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山東省霑化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霑化漁鼓戲起源於山東省霑化縣胡家營村,主要流傳於山東霑化及周邊縣區,在山東東營與河北黃驊等沿海地區也有流布。霑化漁鼓戲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其唱詞結構有“三句一番”的特點,韻腳講究平起仄落,演唱中還常出現“引腔、腹腔、鎖腔”,與霑化民歌在表現形式上如出一轍。漁鼓戲行當齊全,文武兼備,在表演、伴唱和鑼經等方面有著獨特的表現。

2006年12月30日,霑化漁鼓戲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道情戲(霑化漁鼓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71
  • 申報地區:山東省霑化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特點,唱腔特點,唱詞特點,伴奏樂器,腳色分工,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漁鼓,亦稱道情,原是道士們唱的曲調。源於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處世思想。南宋時,開始用漁鼓、簡板等樂器擊節伴奏,故又稱為“道情漁鼓”。元代雜劇《岳陽樓》《竹葉樓》等劇中就有穿插演奏。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從明代到清前期,道情漁鼓由宗教性的曲調演化為一種曲藝形式,其題材有所擴大,不再是單純的道家說教,有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民間現實生活的內容。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請來道士進行說唱。村民學習其腔調後逐漸加以變化,融漁鼓(道情)、地方歌舞、武術和漁民號子於一體,又吸收了弋陽腔(高腔)和其他劇種的藝術因素,將原來的漁鼓說唱形式發展為在舞台上化裝演出的漁鼓戲。
據胡家營村老藝人介紹,清代鹹豐、同治年間(1860年前後),漁民劉元亨等人在捕魚期間又把漁鼓戲傳授給河北黃驊沿海馮家堡、趙家堡、岐口等地的漁民,霑化漁鼓戲遂流傳於河北黃驊一帶。
晚清民國時期為霑化漁鼓戲興盛期,每逢廟會、集市、節慶日,都上演漁鼓戲,流行此戲的中心地帶為霑化縣的富國、永豐、齊郿、下河等鄉鎮。演出過程也是傳藝過程,演出中培養了一批民間藝人,當時較為出名的有邊希田、邊廷榮、邊昌、劉漢儒、劉絆林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指引下,霑化漁鼓戲有了更大發展,曾一度成為霑化境內和流布地區城鄉趕會、逢年鬧市的主要藝術形式,胡家營劉漢三劇團也陸續發展到了60人。
1957年以後,因受歷史原因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霑化漁鼓戲業餘戲班相繼撤銷,大規模的演出活動由此中斷,僅散見於民間小型娛樂活動。
2006年3月,霑化縣文體局會同濱州市有關專家開始對霑化漁鼓戲進行搶救、挖掘、保護、整理,他們深人流布區域,走訪老藝人,發掘霑化漁鼓戲傳統曲譜、劇目、文物,並在此基礎上於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專業漁鼓戲劇團,使中斷了半個世紀的霑化漁鼓戲獲得生機。

文化特徵

表演特點

霑化漁鼓戲除吸收其他劇種的表演形式以外,還有它自己的表演動作及場面,特別是武戲。因為胡營村從歷史上就有習武的習慣,村里設有拳房,習武者甚多。藝人們便把武術動作糅合進戲曲表演里,形成了粗獷、豪放等獨特的風格。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的表現程式,具有鄉土氣息,相對比較固定,行當講究,生、旦淨、末、醜各有導規,互不相同。且行講究“青衣移步穩,小旦盪漂裙”“老旦要穩重,花旦酸破瓮”。古時候,旦行均由男人扮演,難度較大,隨著漁鼓獨特的鑼鼓打擊,生化出獨有的表演模式,如《西遊戲》中八戒表演拱地時的“四搓步”,把豬八戒好吃懶做,笨頭笨腦的性格、形象較好地刻畫出來。
霑化漁鼓戲練功受其“拳房”(相當於武術學校)之影響,故延伸出“硬功為實,花架為輔”亦功亦舞的套路,其常用的套路有:腿功(彈腿、搬腿、踢腿)、劈叉(飛叉、轉叉、單叉、雙叉)、圓場(反圓場、正圓場、走八字)、虎跳(單虎跳、連虎跳、波浪子)、雲手(正雲手、反雲手、雲手花)。

