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糯佛寺位於景谷縣遷糯村,系清代古建築,建於1778年。有山門、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建築組成,規模宏偉,占地3960平方米,是雲南較大的傣族小乘佛教寺院之一。大殿為三重檐歇山頂園廊式建築,面闊三間15.5米,進深22.5米,檐下均由斗拱三層。大殿牆基有佛經故事石雕,挑檐和藻井上的木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遷糯佛寺
- 年代:清代
- 保護級別:省級重點文物
- 地址:景谷縣遷糯村
簡介,建築,傳說,住持,
簡介
遷糯佛寺位於景谷縣永平鎮遷糯村大寨村民小組,距縣城70公里。建於清乾隆戊戌年(1778年),復修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雲南省最大的傣族南傳佛教寺院之一。寺廟展現了明末清初建築風格,同時結合傣族建築式樣,古樸、典雅,是難得的古建築群,是一座融匯了傣漢文化精髓的藝術品,被雲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寺正門是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線條粗細相容,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門頭上立有木刻金匾一塊,上刻“清佛寺”三個樸拙的大字,它的右側刻有“遷糯和尚、鄉官合修”的鎏金字樣,左側刻有“龍飛乾隆戊戌季春穀旦”的鎏金字。金匾後面還刻有“福貴門”三個大字,意味著從這裡出進的遊人和朝拜求佛的人生福得貴。寺門兩邊有一對木刻楹聯,可惜只留下了上聯,上書“寺門對池道德喜同荊山璞”。
建築
整座佛寺由山門、大殿、布書亭、僧舍、拜佛者宿舍等幾部分組成。
山門全仿內地漢傳佛教的形式,高十八米,寬七米。正面設三道門,中為大門,兩邊各一側門。整體為牌樓結構,上段為木質,下段為石質基礎,底部為須彌座支撐著牌樓。頂部為三重檐,覆蓋青灰瓦,檐角上翹。牌樓天中用漢文書寫「清佛寺」三個大字,字型工整嚴謹,落款「乾隆戊戌季春穀旦」。重檐下有龍、雲紋等浮雕。過去有山門外曾有照壁和一對石獅,「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無存。不遠處尚存一株高約三十多米,粗達數圍的菩提樹,青翠欲滴。山門內面的牌樓上也用漢文書寫「福貴門」三字。從山門的結構、浮雕、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受了漢族文化很大的影響。
大殿高二十五米左右,長二十二.五米,面寬五間,進深五間,三重檐圍欄式建築,整座廳堂主要靠幾對平行大柱作支撐,頂蓋青灰瓦,羽角上翹,檐下有斗拱,內欄閣窗高一米,椽子較短,屋檐坡面平緩,約呈三十度,與西雙版納一帶的寺檐坡度迥然不同,而與滇西保山、永平、下關等地的重檐式民間樓房很相似。大殿四壁下為石礎,上刻各種動植物的圖像,如獵人驅犬出獵圖、張弓射鳥圖、餵兔吃菜圖等。
大殿西端供釋迦牟尼塑像,兩旁為兩位弟子像,帕召沙瓦戛在右,麻阿五八果在左(據說是水中的佛)。另在釋迦佛的右後方還有一尊彌勒佛像,這些都是西雙版納、德宏、孟連等地所沒有的。殿壁上繪若干金粉圖案,廳堂左右兩側懸掛許多畫幡,幡上繪各種故事,有《召樹屯》、《翁帕罕》、《藏三亞》、《千瓣蓮花》等內容,這些則是西雙版納、德宏等地佛殿陳設共同具有的特點。
尤其有特色的是,在大殿正門外豎立的兩棵對稱雕龍檐柱,兩條巨龍穿過柱心,頭部從柱頂伸出,相向凝視,前爪各握一枚雕刻得十分精緻的圓形彩球。
殿前右側建有戒堂,旁邊有專供人寺納佛的老人住宿的宿舍。後側為僧舍和廚房。
傳說
傳說遷糯佛寺是當年土司官請大理州工匠來建造的,佛寺建好後,土司把建造大師找來問道:“你還能不能建造比遷糯佛寺更好的佛寺呢?”建造大師胸有成竹地回答:“我還能建造比遷糯更好的佛寺。”於是,土司下令把建造大師的手指砍掉,讓他從此不能建造出比遷糯更好的佛寺來。
住持
現任住持陶丕明,八十餘歲,雲南省景谷縣人。現任安章陶宗華,六十歲,雲南省景谷縣永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