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與黃河文化》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志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
- 作者:楊志敏
- 出版時間:2020年5月1日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172808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志敏。
《道情戲與黃河文化》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志敏。內容簡介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燦爛輝煌的黃河文化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道情戲即為其典型代表之一。二十種道情戲橫跨九省區,與黃河流域範圍大致相同...
在陝西有關中道情,是陝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陝北及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眾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干劇目有濃厚的...
道情戲是我國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於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宋代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清代乾隆年間,流傳於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台,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品種。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台前後,流行於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台,流行於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鹹豐...
臨縣道情戲起源於道教文化。臨縣往西跨黃河靠的是道教發源地陝西終南山,往東隔山三、四十里地緊挨的方山北武當山道教發祥地。因此,臨縣在歷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著許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築,有“十三觀寺九廈院 ” 之說。臨縣道情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藍關腔 ”( 也叫“終南調 ” 或“耍孩兒 ”) 、“...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山東省霑化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霑化漁鼓戲起源於山東省霑化縣胡家營村,主要流傳於山東霑化及周邊縣區,在山東東營與河北黃驊等沿海地區也有流布。霑化漁鼓戲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其唱詞結構有“三句一番”的特點,韻腳講究平起仄落,演唱中還常出現“引腔、腹腔、鎖腔...
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的傳播與交流,神池道情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西北部和陝西東北部的黃河沿岸一帶也廣為流傳。道情藝術遍及全嗎,源自道家,其品種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包括說唱、皮影、戲曲,曾有專家表示,“它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歷史久遠、影響廣泛,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神池道情作為中國道情...
關中道情是陝西省的中國皮影戲劇種之一,以長安為正宗,亦名“長安道情”,又稱“拉波戲”,盛行於長安、藍田、戶縣、鹹陽、興平等地。它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陝北及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相傳道情是出家人...
深受民眾的歡迎,隨之靜樂道情出現了半職業性的鄉黨班社,即由村裡的藝人們組成的道情班,職業藝人的出現對道情藝術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一代湧現的優秀的名角有很多,其中最赫赫有名的是道情藝術大師候四則,候四則道情班在當時十分受民眾的歡迎,北面演至雁北、大同、內蒙一帶,西渡黃河唱到陝北。
亟需保護的皮影戲 2007年,定邊皮影道情戲與榆林小曲、綏米嗩吶、府谷二人台等項目一起,入圍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定邊皮影戲的發展和傳承來說,這絕對是一大利好。定邊縣政府也意識到了皮影戲的價值,制定出台了“五年保護規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意在加強對定邊皮影戲的保護。王有斌告訴記者:...
《大河清清》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山西呂梁臨縣道情戲。《大河清清》以“一泓清水入黃河”為背景,講述了黃河岸邊城鄉兩代人之間,因不同境遇、不同觀念引發的現代文明與傳統觀念碰撞,以及在碰撞中升華和諧共融的故事。2024年5月6日,《大河清清》在山西方山上演。內容簡介 道情戲《大河清清》以黃河生態環境...
漁鼓又稱道情,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原是道士們唱的曲調。源於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歷代相沿,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山東境內的不少地區,常有藝人演唱。1723年(清雍正元年)左右,霑化農村的業餘愛好者將說唱的漁鼓搬上舞台化裝演出,並隨著演唱內容和角色行當的不斷擴充,逐漸衍化發展為獨立劇種。演唱時...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小生泰斗”——王素君,最近再次喜收愛徒,而這一次王素君的愛徒可是一位道情演員,她叫李艷玲。道情是黃河流域流行的稀有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太康縣及其周邊地區的太康道情是道情戲的重要一支,目前擁有一個專業劇團。1992年太康道情劇團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大賽”榮獲八項金獎,被文化部命名為...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黃河中游兩岸及長城內外的農區,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給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保護。在新的歷史時期,由於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升,過去的不少劇目內容、曲目、表演藝術已不能適應物質文明建設需要,職業...
