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長詩,寫魏萬遍游各地,躡蹤李白入浙,游石門不遇,返廣陵與李白相見,李白作詩具述其游而相贈。此詩介紹了魏萬超凡出世,愛古好游的名士風貌,表達了作者對好友的留戀與惋惜之情。全詩描述傳神,形象生動,雖然寫魏萬千里尋訪李白,一路經歷的吳越山水的壯麗,其實倒是李白自己一生登山臨水的真實記錄,可以看成一篇山水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 作品別名: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送山人魏萬游石門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 題材送別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1
王屋山人魏萬雲自嵩宋沿吳相訪2數千里不遇乘興游台越3經永嘉4觀謝公石門5後於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6因述其行而贈是詩
仙人東方生7,浩蕩弄雲海。
沛然乘天游,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8,本家聊攝城9
卷舒入元化10,跡與古賢並11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
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12
西涉清洛源13,頗驚人世喧。
采秀臥王屋14,因窺洞天門15
朅來游嵩峰16,羽客何雙雙。
朝攜月光子17,暮宿玉女窗18
鬼谷上窈窕19,龍潭下奔潈20
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逸興滿吳雲,飄颻浙江汜21
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22
濤卷海門石23,雲橫天際山。
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
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24
萬壑與千岩,崢嶸鏡湖裡。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25
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26
天台連四明27,日入向國清28
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靈溪咨沿越29,華頂殊超忽30
石樑橫青天31,側足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
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32
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嶢兀33
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
縉雲川谷難34,石門最可觀35
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
卻思惡溪去36,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路創李北海37,岩開謝康樂38
松風和猿聲,搜尋連洞壑。
徑出梅花橋39,雙溪納歸潮40
落帆金華岸41,赤松若可招。
沈約八詠樓42,城西孤岧嶢。
岧嶢四荒外,曠望群川會。
雲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
亂流新安口43,北指嚴光瀨44
釣台碧雲中,邈與蒼嶺對45
稍稍來吳都,裴回上姑蘇46
煙綿橫九疑47,漭盪見五湖48
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
