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糯村

該行政村隸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地處永平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7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遷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永碧路17公里處東側遷糯大寨內的“遷糯佛寺”
  • 鄉村人口:4761人
  • 海拔:1,090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公開,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轄23個村民小組。至08年底有農戶1125戶,有鄉村人口4761人,農業人口4761人,勞動力286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623人。全村國土面積26.29平方公里,海拔1,090米,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85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桉樹、桔子、茶葉等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595畝,人均耕地1.9畝,林地30,785.6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595畝(其中:田5027畝,地3568畝),人均耕地1.81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烤菸、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30785.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桔子經濟林果;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1125戶通自來水。有1125戶通電,有92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2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67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460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34輛,農用運輸車67輛,拖拉機285輛,機車47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00畝,有效灌溉率為1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7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8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80戶。全村有1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0萬元,占總收入的42.2%;畜牧業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16.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15頭,肉牛181頭,肉羊74頭);漁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0.7 %;林業收入188萬元,占總收入的16.9%;第二、三產業收入151萬元,占總收入的13.6%;工資性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3.8%。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5人(占勞動力的7.9%),在省內務工167人,到省外務工58人。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1125戶,共鄉村人口4761人,其中男性2385人,女性2376人。農業人口4761人,勞動力286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傣、彝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787人,彝族175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94人,參合率9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299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距離鎮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5人,其中小學生200人,中學生145人。

人文地理

遷糯村委會駐地距永平集鎮15公里,下轄19個自然村。農業總戶數1125戶,總人口4761人。耕地總面積8595畝。世居傣族、彝族、漢族、回族等多種民族,其中傣族1787人,彝族175人。長久以來,村民團結,安居樂業,憑著勤勞的雙手,依靠發展糧食生產、甘蔗等經濟林果、畜禽養殖等產業發家致富。位於永碧路17公里處東側遷糯大寨內的“遷糯佛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傣族同胞求神拜佛的聖地。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典型的上座部佛教建築,建築結構及雕刻造型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整個寺宇建築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每年不同時節均有四海賓客來比旅遊觀光。這裡的傣族熱情好客,每逢潑水菜花節等活動,不論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以食物、鮮花、錢幣獻佛,歡慶、跳孔雀舞、白象舞,並祈求佛主降幅,迎接豐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8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59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00萬元,有固定資產99.9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發展產業單一,缺乏冬季農業開發項目和訂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以水稻、甘蔗生產發展為主,輔以畜牧業生產和桉樹、茶葉、松脂、水果等經濟林果的發展,逐步引進冬季農業項目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