清末以來,青海民間主要流行傳統的平弦、道情、賢孝、燈影戲等曲藝形式,後來又有了倒漿水(類似於快板書)、八角鼓、小魔術等。民國14年(1925年)以後被稱為“文明戲”的話劇和舞蹈、歌詠等藝術形式登上舞台,青海地方藝術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省以後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師生首次演出舞蹈節目,現代舞蹈...
橫山道情戲 橫山道情戲有著“九腔十八調”的美譽,音樂優美、節奏明快,唱腔時而高亢奔放、粗獷質樸,時而細膩委婉。橫山道情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代表曲目有《孟姜女哭長城》、《紅毛跳牆》、《雪擁藍關》、《十萬金》等。2013年,橫山道情戲被列入第四批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橫山區燉羊肉製作技藝 橫山燉...
西路主要是指隴海鐵路開封、以南部分,黃河以南,京廣鐵路以西以東地帶,其中還包括開封、鄭州、許昌、漯河的所謂中路河南墜子在內。所以,這一路就有三個稱謂,即:上路、中路和西路河南墜子。東路主要是指豫東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河南墜子。因豫東受皖北河南墜子影響很大,兩地語言又較接近,於是,東路河南墜子又...
2015年,嵩里村“跳幡神 ”被認定為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簡介 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活化石 儺文化源於新石器時代,商代的甲骨文證實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源頭。儺文化的套用,西周王朝首當其衝,待到漢代已盛行於世。在宮廷,季春時節,主祭官披熊皮、戴面具、穿黑衣、手執戈盾,率領眾奴隸在宮廷內驅邪...
各個時期的民歌都是各個時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陝北民歌人們又稱為是“黃土之歌”陝北——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這一曲曲,一聲聲悠揚動聽的的陝北民歌像奔騰的黃河之水源遠流長,它不僅經久不衰地在陝北這塊神奇的田園中遊蕩,更會響徹中華大地、整個全球。唱道情 陝北道情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地方民間戲曲...
北部是古黃河泛濫堆積構成的沖積平原,由西北向東南略傾斜,海拔18—21米,面積1140平方千米,占全縣面積63.8%。其餘是河間平原,地勢平坦,海拔14—16米,面積...1966年,瑤劇團與泗州戲劇團合併為泗縣文工團,瑤劇停演。自此瑤劇藝術後繼乏人。 曲藝 泗縣曲藝有“道情”、“蓮花落”、漁鼓、山東快書、快板書、相聲、...
桂林漁鼓從形成至今,積澱了非常豐厚的文化內涵,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桂林漁鼓是桂林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多地域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從其中折射出古代社會生活的人生百態,對研究廣西的生活史、曲藝史等很有借鑑意義。桂林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曲藝形式之一,它吸取了湖北道情、祁陽漁鼓、全州漁鼓的音樂元素,...
延安有美妙絕倫的剪紙,有絢麗多姿的農民畫,有異彩紛呈的毛麻刺繡;有唱不完的信天游,有吹不盡的嗩吶曲,有扭不夠的大秧歌;有蜚聲海內外的安塞腰鼓,有譽滿中華的洛川蹩鼓,有享譽黃河兩岸的宜川胸鼓;有別具一格的陝北道情,有獨樹一幟的陝北說書。它們,南北有派,東西有系,縣縣不同,鄉鄉有別。認定的...
一瀉千里的黃河,幾經曲折從內蒙流入山陝峽谷,越過偏關縣寺溝,就到了位於晉、陝、蒙交界的河曲、保德縣。這裡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到處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稱。“二人台”這一地方小戲就植根在這塊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實的社會內容、細膩的生活細節、精彩傳神的表演、...
地處黃河中游流域,甘肅東南端,習稱"隴東" ,古稱"北豳",是寧夏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古有"控振蕭關,襟帶秦嶺"之譽,是馳名世界的"黃河古象"的故鄉。這塊沃土曾養育先民,是華夏農耕文明和中醫藥的源頭所在,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在這裡都留下了足跡,在這裡歧伯開創了中華醫學,成就了聞名中外的《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