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管理

過程管理

過程概念是現代組織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中,將過程定義為:“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程管理
  • 外文名:process managerment
  • 類別:管理辦法
  • 認證:ISO9000“2.4 
  • 相關文獻:《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
過程概念,過程方法,方法特點,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創新意識,

過程概念

過程的任務在於將輸入轉化為輸出,轉化的條件是資源,通常包括人、機、料、法、環及檢測。增值是對過程的期望,為了獲得穩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組織應當對過程進行策劃,建立過程績效測量指標和過程控制方法,並持續改進和創新。

過程方法

過程方法”中指出: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套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為使組織有效運行,組織應當採用過程方法識別和管理眾多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對過程和過程之間的聯繫、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的控制和持續的改進,以增強顧客滿意和過程的增值效應。
ISO9000:2000族標準還提出了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實施ISO9000族標準是一個有效地進行過程管理的基礎方法。其中ISO9001:2000是一個最基礎的標準,關注顧客滿意;而ISO9004:2000是一個趨向卓越績效模式的標準,關注組織的績效改進和使顧客與其它相關方滿意。在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各類目中,過程管理是一個與ISO9000族標準相關程度最高的類目。但需要指出的是,ISO9001中的過程管理僅僅旨在使顧客滿意,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中的過程管理旨在所有關鍵利益相關方的綜合滿意,它是落實戰略目標戰略規劃,實施持續改進和創新以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平衡的價值,進而履行組織使命和實現組織願景的途徑和載體,它對卓越的追求,對效果、效率以及應對動態競爭環境變化的敏捷性的追求,都要高於ISO9000族標準的要求。
過程管理PDCA循環
過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組實踐方法、技術和工具來策劃、控制和改進過程的效果、效率和適應性,包括過程策劃、過程實施、過程監測(檢查)和過程改進(處置)四個部分,即PDCA循環四階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環又稱為戴明循環,是質量管理大師戴明在休哈特統計過程控制思想基礎上提出的。
1 過程策劃(P)
· 從過程類別出發,識別組織的價值創造過程和支持過程,從中確定主要價值創造過程和關鍵支持過程,並明確過程輸出的對象,即過程的顧客和其他相關方。
· 確定過程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要求,建立可測量的過程績效目標(即過程質量要求)。
· 基於過程要求,融合新技術和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過程設計或重新設計。
2 過程實施(D)
· 使過程人員熟悉過程設計,並嚴格遵循設計要求實施之。
· 根據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和來自顧客、供方等的信息,在過程設計的柔性範圍內對過程進行及時調整。
· 根據過程監測所得到的信息,對過程進行控制,例如:套用SPC(統計過程控制)控制過程輸出(產品)的關鍵特性,使過程穩定受控並具有足夠的過程能力。
· 根據過程改進的成果,實施改進後的過程。
3 過程監測(C)
· 過程監測包括過程實施中和實施後的監測,旨在檢查過程實施是否遵循過程設計,達成過程績效目標
· 過程監測可包括: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評審、驗證和確認,生產過程中的過程檢驗和試驗,過程質量審核,為實施SPC和質量改進而進行的過程因素、過程輸出抽樣測量,等等。
4 過程改進(A)
過程改進分為兩大類:“突破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的重大變更或用全新的過程來取代現有過程(即創新);而“漸進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進行的持續性改進,是集腋成裘式的改進。

