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漢語辭彙)

遠洋(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遠洋(ocean)是指距離大陸外的海洋、大洋,其沉積物可分為五種沉積類型:陸源沉積生物沉積、粘土沉積、火山沉積和自生沉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遠洋
  • 外文名:ocean
  • 近義詞:海洋
  • 定義:距離大陸外的海洋、大洋
  • 沉積分類:陸源沉積、生物沉積等
  • 套用學科:海洋學
簡介,遠洋沉積,陸源沉積,生物沉積,紅粘土沉積,火山沉積,自生沉積,世界遠洋沉積分布,

簡介

遠洋是指距離海岸兩百海里的海洋區域,有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其沉積速度很慢。

遠洋沉積

遠洋沉積物是指沉積在大洋底的物質,幾乎不流動。其沉積可分為五種沉積類型:

陸源沉積

陸源沉積物質大部分在大陸邊緣海區沉積下來,或被圈集在毗鄰的邊緣海中,僅有少量沉積物輸送到深海。
濁流在陸基上形成濁積扇,並保持相當的速度繼續流動和擴散,向深海輸送沉積物。隨著輸送距離的增加,濁流速度漸減,濁流沉積穿越深海平原,不斷地沉積下來。這些濁積物佳細礫、砂、粉砂和泥組成,它們的粒級向層序頂部逐漸變細。頂部極細的泥質沉積物可能是由遠洋沉積作用形成,或是低密度濁流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濁流流速仍較高的溝道附近的濁積物,顆粒較粗,含砂量多,層厚變化大,粒級遞變差,受底層流侵蝕作用大。深海平原的濁積物粒級細,含砂量少或無,粒級遞變連續。濁流到達深海平原遠側時速度極緩,僅能攜送細粉砂和粘土。那裡的深海沉積為遠濁積,平均粒徑10um。深海濁積物的厚度往往很大,它們很多都是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那時濁流的頻數可高達每8年1次。以後發生的濁流很少,可能每千年僅1次。因此,只有相當少的新沉積物由近代濁流送到深海平原
底層流對深海平原濁積物有改造作用。大洋西部邊緣底層流發達,如南大西洋高密度南極底層水向北流動,及北大西洋深層水沿西側向南流動,均引起強勁的底層流,這一改造濁積物的效應很顯著。
陸源冰川沉積分布於南、北極深海區,在60°-65°S以南形成寬200-1000km的冰川沉積帶狀區。沉積物粒徑組成不一,含砂量較高。這些沉積物甚至可在42°-55°S的沉積物中發現。在太平洋西北部,冰川沉積分布於遠東海,42°N日本海一帶。

生物沉積

生物沉積是遠洋最主要的沉積物。它的沉積速率極緩,每百萬年僅數米至數十米。它取決於沉積區海水中的生物生產力和海水的深度。深海生物沉積中有機遺骸含量高於30%的叫軟泥,主要有鈣質軟泥矽質軟泥
鈣質軟泥主要為顆石藻類、有孔蟲類和深海軟體動物殘骸的混合物,分別稱為顆石軟泥抱球蟲軟泥翼足蟲軟泥。鈣質軟泥覆蓋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30%左右,平均海底深度3500m,沉積層厚度約400m,沉積率每千年約1cm。鈣質軟泥碳酸鈣含量平均為65%,有時可高達98%。
矽質軟泥主要有硅藻軟泥放射蟲軟泥,通常在生物生產力高的海域產生。因矽質殼體在任何深度都可有所溶解,故矽質軟泥不像鈣質軟泥那樣受水深的限制。硅藻軟泥在高緯度和沿岸上升流海域占優勢,而放射蟲軟泥常見於熱帶海域及赤道太平洋一帶,形成熱帶矽沉積帶。
矽質軟泥覆蓋面積約占海底總面積的10%左右,平均海底深度在4000m以上,沉積層厚度約200m。

紅粘土沉積

紅粘土沉積物中有機遺骸小於30%的紅褐色微粒為紅粘土褐粘土沉積,其中粒徑小於0。01mm的微粒占70%以上,主要是鋁矽氨氧化物粘土礦物,是火成岩風化的最終產物,因氧化生成的水合氧化鐵而呈現紅褐色。含鈣質和矽質量低。含抱球蟲軟泥中的不可溶物質、細微的陸源物質、火山物質、各種礦物,還有一些生物源沉積物。 ’
紅粘土沉積覆蓋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28%左右,平均海底深度5400m,平均厚度200m。沉積速率每千年1-5mm。

火山沉積

火山沉積由火山岩屑、岩渣、浮岩、火山礫、火山灰等混合物組成,來源於海底火山噴發的物質及陸地火山灰。

自生沉積

自生沉積是指在本地直接從海水中沉澱出來,或直接從海底本身產生的化學反應形成的,主要包括含錳、銅、鈷、鎳等55種成分的錳結核,含金、銀、鐵、錳等成分的重金屬軟泥,富集磷酸鹽等成分的磷鈣石、鈣十字沸石蒙脫石海綠石重晶石等。

世界遠洋沉積分布

各類遠洋沉積物中,鈣質軟泥占沉積物覆蓋面積的47.7%,其中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最廣,其次為紅粘土,占覆蓋面積的38.1%,矽質軟泥分布範圍最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