回橈楚江濱,揮策揚子津49
身著日本裘50,昂藏出風塵。
五月造我語,知非儓儗人51
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
徒乾五諸侯,不致百金產。
吾友揚子云52,弦歌播清芬53
雖為江寧宰,好與山公群54
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
君來幾何時?仙台應有期55
東窗綠玉樹,定長三五枝。
至今天壇人56,當笑爾歸遲。
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
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魏萬:後更名魏顥,別號王屋山人,是李白的崇拜者。後受李白之囑於上元初編成《李翰林集》,有《李翰林集序》傳世。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垣曲縣與河南省濟源市等市縣間,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是中國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2. 宋:指宋州。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南。
  3. 台:指台州。即今浙江臨海。越:指越州,即今浙江紹興。
  4. 永嘉:永嘉郡,今浙江溫州。
  5. 謝公:即謝靈運。他曾為永嘉太守,石門是永嘉境內的名山,他曾在石門遊覽詠詩,因而此處稱石門山為謝公石門。
  6. 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
  7. 東方生:指漢武帝弄臣東方朔,傳說其有仙術,後來乘龍飛去。
  8. 魏侯:指春秋時晉國的畢萬,他曾賜為魏大夫。此句言魏萬繼承了畢萬的大名。
  9. 聊攝:聊城(今山東聊城)與攝城(今山東茌平)。
  10. 元化:自然之變化。
  11. 並:一致。
  12. “辯折”二句:說魏萬像當年魯連子折服田巴生一樣的能言善辯。魯連子: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戰國末期齊國人。
  13. 清洛:即洛水,黃河在河南的支流。
  14. 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陽城西南。
  15. 洞天:傳說王屋山有仙宮洞天,號稱小有清虛洞天。
  16. 朅(qiè):發語詞,無義。
  17. 月光子:傳說中的仙童,常在天台,時亦往來嵩山。
  18. 玉女窗:傳說古代禽山有玉女窗,漢武帝曾於此見玉女。
  19. 鬼谷:在今河南登封縣北,傳說戰國時鬼谷先生曾居此。
  20. 龍潭:又稱九龍沮,在禽山。奔潨(cōng):奔流到一起。
  21. 浙江:此指錢塘江。汜:指水邊。
  22. 樟亭:又名浙江亭,古驛名。在今杭州南。
  23. 海門:指錢塘江入海口。
  24. 耶溪:又稱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
  25. 剡(shàn):地名,今浙江嵊州。王許:晉王羲之與許邁的並稱。這兩人曾隱居於此。
  26. 曹娥碑:在浙江餘姚,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所立。“笑讀”二句說明兩人都去看過餘姚,對蔡邕所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頗感興趣。當時《三國演義》遠未問世,而曹操與楊修的解讀故事已見《世說新語》,成為千古佳話。“黃絹”,絲之色也,為“絕”字;“幼婦”,少女也,合為“妙”字;“外孫”,女兒之子也,合為“好”字;“齏臼”,古體“辭”字的結構也。四字相連為“絕妙好辭”,足見蔡邕對此碑之文欽挹至極。
  27. 四明:天台山支脈,在浙江寧波西南。
  28. 國清:寺名,在天台山南麓。
  29. 靈溪:水名,在浙江天台。
  30. 華頂:即華頂峰,為天台山最高峰。
