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達瑟
- 創作時間:3年
- 歌曲意思:非常美好
- 主要榮譽: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等
簡介,節目順序,演出,影響,榮譽,各界評論,
簡介
海南黎族歌舞詩《達達瑟》是一部色彩豐富的音樂舞蹈優秀作品。由一級編導蒙麓光擔任總編導。全劇分5個部分,分別為序《歌趕鳥》,上篇《拜扣的天》(拜扣:黎語中指女人),中篇《帕曼的地》(帕曼:黎語中指男人),下篇《拜扣-帕曼— —三月三》和尾《嘿,俊扣》(俊扣,黎語指跳舞吧)。該劇在編排上以黎族人民祖祖輩輩的播種、圍獵、踩田、織錦等勞動場面和黎族姑娘小伙兒談情說愛的獨特生活場景為表現內容,以豐富的舞蹈語彙和多種風格的音樂謳歌海南人民辛勤勞作熱愛生活的品質。
《達達瑟》在黎語中是“非常美好”的意思,它以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為題材,刻畫出黎族人勤勞、聰明、頑強的性格。男子舞蹈《圍獵曲》和《踩田舞》將黎族獨特的勞動生活場景展現在舞台上,把黎族男子剛毅剽悍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雙人舞《雲山戀》則質樸生動地表現了一對男女火熱纏綿的愛情生活,歌表演《探情謠》活潑風趣地表現了黎族青年對異性的愛慕,歌舞詩多側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海南豐厚的文化資源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現了海南人民求發展的強烈願望。
《達達瑟》以歌、舞、詩為載體,再現黎族文明的歷史足跡,其詩意首先體現在對意境的營造上。例如,幾個黎族女人舂米,是這個劇目反覆出現的幾個形象之一。第一次出現時,舂米者的身影顯得沉重,舂米的聲音顯得沉悶;到第三次出現時,舂米者已變得歡暢,舂米的聲音也變得激烈。借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聲音表達出某些未曾明說的含意,即造成了一種意境。概括、精煉、跳躍也是詩的要素,如開始場景中,黎族老人在一個空間用歌聲趕鳥,母親在另一個空間哄著懷中嬰兒,就極其精煉地把一個民族的勞動與繁衍濃縮在舞台上。懷抱嬰兒的母親作為貫穿形象反覆在段落轉換時出現,既顯示了創作者從女人看黎族的獨特視角,也象徵著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種族的生命延續。至於“牛踩田”,只把人比成牛,把牛比成人,既是比喻,也是比擬。而在圍獵和織錦等場景中,則隨處可見帶有詩賦意味的直抒胸臆、暢快淋漓的表現手法。《達達瑟》以簡約、質樸為創作原則,大膽融合原生態素材,不搞大製作,不比華麗包裝,不玩技法和噱頭,用非常簡潔和清純的手法,把五指山的天然之美濃縮成藝術之美,把黎族人的心靈之美表現為舞台之美。
節目順序
序 歌趕鳥
上篇 拜扣(女人)的地 帕曼(男人)的天
播種、圍獵、踩田、黎家人用質樸的情懷,吸引你走進神秘的五指山……
1、女子舞蹈:《山蘭女》
2、男子舞蹈:《圍獵曲》
3、女聲表演唱:《搖蘭調》
4、男子舞蹈:《牛踩田》
中篇 拜扣與帕曼的三月三
自從盤古開天地,有了男人和女人;有了拜扣(女人)與帕曼(男人)的情和愛,就有了黎家的三月三……
5、歌表演:《探情謠》
6、雙人舞:《雲山戀》
7、群舞:《迎新娘》
8、器樂表演:《黎鄉夜》
下篇 拜扣的舞,帕曼的歌
豐收的山蘭晶瑩透亮,黎家的織錦色彩斑斕;天地間盪溢著淳厚的山蘭酒香,老阿婆的情歌唱出了黎家生活的甘甜……
9、領舞與群舞:《山蘭架》
10、歌舞表演:《織彩錦》
11、舞蹈:《阿壽婆》
尾聲 嘿,俊扣(跳舞)!
