逞辯,chěng biàn。猶雄辯。辯,通"辨"。意思是賣弄口舌。
基本介紹
出處,詳細釋義,典故,實例,
出處
宋 文瑩《玉壺清話》卷四:“ 柬之 者,輕縱逞辨,坐則談兵。”《水滸傳》第十六回:“你好不知痛癢,只顧逞辯!”一本作“ 逞辦 ”。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潏水集》:“於架上得此集,披閱再三,嘆其學有本原,非蹈空逞辯者可比。”
詳細釋義
逞辯:極盡炫耀、賣弄的方式去爭辯。同“呈辯”。
筆畫數:10;
部首:辶;
逞
chěng
【動】
(形聲。從辵(chuò),呈聲。本義:通,通達)
同本義〖pass〗
逞,通也。——《說文》。傅雲龍古語考補正:“通,達也,是其本義。通有行義,無疾義。”
快意,實現,使稱心〖findsth.satisfactory〗
今民餒而君逞欲。——《左傳·桓公六年》
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仗恃;倚仗〖relyon〗。如:逞弄(恃仗玩弄);逞富(依恃富貴)
典故
《水滸傳》第十六回:“你好不知痛癢,只顧逞辯!”一本作“ 逞辦 ”。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潏水集》:“於架上得此集,披閱再三,嘆其學有本原,非蹈空逞辯者可比。”
實例
趙高指鹿為馬
趙高指鹿為馬是一明顯的例子,賣弄口舌,卻無人敢指出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273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趙括紙上談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窮眾口之辯
以“窮眾口之辯”著稱於世的先秦名家,雖不無“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出自《公孫龍子·跡府》)的抱負,卻自始不曾被立以為教。歷來學者對名家多有譏諷之詞,儘管這被評騭的對象在被一再邊緣化的同時也被作為先秦諸子中個性鮮明的一家而一再提起。荀子曾以儒者的口吻苛責名家的理辯謂:“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莊子則對執著於經世之念的名家衡之以虛靈的道家規尺:“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弱於德,強於物,其途隩矣。”(《莊子·天下》)史家對名家“正名實”的衷曲顯然有著更多的同情理解,但“苛察繳繞”(司馬談)、鉤釽析亂(劉歆)的評說所透出的亦是譏刺的鋒芒。近世學人稱論名家常以“詭辯”一言而蔽之,於此,侯外廬等以“相對主義唯心思想”與“絕對主義唯心思想”分判惠施與公孫龍可謂最具代表性。相形之下,不為時潮所搖奪,對名家別具一格的“琦辭”切近原委抉發其理致的馮友蘭、牟宗三則殊為難得。然而,無論是有著較深的新實在論印痕的馮友蘭,還是對道德形上學情有獨鐘的牟宗三,都未能更經心於名家“琦辭”、“怪說”中淹貫的價值取向——恰恰是這價值祈求貞定並限制了名辯運思的大致格局及其可能歸宿。
諸葛亮舌戰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