  31. 石樑:指天台山北峰之石橋。
  32. 赤城:赤城山,為天台山南門,土色皆赤,故云。
  33. 孤嶼:即溫州江心嶼。一說為山名,在永嘉縣北。
  34. 縉云:山名,在浙江縉雲。
  35. 石門:山名,在浙江青田。
  36. 惡溪:指麗水,今稱好溪,源自浙江麗水。古有五十六獺,極富險名。
  37. 李北海,即李邕,在其任括州(今浙江麗水)太守時曾在這一帶開山修路。
  38. 謝康樂:即謝靈運。因其襲爵康樂公,故名。他曾游惡溪,遺蹟有康樂岩。
  39. 梅花橋:橋今無考。大致當在今浙江金華梅花溪上。
  40. 雙溪:在今浙江金華南,一為東港,一為南港。
  41. 金華:山名,在浙江金華,傳說為仙人赤松子得道處。
  42. 沈約:南朝齊時詩人。他曾於金華玄暢樓題八詠詩,後人將玄暢樓改名八詠樓。
  43. 新安口:指新安江口,新安江為錢塘江上游之支流。
  44. 嚴光瀨(lài):又稱七里灘。為漢代高士嚴光(嚴子陵)垂釣處,在今浙江桐廬境內。
  45. 蒼嶺:指括蒼山,在浙江東南。
  46. 裴回:即徘徊。姑蘇:即江蘇蘇州。
  47. 九疑:即九疑山,在湖南寧遠南。
  48. 五湖:此指太湖。
  49. 揚子津:古長江渡口。在今江蘇儀征
  50. 日本裘:李白自註:“裘則朝卿所贈,日本布為之。”朝卿即朝衡,又稱晁衡,日本赴唐僧人,李白好友。
  51. 儓(tái)儗(nǐ):此指痴呆貌。
  52. 揚子云:漢代文學家揚雄。詩中借指李白的朋友楊利物,當時他正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令。
  53. 弦歌:孔子學生子游任武成宰時曾用弦歌教化民眾,後人便以弦歌借指縣令的教化。清芬:比喻縣令的德政。
  54. 山公:即山簡,字季倫。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晉司徒山濤第五子。
  55. 仙台:仙境。
  56. 天壇:王屋山的絕頂。

白話譯文

古代有個仙人叫東方朔,曾遨遊在浩蕩的雲海中。
但他早已乘龍升天而去,再也尋又到他的蹤影。
如今又有您這魏萬先生,生長在聊攝古城,並且還繼承了春秋晉國魏大夫畢萬的大名。
性格舒捲合於造化,行為又處處與古代賢哲相同。
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文史,下筆成文,如同錦繡五彩紛呈。
能言善辯,像當年的魯連子,一言使田巴折服終生。
您的清風高格早已厭倦了世人的喧囂,於是西去洛陽等地,讓當地文人吃驚不小。
您在王屋山採氣煉功,窺奧入妙,一睹洞天。
有時如同仙人羽客,往來於青山雲峰。
清晨與仙童月光子一同觀看東升的旭日,傍晚又從玉女窗中窺視玉女的倩影。
探遍了鬼谷的深幽,看慣了九龍潭水匯聚時的洶湧。
當您想會見我這謫仙人時,又東渡汴河,行程三千里來江南尋訪我的遊蹤。
您的雅興像一片行雲,剛剛把吳地踏驪,又盪游到錢塘江邊。
您在杭州越州之間留連忘返,先到潭亭觀看了錢塘江的大潮。
那巨濤狂浪把山石拍卷,像是亂雲橫滿天際的群山。
那白浪又像白馬拉著素車狂奔,濤聲像雷鳴使人心震撼。
您又遙聞會稽山水美麗,於是先遊了當年西施曾在此浣紗的耶溪。
看不盡山光水色,您又蕩舟在映著崢嶸山影的鏡湖裡。
當那月光籠罩著會稽山城時,其倩影真是不可名狀。
真如同人在月亮邊遊玩,舟船在天上航行。
您不僅沉醉於這裡的自然風光,還遍尋王羲之、許邁這些歷史名人的遺蹟。
還曾到曹娥碑前,極有興味地體會蔡邕題辭的隱語。
天台山、四明山您都盡興游遍,還到國清寺聽到那古寺的暮鼓晨鐘。
您當然永遠忘不了那五峰的月色,百里的松聲。
曲折穿越台越的靈溪,超忽聳天的華頂。
那石橋更如同橫在天上,走在上面就像在一彎半月上漫行。
您忽然想到永嘉也有迷人的景色,於是不怕海路的曲折遙遠。
乘船繞過了一個又一個海島,終於望見色赤如霞的赤城山。
當赤城山從視野中消逝之後,江心孤嶼又突兀在面前。
那山間的流水雖然千古不斷,但曾在這裡遊歷的古賢卻不知何往,只有空亭對著秋月。
更有那縉雲山川谷的幽險和石門山的壯觀。
瀑布高掛如同從北斗垂下,難以測其水源。
那四濺的水珠如同素雪越天,迷迷茫茫散著清寒。
當您決心去惡溪一游時,又哪裡管它險惡無情。
那裡有七十險灘,水石相擊,激盪洶湧。
何處去尋李北海開山築路與謝靈運遊覽題詩的遺蹟?
