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東民歌
- 地理標誌:江蘇南通
- 非遺級別:江蘇省級、南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 流傳區域:江蘇南通東部地區(通東)
通東民歌是廣泛流傳於通東地區的民間音樂。主要流傳於海門北部及與海門接壤的通州、啟東講通東方言的地區,流傳區域約5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萬。
通東地區東臨黃海,南面長江,經濟比較發達,是海門區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從公元958年開始,通東人就在這裡開闢荒灘、耕作稼禾。由於氣候適宜、文教昌盛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因此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東民歌是其代表之一。
其中,勞動號子是通東民歌中形式最豐富,內容最生動的部分。因為直接來源於農民的勞動生活,所以不同的勞動便有不同的號子:如,車水號子、挑糞號子、拉船號子等。其音樂豪放有力,節奏鮮明,特別能振奮精神。
通東民歌的音樂風格與蘇南的吳語音樂完全不同,以五聲音階1、2、3、5、6為主的通東民歌音樂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還有的曲調是四聲音階,就1、2、5、6四個音,唱起來非常感人。聽起來完全是地道的勞動風格。
通東民歌的唱詞生動精彩,《撐船歌》《紅娘子》《說利市》以及各種《盤歌》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歡,各種場合都能演唱,無論勞動、休息、婚喪節慶等等,人們都用通東民歌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
通東民歌的傳承大都是在勞動生活中口授心傳,是在千百年來的勞動生活中自然沿傳下來的民間音樂,每家每戶的成年人在勞動生活中都會喊號子唱山歌,一代傳一代,年輕人在各種勞動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各種的號子和山歌。當然,從傳承的場合上來說,就包括了田野勞動的場合、生活休閒的場合、風俗禮儀的的場合、商業作坊的場合、水上船頭的場合等。而現在,又有了舞台演唱的場合、學校傳唱民歌等場合。
通東民歌的獨特藝術風格,使它在人類學、音樂學、語言學、民俗學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通東民歌中,幾十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曲調,為進一步拓展民族音樂的創作,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原始素材,為弘揚南通地區的江海文化,特別為江風海韻音樂形象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東民歌為南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