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通川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達州市通川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攻堅期,也是我區堅持科學發展、奮力追趕跨越,率先全面達小康的關鍵時期。編制一個具有科學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十三五”規劃,對於我們認清發展形勢、確定發展目標、明確發展任務、制定發展舉措,從而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巨觀經濟環境,我區始終堅持以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和區域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為目標,以“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為統領,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基本完成;此外,第三次行政區劃調整帶來“三倍增”的歷史機遇,有效緩解了我區發展空間不足、經濟腹地狹小的局面,這些都為我區“十三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總量持續攀升。鎖定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總基調,強力實施“工業強區、商貿活區”戰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3倍、2.1倍、2.2倍,公共財政支出突破25億元大關。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
——城鄉統籌協調推進。全面拓展發展領域、發展空間。編制完成“雙核雙帶六區”規劃、鄉鎮建設規劃並強力推進,功能布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城鄉公共服務基本均衡,“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鳳凰山、犀牛山、蓮花湖、神劍園等景點成功打造。一批幸福美麗鄉村建成入住。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善。
——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培育億元以上工業企業13戶、十億元以上工業企業2戶。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的工業集中區(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從無到有、從小變大,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東嶽新型工業集聚區加快推進,工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集聚度明顯提升。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形成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齊聚通川、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都市體驗農業、生態休閒農業、城郊效益農業齊頭並進、相得益彰。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形成“雙核雙帶六區”城鎮發展新格局。魏蒲產業新城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深化改革推進有力。簡政放權、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生態文明、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成效。試點示範穩步實施,“六權同確”試點成功並正在有序推進。土地、資金等要素瓶頸取得突破。市區體制進一步理順。招商引資路徑更加清晰,一大批招商項目成功入駐。開放程度和水平明顯提升。
——民生福祉顯著提升。突出民生問題加快解決。各項社會事業加速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翻番。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貧困發生率下降。民眾安全感、幸福指數明顯上升。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建設持續加強。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通村公路全面硬化,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率得到提高,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環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萬元GDP綜合能耗比“十一五”末明顯下降,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專欄1:“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完成情況
指 標
2010年
實際
2015年
規劃目標
2015年
實際
“十二五”
年均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122
220
198
10.2
人均生產總值(元)
26968
45000
33000
4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萬元)
2.9
8
6.7
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77
累計400
累計610
1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65.
120
148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151
22000
26380
13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6713
9200
13149
14
城鎮登記失業率(%)
4.1
4.1
4.1
-
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
-
-20%
-20%
-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政治經濟格局在發生變化,全球化制度體系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復甦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必將帶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再趨活躍。從國內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國製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際網路+”、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等重大戰略有力實施,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個發展”全新理念,必將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也必將形成有利於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我省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實施精準扶貧開發戰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以及達州市努力構建全國次級交通樞紐、建設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和川東北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等戰略的加快實施,都為我區今後一個時期發展提供了諸多機遇,必將為我區加快發展、率先突破催生強大動力。同時,我區經過多年發展,綜合實力和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尤其是“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要素集聚能力、要素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創新創業氛圍日趨濃厚,生態環境優勢更加凸顯,發展空間路徑愈加清晰。由此可見,“十三五”期間,我區仍會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總體部署,時間跨度覆蓋整個“十三五”時期,中央、省、市已在行政、財稅、金融、國企、土地、農業農村等方面提出了系統的改革措拖,我區相應的改革措施也正穩步推進,改革紅利和政策效應將在“十三五”期間集中顯現,這將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兩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國家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的“兩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這為我區在推進資源轉化、發展資源經濟和利用渠江航運設施港口能力、藉助開闢水運通道契機等方面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機遇。國家即將編制出台《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加大對革命老區基本公共服務和扶貧開發工作的支持力度,我區作為革命老區核心區,已全域納入振興發展範圍,在全省主體功能區定位中,明確在川東北區域中為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紅色旅遊基地、川渝鄂陝結合部的區域經濟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以及連線全國西北、西南地區的新興經濟帶,有望在重點項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獲得較多支持,將對我區紅色旅遊發展、區域經濟、農產品深加工、交通物流發展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遇。未來一段時期,已開發國家產業加速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高潮會持續幾年時間,不僅東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和本地企業將轉變發展方式,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有所加快,成都、重慶兩地的企業也在積極最佳化產業結構中,將一些產業向二級城市轉移。我區可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發揮區位優勢,大規模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吸引達州籍企業家回鄉創業。
——區域經濟一體化機遇。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區將在區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渝經濟區城市經濟呈現“兩強多弱”的特徵,達州被規劃為“渝廣達”發展帶和川東北城市群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雙核五帶”將構建起點軸式發展格局。且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帶、川東北經濟區的建設,一些重大交通和產業項目將陸續實施,區域交通、工商、金融、信息服務等方面一體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區域城鎮體系、產業體系將日益呈現扁平化的特徵。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物資等經濟要素的加速流動將推動成渝地區加快發展。區域的特色產業發展將得到中央支持,我區的產業發展條件會更加有利。