這裡只有惡溪上的猿啼與松聲,充滿了山谷洞壑。
經過梅花橋,還可領略雙溪匯流的壯景。
當您停舟在金華岸邊,望著金華山就感到仙人赤松子向您招手相迎。
當年沈約題詩的八詠樓,便在金華的城西突兀高聳。
如果您登樓向四野眺望,就會看到群川在這裡匯攏。
水涌浙西,鋪天蓋地,浪翻雲涌。
您隨著亂流穿過新安江口,向北便來到嚴光瀨上。
那裡有當年嚴光垂釣的釣台,在雲端與蒼括山相望。
您離開浙西又來到當年吳國的都城,逍遙地登上姑蘇山。
遙見九嶷山煙雲茫茫,太湖波濤渺盪浩瀚。
極目遠眺往往引起無限的思緒,伴隨著松濤與山風的常常是魏侯的長吁短嘆。
您又乘著遊興溯長江而上,停泊在揚子津。
您身著一身日本的服裝,風度超凡不群。
今年五月您來我這裡一席長談,我知道您並非是痴妄之人。
我們相逢相知的歡樂,就在於山水泉石中的流連。
我們雖然也與諸侯來往,但不是為了攫取金錢。
我的一個好友楊利物,他為官用德政很有賢名。
雖然現任江寧縣令,他的興趣卻與晉代的山公相同。
如果您有意咱倆到他那兒一游,也正顯示一下我們之間的友情。
您此次出遊已很久,您所居住的仙境必期待你早日歸去。
您房前東窗下的綠玉仙樹,也一定又發芽長出新枝。
王屋山天壇頂上人,到時會笑您歸去太遲。
我如果一味地對您挽留,勢必傷害您的思歸之意。
再見吧,魏侯!我對您的思念之情終生不斷,就像黃河流水一樣永不停息。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當時詩人已五十四歲,送魏萬歸隱故鄉王屋山。魏萬為了會晤李白,“自嵩(嵩州,故治在今河南登封縣)歷兗(山東兗州),游梁(河南商丘)入吳(江蘇境內)”,行程達三千多里,根據魏萬《酬太白》詩:“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盡,更逐西南去。同游入秦淮,建業龍盤處”,可知李白游天台時,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淮,上金陵,與魏萬相別。到五月時,在魏萬的追隨下,二人終於又在廣陵(今江西九江)相會。李白對魏萬十分稱許,誇讚他“愛文好古”,引為同道,並且預言他將來“必著大名於天下”,他將自己的全部詩文交付魏萬,請魏萬為他編文集。詩序簡要地總述了魏萬遊歷的大致行蹤。詩人念魏萬放浪遠遊頗具方外仙人之姿,又在許多方面與自己志同道合,因而“述其行而贈是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歷述魏萬旅途中的見聞,描繪出魏萬瀟灑不群的風貌,浪跡山水的飄然逸興,形象生動,描述傳神。
全詩可分六大部分。自開頭至“因窺洞天門”為第一部分。主要讚美魏萬愛文好古和隱居王屋山之事。此部分又分四層來寫,每四句寫一層意思。第一層是說東方朔遊仙於雲海之中,自由灑脫,背負青天而信游,駕御清風而獨往。天地之大,不知所之。這是把魏萬比作漢代的東方朔。應當指出,這一比喻是十分恰當的。東方朔是漢代著名文人,魏萬是唐代上元初年進士,此其相似點之一;東方朔好神仙,魏萬修道於王屋之山,此相似點之二;東方朔曾經乘風飛去,冉冉上升,後為大霧遮蔽,不知所之(見《漢武內傳》),魏萬方外雲遊,浪跡天涯,此其相似點之三。有其三似,因而以朔喻萬。接下來由魏萬的名字,聯想到春秋時的畢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國,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一個管占卦名字叫偃的說:“畢萬的後代一定昌大。萬是盈數,魏(同巍,有高大的意義)是大名,晉君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使他的後代昌大”(事見《左傳》閔公元年),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在戰國時建立起魏國。這四句是說:好友姓魏名萬,是繼承了畢萬得魏地的大名;他籍貫聊(今山東聊城市)攝(今山東茌平縣)之地,舒捲(喻遊仙)於仙子人世之間,其蹤跡正與古代聖賢相同。通過這一典故和地名的巧妙聯結,點出了魏萬的福大、命大、造化大。入世可以成名,出世可以成仙。第三層寫魏萬的史才、詩筆、口才、韜略。