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特徵
本章所記邛崍方言,以
臨邛鎮語音為代表,分語音、辭彙。第一節、語 音一、方音 邛崍話
音節與國語音節大多相同或相近。 其主要特
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邛崍方言,除用北京語音的21個
聲母外,還有兩個聲母:ng(四川話“惡”字的
陰平聲),η(四川話“你”字的陰平聲)。由於
聲母不同,故所拼出之音與國語迥異。國語中用
韻母an、ai、ao、ou、e單獨注音的漢字,在邛崍話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在韻母前加
聲母“ng”,與之相拼而得音;國語中用聲母“n”與韻母i、ian、iang、iao、ie拼注的大部分漢字,在邛崍話中都須將聲母“n”換成“η”,與之相拼而得音。
2.邛崍話鼻音弱,無n
聲母。凡國語中用“n”的
音節,邛崍話都用“l”
聲母。
4.
唇齒音顯著。國語里用“hu”這個
音節注音的漢字狐、葫、糊、壺、虎、滸、戶、護、互、祜等,邛崍話里的音節都為“fu”。
5.國語里用“dun”這個
音節注音的漢字“噸、敦、墩、蹲、盾、遁、囤、沌、盹、頓”等,在邛崍話里的音節均為“den”;用“rong”這個音節拼注的漢字“戎、榮、容、蓉、溶、融”等,在邛崍話里音節多為“yong"。
6.境內方音差距不大。臨近蘆山、名山等縣的地區,受蘆山、名山的方音影響較明顯;西部石坡、大同、
馬湖一帶有較明顯的
捲舌音。
區別比較
1.形同實異
邛崍話的詞語用字和國語的用字相同,但所指事物、表達的概念不通。一下有三種情況:
一是所指不同①例如“老鄉”,國語指同鄉、或對不認識的人的稱呼。邛崍話則是夫妻互稱。②溝子,國語指天然水道或人工挖掘的水道。邛崍話則指“屁股”。
二義項不同邛崍話詞語的義項比國語要多,其外延更大。
①例如“塊”作為量詞,國語限於塊狀的東西,如:一塊表,兩塊香皂,邛崍話除此之外,還用於一塊人、一塊雷聲、這塊雨下的好大。
②“吃”相當於國語的吃、喝、飲、抽,如:吃飯、吃煙、吃酒。
③“寫”,除具有“寫字、描寫”意識外,還有“租”的意思,如:寫地、寫房子等。
④“爭”除具有“爭取、爭論”義項外,還有“差、欠”含義,如:爭點錢、爭他50元錢。
三用法不同① 例如“倒”,除具有摔倒、颳倒、倒閉、倒台作為助詞用法外,還有以下用法:
a、位於動作動詞後,作結果
補語。表示動作完成,相當於“到、住、上、下、了(lǐao)”,如:領到錢了不、走到成都了不、站到、逮到、把門關到、坐到擺嘛、來的到不、管不到他嘍。
b、作助詞用,位於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進行和狀態的持續,如: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坐到吃、走到等他、先吃到在說,等哈燒鴨子就買回來了。
②“水”在國語里一般當名稱或
量詞用,在邛崍話中可當作形容詞用,在句中充當謂語,形容一個人說話不算數,辦事不可靠,如“這塊人太水嘍、這塊事又水了。據民國二十年《南川縣誌》卷六土語:俗語謂人困窮,衣服敝薄曰水,引申作事不堅固亦曰水:搞水了,水起水起的。
③“歪”:有一聲、三聲兩讀法。一聲不僅有國語的用法,如歪嘴、
歪風邪氣;還用於人“
歪人”、“那婆娘太歪了”。三聲用於“