熾熱的歌聲,唱出了紅棉一樣的燦爛;歡樂的舞姿,激盪得海之南一片沸騰。母親的歌,還是那樣悠遠綿長,吸引你,走向不再遙遠的海之南、五指山……
演出
2001年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2004年,重排的第二版《達達瑟》應邀參加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
2008年4月21日晚,為慶祝海南建省20周年在海口市人大會堂演出;
2010年8月7—11日,在上海世博會海南活動周寶鋼大舞台海南文藝展演和世博海南活動周慶典廣場演出。
第三版《達達瑟》的音樂由省民族歌舞團的國家一級作曲莫柯進行了重新編配,不僅內容豐富了許多,音效也更加生動。除了演員陣容比原來有所擴大,全劇也在原來13個舞段的基礎上,新增加了諸如《織錦舞》等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優秀舞蹈,一些黎族特有的器樂節目也被加入其中,使得全劇更加具有鮮明的特色。
影響
《達達瑟》首演於2001年。參加當年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給首都文藝舞台帶來了美麗的質樸與清純,給久違的首都觀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人們不能不刮目相看海南歌舞,並一古腦兒授予《達達瑟》三項金獎:創作金獎、表演金獎和舞台美術金獎。 之後,按照省領導的指示,《達達瑟》前往京、津、滬、穗四市演出,所到之處,反響無不強烈。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達達瑟》多次加工復排,到海南省各市縣巡演並深入基層演出。
這個劇目以質樸清純之美向所有觀眾,向影響所及的任何空間,有效地傳遞了關於海南美好的信息,醒目地吸引著人們對海南的注意力,已成為海南耀眼的藝術名片,為海南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海南,發揮著其他宣傳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榮譽
海南省的海南黎族歌舞詩《達達瑟》2001年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創作金獎”、“表演金獎”、“舞美設計金獎”;2002年榮獲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編導獎”;2003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第九屆“入選作品獎”。
各界評論
《達達瑟》由曲序、上篇、中篇、下篇及尾聲共13段既獨立成章,又環壞相扣的節目組成。它獨立,是因為每一個節目都是絕對完整的舞蹈作品;它關聯,是因為在創作之初,導演就已經精心地將之置於黎族人民生活起居這一大背景之下,用勞動與愛情這兩條大主線作為脈絡,A段啟之必B段承之,C段轉之必D段合之,娓娓道來,絲絲入扣。如:在勞動這一脈絡上,導演就恰如其分地選取了《山蘭女》沉重的勞動、《山蘭架》喜悅的勞動、《織彩貝》歡樂的勞動等題材。這不僅是從勞動的形式上,而且是從勞動的心情上,多層次全方位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內心世界。
《達達瑟》的編劇、總導演蒙麓光及其他導演們在分析了上述“舞情”後,以銳利的目光,瞄準了黎族,著重挖掘民族性,並最後以它的成功再次證明,黎族舞蹈礦藏豐富、文化品位高,只要貼近生活,深入生活,藝術之泉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達達瑟》在劇本創作上所體現出的審美觀念,得益於對黎族人民生活深刻的觀察和體驗,將其定位於鄉土文化的基點,既不去與大團體拼技巧,也不去和大城市拼投入;在一種你強我避,你無我有,你有我特上下足功夫。選準立足點後,決定在“新、奇、特”上尋求突破。而在“奇” 與“特”上,編劇憑其廣博的藝術積累,確立了絕不雷同、推陳出新的創作基調:在反映黎族人家勞動生活方面,選取了《牛踩田》這種近乎原始的勞作方式,只有在海南五指山區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才能產生,也才能區別於中原文化中那種屬於夏、商、周時期的勞作方式。在舞台上通過人與動物及自然的較量中,生動地再現出來,深刻反映了黎族先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當你看著舞台上一張張純樸真摯的臉龐,聽著一段段發自肺腑的歌謠,你能分得清這是舞台之舞還是五指山之舞,這是《達達瑟》還是“三月三”嗎?
該劇生活氣息濃厚,展現了海南的民族風情和美麗風光,給人一種生命的力量,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藝術享受,尤其是天籟般的音樂讓人難以忘懷。
黎族歌舞詩《達達瑟》在赴京、津、滬、穗歷時近一個月的訪問演出中,贏得了連場喝彩,被譽為“祖國少數民族文藝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反映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海南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它的成功,既離不開海南本土所具備的豐厚的文化底蘊,也離不開演職人員對民族文化美學意義的刻意追求。歌舞詩是集歌曲、舞蹈、詩歌於一體的綜合文藝形式。它與音樂舞蹈史詩相類,但更側重於通過人的肢體語言來演繹詩的蘊涵,是一種靈動的特殊詩體。黎族歌舞詩《達達瑟》正是通過舞蹈演員的群舞動作和個體姿勢、表情,譜就了一首天、地、人共奏的生命協進曲。黎族人從遠古洪荒時代起,就一代代演奏著自己的生命之歌,追求著自己的生活之美。
2002年9月2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舉行晚會,隆重歡迎京津滬穗四地巡演回來的“《達達瑟》海南的問候”代表團,時任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長汪嘯風盛讚《達達瑟》劇組在上述四地演出的成功。汪嘯風說,達達瑟的成功,說明海南是一塊文明久遠的熱土,不是文化上的荒漠。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04期發表周偉民教授文章《高揚時代的主旋律——大型黎族歌舞詩<達達瑟>觀後》: “整台表演基本的沉穩、厚實而熱情奔放的藝術格調不變,而每個節目卻顯得更加簡練乾淨、準確清晰!最讓觀眾激動而且獲得藝術共鳴的,是全劇在精湛藝術技巧的表現里,高揚時代的主旋律!這台歌舞詩,從序曲的“趕鳥”起,都是圍繞著黎族人民傳統的勞動、生活和愛情來展開的。應該說,整台節目的內容,是黎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民族精神的藝術再現。”
2008年海南建省20周年演出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