他“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少年早慧,聰穎過人,文史皆通,下筆行文光彩照人。事實上,魏萬自己也說:“君(指李白)抱碧海珠,我懷藍田玉。各稱稀世才,萬里遙相燭(相映生輝)”(《金陵酬翰林謫仙子》)可見魏萬本人也是以詩文自負的。而“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二句,則是以魯仲連的故事來比喻魏萬的辯才和遠大志向。據《魯連子》記載:“春秋時的辯士田巴能言善辯,滔滔不絕,一天能說服上千人。徐劫的學生魯仲連,當時僅十二歲,去見田巴。說:堂上的糞沒有除去,不出去芸郊外的草;白矢交於眼前,不救遠處的流矢。何者?做事要分輕重緩急。現在楚軍屯兵在南陽,趙國攻打高唐,燕軍十萬留在聊城,國勢危險,已在旦暮,先生將怎么辦?”田巴說:“沒有辦法。”魯仲連說:“你不能使國家轉危為安,轉亡為存,算得什麼學士呢!我現在要叫楚、趙、燕三國的軍隊都退回去。能言善辯要對國家大事發生作用;像你這樣的空談,好像不祥的梟鳥在叫,人聽了都討厭,以後不要再談了。”田巴說:“謹受教!”從此改行不再談論。“辯折”二句,化用其事,說明魏萬不僅有很高的辯才,且有魯仲連挽救危局之實能。第四層說,魏萬由聊城向西,涉渡洛水而入太行;這使世人失驚和喧嚷,都不理解魏萬為什麼放著高官不作,非要到王屋山去采芝草,而魏萬卻因此而真正看到了福地洞天。在這一層里,詩人寫出了魏萬的獨特個性。在世人看來,像魏萬這樣才學宏富的進士,一定會仕途順利,不愁榮華富貴;而魏萬卻厭棄富貴而求仙境。《仙經》云:“王屋山有仙宮洞天……實不死之靈鄉,真人之洞境也。”魏萬之舉,使世人“驚喧”而受詩人稱頌,正表明詩人與魏萬志同道合。從而為後面幾段張本。
第二部分。自“朅來游嵩峰”至“雷奔駭心顏”,是寫魏萬自嵩沿水道至吳越相訪之事。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有六句,是寫魏萬為了求訪李白,離王屋而游嵩宋。這六句說,魏萬離開山西的王屋山,先來河南的登封縣遊歷著名的中嶽嵩山,那裡的“羽客雙雙”,道人非常多。早晨與天台山來的仙人月光童子們共同遊覽嵩岳的美景,到夜晚便從“玉女窗”中看到了天上的仙女。在登封縣北訪問了鬼谷子先生的居住之處,那山路是多么深遠!在登封縣東的嵩山腳下又遊覽了著名的九龍潭,那潭水又顯得幽深莫測。在這一層里,詩人運用了神話傳說中的兩個故事,並寫了嵩山的兩處古蹟勝景。故事一,《仙經》云:“嵩高,山東南大岩下石孔……有大室,高三十餘丈,周圍三百步,自然明燭,相見如日月無異,中有十六仙人,雲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時亦往來其中,人非有道,不得望見。”故事二,《五色線·圖經》云:“嵩山有玉女窗,漢武帝於窗中見玉女。”既然魏萬能與天台山飛來的月光童子同游,又得窺望天上玉女,可知其已經得道;而游鬼谷和九龍潭,又說明魏萬懷古而未忘世情。第二層是後十句,意謂魏萬游罷嵩宋,由汴水泛舟東南,為訪問我走了三千里的水陸遠程;雅興很高,高凌吳地雲端,在飄搖中到處遊歷,終於來到了錢塘江邊;他高興地向杭越(杭州、紹興一帶)揮手,又從錢塘縣的樟亭觀潮而還;只見浪濤在海門石上翻卷,白雲橫飄在天邊的山間;錢塘江潮如白馬素車轟隆隆地飛馳,雷奔電掣,驚駭著魏萬的心顏。雖然寫的都是魏萬的實際經歷,但由於所經歷的都是名山勝水,既有與月光仙子同游的神仙世界,又有古聖先哲的得道處所;既有九龍出沒的深潭黑水,又有蔓延千里的汴濟清流;既有清徹見底的錢塘,又有白馬素車的狂潮;既寫出了魏萬找詩人的艱辛飄搖之苦,又寫出了方外勝游的無限樂趣。
第三部分,自“遙聞會稽美”,至“側足履半月”,是專寫魏萬乘興游台、越之事,將台越的山水名勝寫得很美。大意是說:早就聽說越州的會稽是個很美的地方,因而撥弄著耶溪(在會稽東二十八里)之水順江而游;千岩萬壑各有風姿,崢嶸的山色都倒映到鏡湖(又名鑑湖)的水底;其秀美之態難於名狀,清輝秀色與會稽城郭相映成趣,游舟向著月邊駛去,水天一色,彩舟就像在空中慢慢地行駛;畫中的人們留連忘返,想在剡溪再看到王羲之、許詢等古代的名士;笑讀漢代邯鄲淳為十四歲的孝女曹娥立下的碑文,低聲吟詠東漢大文學家題下的“八字隱語”;游罷了天台山又游賞四月山,傍晚時休憩在天台山的國清佛寺;在寺中欣賞著天台山五峰轉月之美景,享受著百里悠長的松濤清風;天明時在天台縣北的靈溪中恣意玩賞,萬丈高的天台高峰顯得何其渺遠;山澗中架起的石橋如橫亘在天空中的一彎明月,遊人們在半月形的小橋上小心翼翼地側足而行。