教學分。
進行制度約束,完善監督考核機制——我們制定《中關村中學教職員工行為規範》,《文明辦公室公約》等對教師形象塑造;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路,定期向學生和家長發放師德情況調查表,開展學生對教師的評議活動,並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
活動教育——開展教師“忌語、忌事”有獎徵集、“師生情”攝影展覽、宣傳師德書法繪畫比賽等系列活動,組織教師參觀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赴西柏坡、井岡山、廬山等地參觀革命勝地,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師德培養,教師們獲得了良好的職業感受,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日常行為業已養成。鑄造了師魂,錘鍊了師德、規範了師行。
2、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我校借課程改革之風,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培養學生成才融為一體,在教學改革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
組織校本培訓——我們通過組織教師參加新教材培訓,舉行各種專題講座,開辦各類培訓班,聘請專家報告,來解讀新課標,宣傳新理念,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通過開展開放式的校本教研活動,形成“合作、發展”的教師文化,實現了教師與新課程的同步成長,構建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自主、探究、合作、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化學課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
搭建教師發展平台——學校開展了評選“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的活動。學科帶頭人、教研組長上示範課,青年教師上達標課、研究課,推薦教師上市、區性的公開課和研究課,積極支持區兼職教研員參加中心組教研活動,並為教師參加全國性的教學研究和比賽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學習深造,我校已有130多人參加了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支持教師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組織教師到國內進行專題考察,已達150多人次。學校還與澳大利亞聖保羅中學簽有師生互訪協定,已有多批教師參加互訪。實行青年指導制度,開展“與名師同行”,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學校每學期為青年教師作一次錄像課,贈送成長光碟。在活動中教師們開闊了教研思路,提高教學水平,發展了自我。開展青年教師論壇,為青年教師學習、交流搭建平台。
最佳化課程結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整合課程資源,開發學校課程。近年來,陸續推出了有特色的選修課和活動課130多種,7種學校課程教材已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教學課程板塊。
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引進課堂和開展教科研工作;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和獎勵政策;積極向市區推薦教師的科研成果,引導教師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打破學科界限的交流與碰撞,點燃了教師智慧的火花,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促進了活躍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學術自由氛圍的形成,教師們參與教科研的熱情高漲,正朝著專業化、學者型教師發展。
學校現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特級教師4人、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54人,有碩士學歷教師16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56人,70%以上的高中教師能承擔一門或兩門選修課和舉辦專題講座;95%以上的教師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製作課件。一大批青年教師已成為教育教學戰線上的“生力軍”。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特級教師譚天靜的音樂欣賞課及撰寫的論文等榮獲4項全國一、二等獎;肖生啟老師獲全國青年音樂教師基本功賽“五項全能第一名”;霍鳳清老師獲全國中學化學課錄像評比一等獎,近年全校教師參加學科競賽(或論文)獲國家、市、區級100多項。我校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形成非常好的發展勢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教育思想先進、富於創新精神的優秀教師群體業已生成,保證了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