方法特點

過程管理方法具有與傳統管理方法不同的哲理,其基本思想是:從“橫向”視角把企業看作為一個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採購、計畫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戶管理人事管理等業務過程按一定方式組成的過程網路系統;根據企業經營目標,最佳化設計業務過程,確定業務過程之間的聯結方式或組合方式;以業務過程為中心,制訂資源配置方案和組織機構設計方案,制訂解決企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工作流管理問題的方案;綜合套用信息技術、網路技術、計畫與控制技術和智慧型技術等技術解決過程管理問題。
在企業套用過程管理方法的基本步驟可大致概括為:
(1)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資源特點制定經營目標,建立企業經營目標體系。
(2)識別企業各種具有特定業務功能的業務過程,識別業務過程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識別關鍵的業務過程,對業務過程進行分析。
(3)按企業經營目標體系,自頂向下,先高層次的過程,後較低層次的過程,進行業務過程最佳化設計,簡化、調整、適當歸併業務過程中的操作單元(或作業單元、工序、環節),確定各業務過程的聯結方式;對每一業務過程進行定義和描述,確定業務過程的功能目標、投入和產出,確定作為管理重點的關鍵業務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企業業務過程模型
(4)以信息的觀點把業務過程看作為信息收集、傳遞和處理的過程,套用信息技術,按業務過程設計解決企業信息傳輸和處理問題的方案。
(5)基於業務過程網路系統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制度設計
(6)按業務過程運行的需要合理配置資源。
(7)套用計畫和控制技術,根據業務過程運行的需要制訂經營計畫與控制方案,對業務過程運行進行反饋控制和協調。
(8)以提高業務過程的績效為主要目標,持續改進過程。
由上可看到,與傳統管理方法不同,過程管理方法是以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的,它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1)以系統理論為指導,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橫向視角把企業看作為一個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採購、質量管理等業務過程按一定方式組成的過程網路系統;把每一個業務過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標的、有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子系統,企業系統由若干業務過程子系統按一定方式組合而成;套用系統方法解決企業業務過程系統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問題;關注業務過程內部和業務過程之間的邏輯聯繫、相互作用,關注業務流程中操作單元的最佳化組合;
(2)套用資訊理論方法,將企業內部的各過程視為一個信息收集、加工、存儲、傳輸的過程,套用信息技術解決業務過程管理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問題。
(3)套用控制論方法,將企業的業務過程視為可控過程,建立過程控制系統,運用反饋控制等控制方法解決企業業務過程系統的控制問題。
(4)注重管理的細化,即細化到每一個業務流程、每一個操作單元(或作業單元、工序)、每一項影響業務流程運行的輸入因素;
(5)注重綜合套用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技術。
在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迅速發展、多學科知識積累和多種技術有機結合的技術背景下,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在發生大的變革。綜合運用管理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技術的新管理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管理模式,企業的信息處理能力及經營計畫與控制能力將迅速提高。這些巨觀背景因素將極大地促進過程管理方法在企業中的套用。

內容簡介

《過程控制》是作者在清華大學工業儀表及自動化專業多年教學的總結,是在歷年所用講義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而寫成的,書中包括了作者及本專業同事們在過程控制領域中的部分科研成果。全書系統地闡述了簡單和複雜控制系統的結構、原理、設計、分析和評價,深入解剖了兩個典型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的實例,力圖從整個生產過程的特點出發,對控制系統進行綜合設計和優選。在此基礎上還介紹了幾種比較成熟的高等過程控制策略,並力求反映近年來過程控制的新發展。全書從數學和物理的基本概念著手,闡述過程控制問題的本質和特點以及掌握系統設計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全書共分15章,每章均有思考題和習題。
《過程控制》可作為高等院校自動控制類和相關專業的教材,並供有關科技人員參考。

