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褐粘土
- 外文名:red clay
- 又稱:深海粘土、紅黏土
- 定義:大洋沉積物
- 礦物組成: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
- 分布:北太平洋、印度洋中部與大西洋
簡介,分類,陸相固體沉積物,海相溶液沉積物,礦物組成,化學組成,形成,分布,
簡介
褐粘土(red clay),又稱為深海粘土,呈褐紅色、棕紅色,是分布上僅次於鈣質粘土的大洋沉積物。
分類
褐粘土分為兩類:
陸相固體沉積物
陸相固體沉積物主要是在北半球,主要是來源於陸地的固體物質。
海相溶液沉積物
海相溶液沉積物主要是在南半球,主要是由海水中的溶液形成的。
礦物組成
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其中包括陸源的伊利石、高嶺石和綠泥石,還有來自陸源或海洋自生的蒙脫石。此外,褐粘土中還有風運的陸源長石、石英顆粒,及自生的鐵、錳氧化物、溶滴狀宇宙塵等。褐粘土的顆粒直徑極細,<2 的顆粒含量達50%-70%。
化學組成
形成
褐粘土一般形成在遠離大陸,陸源沉積速率和生物沉積速率都極低的、CCD以下的深海環境中。在大陸坡和大陸裾地帶,陸源物質沉積速率高達100mm/ka,是不可能形成褐粘土的,而在北太平洋褐粘土區,陸源物質沉積速率小於5mm/ka。沉積速率顯然與距陸地遠近有關,在太平洋邊緣分布著深海溝,阻擋了陸源物質向大洋中部擴散,這也是北太平洋分布大面積褐粘土的原因。
在大陸邊緣上升流區和赤道帶生物生產力很高的海區難以形成褐粘土;而在大洋中央緩流區,特別是緯度洋流輻聚區,海水肥力低、生物生產力不高的地方才有利於和粘土形成。
褐粘土還要形成在CCD之下,在這裡90%的鈣質介殼都被溶解掉了,陸源粘土物質、自生粘土、鐵錳氧化物及宇宙塵才在數量上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