唱腔特點

霑化漁鼓戲是以板式變化體為音樂體制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其唱腔質樸明快又活潑、跳蕩。
霑化漁鼓戲常用的板式有“三句一扣”““二打一扣”“小搓板”“連句”“哭迷子”等,其中,“三句一扣”板式為霑化漁鼓戲的基本調,它是“五聲”徵調式,它以頭、腹、尾三截組成一段式結構。頭,即引腔(通稱開板),尾音落“1”,它以散唱搭調,在七字句唱詞的第六字上轉入正板,並同時加入伴唱和漁鼓擊奏。腹,即腹腔,它是由三句為一番組成的一個無限反覆的小段(其主要唱詞內容就集中在這裡)。句尾落音,上句落音為“1”,下句落音為“5”,第三句尾仍落“1”音,它實際上是前面第一句(上句)唱腔的變化重複。腹腔段在反覆進行中,每到第三句尾部即有一個較長樂句的幫唱和漁鼓擊奏一齊插入,呈現出腹腔段的音樂高潮,“三句一扣”即由此得名。當腹腔段完成後,再由一個上下句組成的鎖腔作整段的結束。
霑化漁鼓戲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耍孩兒”“桂枝香”“醉花陰”“贊篇子”“蓮花落”“吹腔”“娃娃”等,還有一些無名小調。

唱詞特點

霑化漁鼓戲的句式結構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為標誌,在由“頭、腹、尾”組成的整段中,腹部以三句為一小段的無限反覆表述其主要內容。這種俗稱“三條腿”的句式結構,打破了一般唱詞音樂的對稱規律,明顯區別於其他劇種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轉合式的規整結構。由神話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唱詞風格,決定了霑化漁鼓戲音樂旋律的跳進旋法和迂迴、曲折又流暢的唱腔,以主要塑造眾“八仙”人物形象,並表現其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側面。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伴奏樂器

霑化漁鼓戲文場主奏樂器有漁鼓、簡板、嗩吶;武場主奏樂器有板鼓(亦稱皮鑼)、木柳配合鼓板個別使用的響木製成的梆子。大鑼、鐃鈸、小鑼、雲鑼、小鑔、中鑔、堂鼓、碰鈴、木魚等。

腳色分工

主要行當
霑化漁鼓戲班通常由三四十人組成,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且旦腳均由男人扮演,通常能演行當齊全的大戲,如八仙戲、西遊戲及連台本戲。
霑化漁鼓戲的生行包含文生、武生、胡生、貧生;旦行包含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刀馬旦;淨行包含大花臉、二花臉;末行包含花白、抹白、奸末;醜行包含小花臉、文丑、武丑。
臉譜特點
霑化漁鼓戲的主要臉譜有紅臉、黑臉、紫臉、黃臉、白臉、藍臉、綠臉、破臉等。其臉譜與其他戲劇有所不同,如《高老莊》中高員外在其他戲劇中屬老生,員外扮相,而在霑化漁鼓戲中扮演小花臉,白面細胡,穿黃道袍、戴鴨尾巾。再如《唐王游陰》中秦瓊在其他戲劇中扮演老生,而在霑化漁鼓戲中為勾紅臉。