編輯推薦

《過程控制》:《信息、控制與系統》系列教材

目錄

緒論
一、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發展概況和趨勢
二、過程控制的任務和要求
參考文獻
第一篇 簡單控制系統
第一章 生產過程的動態特性
1-1過程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1-2被控對象的動態特性
一、基本概念
二、若干簡單被控對象的動態特性
三、工業過程動態特性的特點
1-3過程數學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一、過程數學模型的表達形式與對模型的要求
二、建立過程數學模型的兩個基本方法
三、幾個常用的經典辨識法
第二章 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及其調節過程
2-1基本概念
2-2比例調節(P調節)
一、比例調節的動作規律,比例帶
二、比例調節的特點,有差調節
三、比例帶對於調節過程的影響
2-3積分調節(I調節)
一、積分調節動作規律
二、積分調節的特點,無差調節
三、積分速度對調節過程的影響
2-4比例積分調節(PI調節)
一、比例積分調節的動作規律
二、比例積分調節過程
三、積分飽和現象與抗積分飽和的措施
2-5比例積分微分調節(PID調節)
一、微分調節的特點
二、比例微分調節規律
三、比例微分調節的特點
四、比例積分微分調節規律
第三章 簡單控制系統的整定
3-1控制系統整定的基本要求
3-2衰減頻率特性法
一、衰減頻率特性和穩定度判據
二、衰減頻率特性法整定調節器參
3-3工程整定法
一、動態特性參數法
二、穩定邊界法
三、衰減曲線法
3-4調節器參數的自整定
一、極限環法
二、模式識別法
第四章 調節閥
4-1氣動調節閥的結構
一、氣動執,廳機構
二、閥
三、閥門定位器
4-2調節閥的流量係數
一、流量係數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
二、流量係數計算公式
4-3調節閥結構特性和流量特1
一、調節閥的結構特性
二、調節閥的流量特性
4-4氣動調節閥選型
一、調節閥結構形式的選擇
二、調節閥氣開、氣關形式的選擇
三、調節閥流量特性的選擇
四、調節閥口徑的確定
第一篇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篇 複雜控制系統
第五章 串級控制系統與比值控制系統
5-1串級控制系統的概念
5-2串級控制系統的分析
5-3串級控制系統設計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
一、副迴路的設計
二、主、副迴路工作頻率的選擇
三、防止調節器積分飽和的措施
5-4調節器的選型和整定方法
一、逐步逼近法
二、兩步整定法
5-5比值控制系統
一、比值係數的計算
二,比值系統中的非線性特性
三、比值系統的整定
四、常見比值控制系統
第六章 利用補償原理提高系統的控制品質
6-1概述
6-2前饋控制系統
一、基本概念
二、靜態前饋控制
三、動態前饋控制
四、前饋-反饋控制系統
6-3大遲延系統
一、概述
二、採用補償原理克服大遲延的影響
三、史密斯預估器的幾種改進方案
6-4非線性增益補償系統
一、概述
二、對象靜態非線性特性的補償
第七章 解耦控制
7-1相對增益
一、相對增益的定義
二、求取相對增益的方法
三、相對增益矩陣特性
7-2耦合系統中的變數匹配和調節參數整定
一、變數之間的配對
二、控制迴路之間的耦合影響及其整定
三、迴路問動態耦合的影響
7-3解耦控制系統的設計
一、前饋補償法
二、對角矩陣法
三、單位矩陣法
7-4實現解耦控制系統的幾個問題
一、解耦系統的穩定性
二、部分解耦
三、解耦系統的簡化
第二篇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三篇 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
第八章 直接數字控制系統
8-1直接數字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其組成
8-2信號採集、數字濾波及數據處理
一、信號採集
二、數字濾波
三、數據處理
8-3DDC的PID算式
一、PID控制算式
二、PID控制算式的改進
8-4數字式PID調節參數的整定
一、擴充臨界比例帶法
二、擴充回響曲線法
8-5DDC套用舉例
一、啤酒發酵過程對控制的要求
二、控制系統的組成
三、系統硬體
四、控制算法
五、控制效果
第九章 分散式控制系統
9-1概述
9-2分散式控制系統的分析
一、系統功能
二、系統組態
三、局部網路
四、數據通信
9-3分散式控制系統中的算法
一、監督控制層的算法
二、計畫調度層的算法
附錄
第三篇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四篇 典型裝置的控制系統
第十章 火力發電廠大型單元機組的自動控制
10-1大型單元機組的生產過程
及其對控制的要求
一、單元機組的出力控制
二、鍋爐燃燒過程的控制
三、鍋爐汽包水位的控制
四、過熱蒸汽的溫度控制
10-2單元機組出力控制系統
一、鍋爐跟蹤方式
二、汽機跟蹤方式
三、機爐協調方式
四、出力控制系統的實例
10-3燃燒過程的控制系統
一、汽壓調節對象的動態特性
二、燃料量控制系統
三、送風控制系統
四、負壓控制系統
10-4鍋爐的給水控制系統
一、給水調節對象的動態特性
二、汽包水位的三衝量控制方案
三、三衝量控制系統的工程整定
四、汽包水位的串級控制系統
10-5蒸汽溫度控制系統
一、汽溫調節對象的動態特性
二、帶有導前微分信號的汽溫控制系統
三、雙信號汽溫調節器的整定
四、汽溫串級控制系統
五、蒸汽溫度控制實例
第十一章 精餾塔的自動控制
11-1精餾過程
一、精餾原理
二、連續精餾裝置和流程
三、精餾塔的基本型式
11-2精餾塔的控制目標
一、質量指標
二、產品產量和能量消耗
11-3影響精餾過程的因素
一、全塔物料平衡
二、能量平衡
三、內部物料平衡
四、動態影響分析
11-4精餾塔質量指標的選取
一、靈敏板的溫度控制
二、溫差控制
三、雙溫差控制
11-5精餾塔的基本控制方案
一、按精餾段指標控制
二、按提餾段指標控制
三、按塔頂塔底兩端質量指標控制
11-6精餾塔的內回流控制和進料熱焓控制
一、內回流控制
二、進料熱焓控制
11-7精餾塔的節能控制
一、產品質量指標的“卡邊”控制
二、採用前饋控制方案
三、浮動塔壓控制方案
結束語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五篇 高等過程控制系統
第十二章 推理控制
12-1推理控制系統的組成
一、問題的提出
二、推理控制系統的組成
三、推理控制器的設計
12-2模型誤差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一、擾動通道模型存在誤差
二、控制通道模型存在誤差
三、推理一反饋控制系統
12-3輸出可測條件下的推理控制
一、系統組成
二、模型誤差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三、自適應推理控制
四、預測推理控制
12-4多變數推理控制
一、控制器的V規範型結構
二、V規範型控制器的設計
三、濾波陣的選擇
12-5套用舉例
一、套用實例
二、二次輸出量的選擇
三、控制作用的限幅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預測控制
13-1概述
13-2預測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內部模型
二、參考軌跡
三、控制算法
13-3預測控制方法的機理分析
一、內模控制結構法
二、狀態空間表示法
13-4預測控制中的幾個問題
一、系統的穩定性和魯棒性
二、非最小相位系統中的預測控制
三、大遲延系統中的預測控制
13-5套用舉例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自適應控制
14-1概述
一、具有被控對象數學模型線上辨識
的自適應控制系統
二、參考模型自適應控制系統
14-2自校正控制
一、閉環可辨識的條件
二、自校正調節器
三、極點配置的自校正調節器
四、廣義最小方差控制策略——自校正控制器
14-3參考模型自適應控制系統
一、被控對象全部狀態能直接獲取的
自適應控制系統
二、根據對象輸入輸出設計參考模型
自適應控制系統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多變數現代頻域方法
15-1多變數系統的描述方法[1]
15-2穩定性定理
15-3逆奈氏陣列法
一、對角優勢
二、穩定性判據
三、運用INA方法的一些問題
15-4關於INA方法中閉環特性的討論
15-5INA設計方法示例
15-6特徵軌跡法
一、廣義奈氏穩定性判據
二、互聯作用
三、近似可交換控制器
四、設計方法和舉例
15-7其它設計方法
一、並矢展開法
二、順序回差法
15-8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創新意識