歪貨”、“歪名”、“歪貨”、“世道太歪了”、“人歪,賣的東西還是歪”。其含義和用法都比國語豐富。
2.形異實通
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同樣的事物、同樣的意思,這在方言和國語的辭彙差異中極其普遍的。有些日常用詞,由於鄉土味十足,又不見於書面,只能用同音字代替或方言俗字代替。
一書寫特殊的方言詞
①飠芒 飠芒(māngmāng)“給娃娃餵~~”
②扌老(lǎo):~本書給我看
③身小(音啷):形容詞,瘦小,“~筋筋,瘦殼殼”、“~
巴子”、“~巴
兒”。《玉篇·身部》:“身小(一個字),身小貌”
④扌丏(音飲):動詞,澆灌,~水、~糞
⑤扌哈(音哈或蝦):動詞,翻動,~
耙子、雞在~穀子、你~哈子鍋頭的菜、~不轉
⑥扌滑(音liá):動詞,滑落、分開、動一動,~脫皮、朝那邊~點。
二構詞方式不同
(一)詞序不同。常見的是雞鴨的雌雄修飾成分,國語在前邛崍話在後。如:雞公、
雞婆、鴨公、鴨婆
(二)附加成分不同。很多詞在國語里沒有附加成分,邛崍話習慣附加上去。
-兒-:月兒光、明兒天
-寶:鼓眼寶兒
-家:成天家,例:龜兒娃娃,成天家不在屋頭
-個兒:偏偏個兒、將將個兒、先個兒
-頭子:磚頭子、石頭子、鬼頭子(螞蚱)
(三)音節多少不同。邛崍話詞語的
音節數量一般比國語多。
去年——年辰個
兒、後年——過明年子、胸——心口、鄉下——鄉
壩田、
麥穗——麥吊子、自己——自家個
兒?
(四)
詞素搭配不同。
詞素不同的,或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
例如:淋雨——挨雨、糯米——酒米、辣椒——海椒、南瓜——胡瓜、蕁麻——
蠚麻、床單——壩單
完全不同:便宜——
相因、傍晚——
斷黑、荸薺——慈菇
兒、蝴蝶——迷窩子、蚊帳——
罩子(五)重疊。邛崍話詞語的重疊方式比國語多、有些國語不重疊或
兒化的詞,邛崍話通常都有
重疊詞例如:抽抽、盅盅、溫溫水、跩跩(散步)、壩壩、土堆堆、葉葉、花花、草草、包包、兜兜、盆盆、根根、
殼殼、
鬚鬚、眼眼、門門、子子(玉麥子子)
3.形實無關
有些事物或概念在國語中找不到適當的詞語表述,或由方言地區的特殊生活環境而出現的與形實相距甚遠的詞。如:
棒客、梭梭(蛇)、菜籽花(一種蛇)、
彎腳桿、翹狗
兒另:邛崍話中的”
書氣“一詞,極具代表性。此詞應該寫作“
蘇氣、蘇器”。據民國二十年《南川縣誌》:“從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為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
蘇氣,曰蘇派,且直曰姑蘇,又曰江湖,意同。”“
蘇氣”就成了漂亮、美麗、大方、好看、脫俗、痛快、有氣派的同義詞。
部份方言對照
辭彙系統
方言辭彙系統可以從辭彙的來源、辭彙所反映的
方言區人民的社會生活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1.辭彙來源
一是基本辭彙不同。基本辭彙是語言的本質特點之一。在方言的辭彙系統中,其重要核心是基本辭彙。
漢語方言之間的最重要的辭彙差異正式表現在
基本辭彙,特別是那些常用的、派生能力的
單音詞上面。例:月兒光、霧子、手桿、腰桿、腳桿等。
二是古詞沿用。這些古詞在國語中已經消失,但邛崍有著2300年的歷史,延續了古漢語的發音又保留了先秦古
蜀語的發音。這是我們邛崍人值得驕傲的地方。
例:
