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甘肅通渭為中心,兼及周邊各縣部分地區的廣大民眾使用的一種語言。從通渭方言的語音和辭彙看,通渭方言的特點較突出,尤其在受少數民族語言影響方面。從日常生活用語及地名上反映出少數民族對通渭方言的影響非常明顯。
基本介紹
通行地區,語言特色,古語殘留,歷史,
通行地區
語言特色
從通渭方言的語音和辭彙看,通渭方言的特點較突出,尤其在受少數民族語言影響方面。從日常生活用語及地名上反映出少數民族對通渭方言的影響非常明顯。如麻纏厲害、難對付,吐蕃語,哰哰豬吐蕃語;囉嗦察利乾脆利落滿語,撇子撇:方言讀一種口小地大的銅壺,由滿語撇啦轉來;阿門回語;達大答或韃父親,北方大部分地區使用,宋元時稱蒙古人為韃靼;鶽方言讀義為不吉利的鳥,不吉利,當為羌語 山羊,有多中寫法,為音譯詞,當時少數民族所稱,嘟嘟驢,駱駝蓬草民。食物中的饊飯、攪團、懶疙瘩、拌湯,棒棒兒、焌焌兒方言音等都是造作技術落後,質量低劣,粗糙的飯食。一方面反映了歷史上該地域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另一反面這些飯食與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服飾、用具中的氈帽、氈窩窩一中戰靴、纏腰貼身無袖袷衣,最普遍,俗語有十單不如一綿,一棉不如一纏、生牛皮鞋,汗替在牲口身上替汗之物等,皆為北方遊牧民族所用之物。地名中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如喇嘛梁什川鄉,桑里灣第三鋪鄉,撒里襄南鄉、牛洛碧玉鄉等。舊地名中有回回窯常家河鎮、回回溝隴川鄉、回回坪李家店鄉、回回灣義崗川鎮等,都說明回族曾遍及全縣各地。歷史地名如 、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檫珠谷、者達後變為哲達,為當時吐蕃者谷族、達谷族居地。今地名仍存、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今甘谷永興等,大多不明本義,可能是當時吐蕃語音譯。通渭西南有著名的榜羅鎮,榜羅二字漢語實無意義,考藏語羅有山頂或山間盆地之意,說明該地名於吐番族有關,又榜羅南10餘里有馬隆岔,也可能是當時吐番小馬家族和隆中族居住地(陳守忠《宋世倫略》)。
古語殘留
現在,通渭方言中有大量的無字可查、無證可考的詞語,多位歷史上少數民族語言的殘留,由於年代久遠,無文字記錄,又發聲音變,以至讓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如:擦窩石臼,因字不可考,用同音代替。下同,冬濃冰,合頭或合里(裡邊),續滿場平時,別、躡、耍、瓦(跑),刮展快跑,基或競跳、箍攏挽留、拖住,基騰、跌絆想辦法、掙扎,搭整、反詰、反亂、捂亂修理對付,鬼搗應付湊合將就,疙瘩(名詞指麵條,副詞是已經這么快之義),窩耶(合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