首先,在企業營造創新的思維
可以通過培訓、樹立榜樣等方式,幫助員工理解創新,學會如何進行創新。如何邁出創新的第一步。讓員工知道企業文化中的創新,不是一個空洞的詞語,它有豐富的含義。
第二,教會員工創新的途徑和方法
創新不是拍腦袋,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第一個步驟是找到創新的目標,例如依據解決問題的創新、依據降低成本的創新、依據增加功能的創新、依據市場需求的創新等等;
第二個步驟,跟進計畫創新的目標,進行目標分解,例如計畫開發新的產品,那么分解目標包括確定新產品開發方向、分析新產品開發的難點、擬定新產品開發周期等;
第三,建立評估創新價值的評價系統
一方面使企業員工理解創新對企業和個人均會帶來收益;
二是幫助員工判斷創新的價值,鼓勵員工進行對企業有高價值貢獻的創新。
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這個評價系統包括評價方式、獎勵措施等。
第四,建立創新的使用制度
對企業而言,創新的價值最終體現在使用後,企業之所有倡導創新,就是因為創新能為企業創造的效益,如節約的成本、增加的產量、提高的市場份額等。
創新,最怕的是將成果束之高閣,轟轟烈烈的開始,悄無聲息的結束。
一、打擊了員工創新的積極性;
二、不利於企業的創新價值轉換,失去創新原本的企業的意義。
所以要建立創新的落地措施,使創新的成果能真正套用到實際工作中為企業帶來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