1、壩:~子/~~ 《廣韻》:“蜀人為平川為~”
2、奓(音zhā):~開/~嘴《廣韻》:“張也,開也”
3、跐(音chī):~嘴/~腳/~手《廣韻》:“雌氏切,又阻買切。蹈也。”《蜀語》:“足蹂曰跐。跐。音此,平聲。”
關漢卿《西蜀夢》第一折:“緊跐葵花鐙。”
4、斫(音zhuò):~
貓兒(邛崍山區一種砍木頭的斧頭,一面平,一面斜角形成的刀刃。也稱貓刀。)
《書·泰誓下》:“斫朝涉之脛”
5、竭(音jié):此動詞是邛崍人天天都說的,不做多的解釋。上街~/~吃飯/~讀書《呂氏春秋·士容》:“富貴弗就,貧賤弗竭。”
6、撻:~穀子/~麥子
嵇康《管蔡論》:“
戮撻所施,比加有罪。”
7、茲zī:~邊/~兒。
古義“這裡,此”《詩·大雅·綿》:“築室於茲”
三是外來借詞與外來移民。邛崍話中有四川
官話通用的外來詞,如:胡椒、胡豆、胡瓜(南瓜)、海椒。同時,由於歷史上民族雜居以及外來移民,很自然的會出現一些相關辭彙。如:老陝(狡猾的陝西人,對陝西移民的貶稱)、廣貨,廣廣(外地人)。自清朝中葉以來,外國貨來華,經廣東入川,四川人謂之“
廣貨”、“港貨”。
2.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
一是反映了自然環境的特點。地處
川西平原與邛崍山脈接壤。山水草木很自然出現在口語中。例如:下淩(結冰)、雪米子、白頭霜、起霧子(下霧)、山垮嘍(山崩)、山坐嘍(地陷)、埡口(山口)、堰埂(河堤)、
壕溝(溝渠)、岩(古音ái)骨水(
山泉)、慈竹、斑竹、金竹、南竹、釘釘竹等。
二是反映日常生活特點。反映了山區農民的日常生活,這些辭彙在城市中不常見。以下辭彙採集為邛崍
油榨鄉。
趕街(上街)、桴炭兒(木炭)、曬壩(曬場,曬穀子麥子的地方)、
曬簟(曬糧食的大蓆子)、背篼、密背(兜)、夾背(篼)、
操田(用犁翻田)、挖田、掛田(用耙將田泥弄細)、擀田(平田)、撻穀子(收割水稻)。
三是反映了風俗習慣的特點。每年正月十五,有個世俗公認的習慣,要去別人的田裡摸(偷)帶青色的菜,以示
青氣,清吉平安,俗稱“摸清”。在邛崍話讀音中把“端陽節(端午節)”讀成“單陽節”。灰貓兒(豆腐),避諱腐(虎)、旺子(豬血)、招財(豬舌),避舌(蝕),蝕本、醋罈子。
方言辭彙是
方言區成員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一部地方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以上辭彙的特點僅僅是舉例而矣。
爬海 螃蟹
有關時間的方言
年辰子 去年
哪百氣 很久
那百年 很久
燕天,一天,也天,移天,切天 昨天
兒天: 以後
上前天 前天的前一天
晚後天 後天的後一天
瓦 西 : 晚上 、
演瓦西:昨天晚上
剛 剛 : 剛才
大黑兒:等會兒
疑問等方面方言
爪子: 怎么了
釀 : 什麼 怎么
釀西: 什麼
釀西ger: 什麼
釀ger 什麼
眾 這樣
眾塊,眾塊起 這樣
眾多 這么多
狀多 那么多 很多
狼多 那么多
浪塊,浪塊起 那樣
非家 非常
咋個兒 怎樣
非機巴,非佳,非娟兒. 非常的意思
有關食品方言:
蒙蒙 饃
灰妹兒 豆腐 如 乾灰妹兒 紅灰妹兒
黑灰妹兒 磨芋
旺子,血旺兒 凝固的血液
灶門仙 廚房
雞腦殼 王米麵做成雞頭塊狀煮的食品 非常難食[俺的印象呵]
豬鼻拱 魚腥草
莽莽 飯
嘎嘎 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