——行政區劃調整帶來的機遇。2013年原達縣轄下碑廟、江陵等九個鄉鎮劃歸通川區管轄,全區土地面積增加了450平方公里,達到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比重從3%提高到6%;人口增加16萬,達到60萬人,占全市比重從6%提高到9%。區劃調整增加了我區戰略縱深,一定程度上調整了農業偏低的產業結構,使得我區向西北發展外延的可行性大大增加,為我區生態農業發展、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複雜,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國內“三期疊加”特徵仍將持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深刻變革。我區與全市、全省、全國一樣,“轉方式、補短板、防風險、保增長”的任務更加繁重,後發展、欠發達的基本區情依然存在。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區也面臨諸多挑戰。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全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動力正在轉換,增速開始換檔。當前,我區正處於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初級發展階段,內部結構性矛盾突出,新舊經濟成長點“青黃不接”,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減少,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增強,隨著“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規劃、儲備、引進了一批事關發展、事關長遠、事關民生的重點項目,但尚未形成增長效應。同時,我區缺乏對經濟拉動強、投資強度大、稅收貢獻高的支柱產業和企業。
——深化改革任務繁重,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利益分配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十三五”時期將是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高發期,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社會矛盾增多,法治通川建設任重道遠,社會利益多元化、社會結構複雜化、社會訴求偏激化趨勢明顯,加之城鄉人口大規模流動,城鎮化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加劇,現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面臨新的壓力。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進步。但還存在投入明顯不足、發展相對滯後的問題,特別是北部片區鄉鎮,這將在“十三五”時期對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形成制約。
——產業層次較低,整體競爭力不夠。我區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產業層次較低,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多集中在冶金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領域,工業產品以原料產品、初級加工品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缺乏深層次加工,產品附加值低。機械、電子、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較慢,對整體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科研和人才對產業的支撐力度不夠。在產業轉型升級、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嚴重缺乏高級專業人才、“雙核雙帶六區”推進中的實用型人才及具有一定科研開發和創新能力的科研機構。加之對人才的吸引和集聚能力較弱,造成人才結構性短缺。
——成都東向、重慶北向外溢中的分工爭奪。成渝經濟區在給我區帶來經濟輻射的同時,也吸引我區眾多高層次、高質量的服務需求轉向成都、重慶等地尋求服務供給,減少了本地高端服務業的市場需求。在承接成渝產業轉移方面,廣安、內江等地距離兩大核心城市更近,更具交通優勢,相對減弱了我區對成渝兩地產業轉移的吸引力。另外,與周邊城市產業相比,我區食品、製藥等產業普遍處於低端層次,在達州市各區縣中並不具備特殊的優勢,這就要求規劃找準產業發展焦點,實現差異化發展。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秉承“五大發展”全新理念,立足通川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堅持“服務全市、聚力發展,多點多極、錯位發展,統籌城鄉、全域發展”基本取向,深入推進“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做強產業擴總量、轉變方式調結構、改善民生促和諧、深化黨建強保障,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綠色低碳,效益持續。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施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帶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紮實推進節能減排,積極發展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引領綠色發展新潮流。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結構最佳化,質效凸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不斷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加強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底部基礎,做大經濟總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實現發展質量與發展效益的有機統一。
科技支撐,轉型創新。最佳化創新環境,扶強創新主體,加快人才集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區域創新體系,形成技術創新強勢集聚。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實現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與突破。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實現“產學研用”結合。培育創新主體、構築創新載體、集聚創新要素、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創新驅動新能力。實現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有機統一。
統籌兼顧,區域協調。把統籌兼顧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髮展中的各種矛盾,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良性互動,促進城鄉區域發展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開放合作,互促共贏。把對外開放作為推進發展升級轉型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四向”開放合作戰略。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化與成都、重慶城市群合作,積極對接川陝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協同推進成渝經濟區一體化建設。加強與沿海地區、川渝鄂陝結合部、川東北市(區)交流合作,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的層次和水平,實現大開放與大發展的有機統一。
民生為本,成效共享。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法治通川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改善民生的有機統一。
第三節 發展定位
將我區建成全國法治示範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四川省脫貧攻堅先行區,川渝鄂陝結合部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秦巴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川東文化教育中心。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基於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立足我區在全省、全市以及川東北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和主體功能分工,兼顧全面和重點、需要和可能、連續性和階段性、前瞻性和約束性,突出 “1+3+6”主攻方向,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創新驅動發展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突破發展。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消費對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出口對增長的拉動穩步提高。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明顯縮小,發展格局和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
民生福祉持續提升。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強力脫貧攻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計畫減貧脫貧,到2018年消除絕對貧困。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收入差距明顯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顯上升,城鄉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生態環境更加最佳化。低投入、高產出,低能耗、低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綠色轉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居民素質穩步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民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若干領域改革走在全市前列,成為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新體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區全面落實,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社會更加包容和諧,各項事業步入法治化軌道。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