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壺

壺是用以盛放液體的容器的統稱。最初的陶壺型無定製,大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1977年河南密縣莪溝出土的一隻紅陶雙耳環底壺是用紅褐粘土盤築成型後再經過火燒成,小口、高頸、圓腹,肩部有對稱橫耳供穿繩。該壺屬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7000餘年的歷史了。從其造型上看該壺應是當時人們外出汲水的工具。夏商以降直到漢末陶瓷壺並未有多大的發展變化,究其原因,大概一是陶壺性脆易碎難以長久地保存,二是此時王公貴族們所用的壺大多用青銅製成。在金文中“壺”字的寫法是右邊一隻“手”,左下一個“金”字,左上邊是一個甲骨文的“壺”字。
瓷壺瓷壺
兩晉時出現的雞首、羊首壺首開一側有流,一側安執手的型制,為壺這種器物最終定型並一直沿用至今。當然各朝各代都曾出現過具有時代特徵的壺,如隋代的注子注壺,唐代的鳳首壺、宋代各式執壺、遼金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清代的賁巴壺等等,壺的妝飾也由簡入繁。特別是明清以降的官窯瓷壺妝飾精美絕倫,其功用也已向觀賞器轉變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