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達奚珣
- 字號:字子美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鮮卑
- 出生地:司州洛陽
- 出生時間:690年
- 去世時間:757年
- 主要作品:《劍賦》
- 主要成就:上柱國 南陽縣子 河南尹
達奚珣(690-757年),複姓達奚,字子美,鮮卑族,司州洛陽(河南洛陽 )人,唐朝大臣。進士及第,授河南縣尉,累遷中書舍人,拜禮部侍郎,累遷吏部侍郎。出為滑州刺史...
《授韋陟吏部侍郎達奚珣中散大夫禮部侍郎制》是唐代孫逖創作的一篇散文。...... 《授韋陟吏部侍郎達奚珣中散大夫禮部侍郎制》是唐代孫逖創作的一篇散文。...
《誅受賊偽官達奚珣等詔》是唐代李亨創作的一篇散文。...... 《誅受賊偽官達奚珣等詔》是唐代李亨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誅受賊偽官達奚珣等詔 創作年...
楊國忠的兒子楊暄以通曉經書被舉薦,由禮部侍郎達奚珣考他,不及格。達奚珣準備公布楊暄落第,又懼怕楊國忠的勢力,不敢決定。當時,唐玄宗在華清池。達奚珣的兒子達...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聖武,達奚珣以下數人暫任丞相各職。五月,南陽節度魯炅率領荊州、襄州、黔中、嶺南兵卒十萬多人,在葉...
劍賦有兩重含義:一是辭賦文章《劍賦》,分別包括金光煜辭賦、達奚珣辭賦;二是指小說《劍賦》(作者朝雨暮方知)。...
楊國忠的兒子楊暄以通曉經書被舉薦,由禮部侍郎達奚珣考他,不及格。達奚珣就讓他帶著自己的書信去候見楊國忠,說明情況。楊國忠大聲說:“我兒子還愁不富貴嗎?在乎...
2. 唐 達奚珣《華山賦》:“森森象設之若生,憺憺威稜而可畏。”詞條標籤: 語言, 字詞 圖集 憺憺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1...
崔器,深州安平人,性介而少通,舉明經,歷官清謹,呂諲驟薦器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上元元年七月,器病腳腫,月余疾亟,瞑目則見達奚珣。...
《豐城寶劍賦》是唐代達奚珣創作的一篇散文。...... 《豐城寶劍賦》是唐代達奚珣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豐城寶劍賦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散文 作者 達奚...
羊襲吉,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五年(74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一人。考官:禮部侍郎達奚珣。此人正史無名,事跡失考。 ...
12. 《舊唐書·陳希烈傳》:祿山之亂,與張垍、達奚珣同掌賊之機衡。 13.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
達奚珣之事羯胡,腰分東市。今亂臣賊子,合為一人,即畀虎投豺,難舒眾怒。所應牛五裂屍,寧止鼠十同穴。然或譜蘭金,或締姻婭,或畏其負眾而不僵,或慮其黨...
“肅宗收復西京,以叛將安史之官河南達奚珣等三千人為重罪,與眾共棄”(《舊唐書·卷五十》)明嘉靖年間,首輔夏言被次輔嚴嵩構陷,以近臣結交封疆之罪被判刑棄市...
達奚珣不得已,遂置楊暄於上第。封常清敗大勃律天寶十二年(七五三),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次大捷,常清乘勝追擊。這時斥候府果毅段秀實對...
河南尹達奚珣疑其中有訛,遂奏請祿山進馬事移到冬天,朝廷自給控夫,不煩派人。於是玄宗才省寤,開始懷疑祿山有反心。恰巧中使輔璆琳受祿山賄賂事泄,玄宗遂以...
洄字幼深,蔭補弘文生,滿歲,參調吏部侍郎,達奚珣以地望抑之。除章懷太子陵令,無慍容。安祿山亂,家七人遇害,洄避難江南,蔬食不聽樂。乾元中,授睦州別駕,...
王夫之:祿山之亂,守州郡者,如郭納、達奚珣、令狐潮之流,望風納款,乃至忠貞如顏杲卿、袁履謙、張巡者,亦初受脅迫而始改圖,困守孤城而不知變計,幾陷於逆,...
安祿山稱帝時,大燕政權的左相達奚珣、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前者為鮮卑人,後三人均為漢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稱帝時的宰相周摯也是...
李憕臨危不懼,與留台御史中丞盧奕,河南尹達奚珣在叛軍未到之前,組織、軍民加固城郭,安撫士卒,準備堅守抗敵。無奈兵微將寡,城池破陷。河南尹達奚珣投敵叛變,...
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畢思琛後投靠安祿山 安祿山叛亂,魯炅為山南節度使,立柵於滍水之南阻擋叛軍,...
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
子慶緒王晉,慶和王鄭,達奚珣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署拜百官”(見《新唐書·叛臣·安祿山傳》),“豺狼盡冠纓”句正概括地反映了這一歷史...
在唐玄宗本人錯誤的戰略下,安祿山的鐵騎軍團攻陷東都洛陽,次年正月便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自稱雄武皇帝,以達奚珣為丞相。...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 楊國忠之子 暄 ,舉明經,禮部侍郎 達奚珣 考之,不及格,將黜落,懼 國忠 而未敢定。”《宋史·張亢傳》:“馬高不及格,宜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