代表劇目

霑化漁鼓戲劇目多以原漁鼓說唱的故事改編而成,以八仙戲為主,兼有公案戲、楊家將等歷史故事劇和民間傳奇戲。因相傳姜尚曾涉足境內(現霑化仍有姜尚後裔村落),霑化當地百姓自古便將《封神榜》歸於上八仙,將《西遊記》歸於下八仙,而將八仙故事歸於中八仙,約定俗成,故繼續沿用此說法。上八仙劇目有:《西岐》《哪吒鬧海》《渭水河》《反五關》《比干挖心》《二冀州》等;中八仙劇目有:《東遊記》《湘子出家》《湘子還家》《一度林英》《二度林英》《三度林英》《八仙慶壽》《盤道》《貶潮》《藍關》《過海》《罵海》《燒海》《洞賓戲牡丹》《畫茅安》等;下八仙劇目有:《西遊》《高老莊》《收悟空》《收沙僧》《三盜芭蕉扇》《盤絲洞》《無底洞》《火雲洞》《唐王游陰》《小白龍下雨》《魏徵斬小白龍》等。其他劇目主要有:《刀劈三關》《反徐州》《打殿》《串龍珠》《二進宮》《三進宮》《鍘美案》《打鑾駕》《高平關》《轅門斬子》《兩狼山》《破洪州》《楊宗保搬兵》《小上墳》《李翠蓮上吊》《審衙役》《追龍缸》等,共八十餘種。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霑化漁鼓戲“三句一扣”及其“一人唱眾人合,領合呼應,擊鼓以節”“幫、打、唱”三位一體的演唱形式,在戲曲百花園中獨樹一幟,為其他劇種所罕見,其演變方式和過程對認識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的嬗變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霑化漁鼓戲唱詞“三句一番”與霑化當地民歌《小白蛾》等如出一轍,其“引腔、腹腔、鎖腔”的句式結構又與霑化當地民間歌舞《鴛鴦嫁老雕》異曲同工,加之平起仄落,韻腳別具一格,其演變和傳承是探索漁鼓戲古老文化內涵的嚮導,對研究戲劇文學民間文學及其歷史價值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霑化漁鼓戲的唱腔、表演、伴唱、鑼鼓經都非常獨特,不僅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研究價值,也為其他戲曲劇種豐富演唱和表演形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霑化漁鼓戲從其發展軌跡、劇本內容和唱腔特點上看,是道教文化的承繼,遺存著道教文化、異地文化與霑化當地鄉土文化的歷史血脈,這對研究道教文化、異地文化和當地民間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於其他劇種的歷史價值。
霑化漁鼓戲的劇目始終高揚著懲惡揚善、忠報國仁孝和睦等傳統美德,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設和諧社會,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趨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多元化傳媒技術的普及,霑化漁鼓戲的保護、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1、由於漁鼓戲民間戲班停辦,傳承人相繼謝世,倖存者大多已年逾古稀,不能或者很難再以口傳心授方式繼續傳承。
2、現存的霑化漁鼓戲音像資料,由於當時條件差,護措施不當,且大多散存於個人手中,膠帶已變質,亟待蒐集、補救。況且霑化漁鼓戲尚有一大部分傳承劇目尚未整理,甚至有的已經失傳,亟須進一步搶救、挖掘和整理。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3、為搶救該劇種,霑化縣儘管成立了中國霑化漁鼓戲劇團,並排演了部分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但因劇團骨幹力量年齡偏大,青年演員又屈指可數,造成傳承後繼乏人、青黃不接的局面。加之劇團成立時間短,傳統技藝尚未完全掌握,排演新戲還有一定困難。
4、霑化漁鼓戲長期處於自生自滅狀態,一無財力支持,二無研究人員,三無專業學校,這成為霑化漁鼓戲發揚光大的一大“瓶頸”。

保護措施

2006年3月,霑化縣文體局組織有關人員會同濱州市有關專家深入胡營村,將僅存的四位老藝人所能記憶的《二度》《高老莊》《出家》等多個劇目整理完畢,並發現了當年演出時的服裝、道具、樂器和道觀舊址。
霑化縣委、縣政府把霑化漁鼓戲定為五張縣域名片之一,並於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國霑化漁鼓戲劇團,復排了部分傳統戲,創作排演了新戲《審衙役》《追龍缸》等。
霑化區積極推進“漁鼓戲進課堂”與“進劇團學漁鼓戲”活動,漁鼓戲進入了中國小課餘選學課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濱州市霑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中國霑化漁鼓戲劇團)獲得“道情戲(霑化漁鼓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道情戲(霑化漁鼓戲)項目保護單位濱州市霑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霑化漁鼓戲劇團)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6年5月,霑化漁鼓戲劇目《審衙役》在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獲得最佳推薦劇中目獎和最佳演出獎。
道情戲(霑化漁鼓戲)
霑化漁鼓戲
2010年11月,霑化漁鼓戲劇目《打板橋》在中國·餘杭“良渚文化杯”小戲小品大賽暨第四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複賽中獲得小戲類一等獎。
2019年5月,霑化漁鼓戲劇目《老邪上任》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中獲得第十八屆群星獎;同年11月,霑化漁鼓戲新編劇目《鬧婚》在第八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中獲得優秀參演劇目、演員、作曲、編劇、導演、組織單位等6個獎項。
重要活動
2006年10月28日,霑化漁鼓戲劇目《審衙役》在北京進行了匯報演出。
2018年6月29日,霑化區舉辦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建黨97周年漁鼓戲專場演出,上演了《喜上喜》《老邪上任》《審舅舅》《村裡有個爛筐子》等霑化漁鼓戲劇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