——這一部分,一方面描繪了台越的山光水色之美,同時也謳歌了這裡古老悠久的精神文明。《晉書》云:“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孫綽、李兗、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王羲之同好。”如詩中提到“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便是寫魏萬的懷古之情;再如詩中不僅提到了中國書法史上十分著名的曹娥碑,而且還提到了漢代大文學家蔡邕為碑題下的“八字隱語”。據《太平寰宇記》載,曹娥是東漢時著名的孝女,家居餘姚。其父落水身亡,年僅十四歲的曹娥跳入深水,抱出父屍而死,當時的縣令度尚命門生邯鄲淳寫碑文紀念她,文詞極為淒婉,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後來蔡邕讀了這塊碑文,題上“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許多人都不解其意。有一次曹操從此路過,看到碑文批語,他問著名文人楊修這八字是什麼意思。兩人行程三十里之後,同時揭出了這八字隱語的謎底:“絕妙好辭”——原來“黃絹”是有色之絲,“色絲”隱一“絕”字;“幼婦”即“少女”,隱一“妙”字;“外孫”乃是女兒的兒子,隱一“好”字;“齏”是辛辣之物,盛之臼乃是接受辛物,“受辛”合為“辭”字(“辤”是“辭”字古寫)。詩中的“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便是寫魏萬讀碑猜謎底之情景。由於這些典故的恰當運用,不僅為台越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韻,同時也寫出了著名文人道士游山水名勝的特有情趣。如果是一般山水遊客,是絕對不懂得這種精神文明、也沒有這種高尚雅興的。
第四部分,自“眷然思永嘉”至“邈與蒼嶺對”,是敘述魏萬自台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雲、金華、桐廬諸名勝之事。大意說,因愛戀山水而又想到了永嘉(今溫州),因而不怕海天之遙遠;掛長帆而出遊大海山嶠,登艇舟而回望赤城山之如畫雲霞;赤城山漸漸變得微小,過孤嶼前面前又出現了嶢兀高峻的山巒。這一帶的江水已流經千古,水邊的亭台面對著千載的明月;縉雲山(在浙江縉雲縣)邊的川谷雖然狹小,兩山如門的石門山實在壯觀;山上的瀑布如同從北斗星間懸空而下,流入川中永世不歇;噴灑得石壁上如同白雪,空濛的水氣使得白日森寒。還想到水急灘險的惡溪一游,既遊歷就不怕惡溪帶來的風險;奔騰咆哮的七十險灘,水噴石擊令人眼花繚亂。魏萬頗有本朝北海太守李邕在此開嶺鑿路的氣魄,又有南朝謝靈運在此開岩題詩的雅興肝膽;這裡的松風夾雜著猿啼,往復迴蕩于山岩洞壑之間;像曲徑通幽般地駛過梅花橋下,到雙溪才看到滾滾的海潮。落帆在金華山的江岸,得道成仙的赤松子好像向魏萬招喚。離舟上岸登上玄暢樓(即八詠樓),看到了沈約題詠的八首詩章;在高聳的樓極目四野八荒,曠遠中看清了群川匯流到茫茫的海洋;風吹雲卷,大地變得異常開闊,洶湧的波濤連線著浙西新安江口的亂石成堆,向北望便是漢代隱士嚴子陵垂釣的地方;釣魚台(有東西二台,各高數十丈)高聳於碧雲之中,邈遠中與括蒼山遙遙相對——這部分寫蕩舟入海,將景觀名勝寫得歷歷如在目前。
第五部分,自“稍稍來東吳”至“且知我愛君”,敘述魏萬自姑蘇至廣陵和詩人相見之事。大意是說,乘舟緩緩地來到了蘇州(東吳的首都),遊覽了姑蘇山,登上吳王所建的姑蘇台,煙雲聯綿橫遮著遠眺九嶷山的視線(其實九嶷遠在千里之外,是根本看不見的,此為誇張想像之詞),俯瞰則看到浩渺、浩蕩的五湖;極目遠望而心胸更加曠遠,放聲悲歌而又長吁。蕩舟楚江而回橈,揚鞭催馬而又在揚子渡口回還,身披著日本產的寬瞰道服,氣度昂揚而又超脫塵凡。終於在五月的一天,魏萬前來與我共語,兩人又有機緣相見,知道他的心胸與天地同樣寬遠;兩人相逢歡樂無比,從此在山水間日日遊覽。乾謁權貴實實地無味,又不想致百金的高官厚產;好友楊利物就象漢代的楊雄,和弦而歌傾吐著芳潔的情懷;名雖曰為縣宰,卻性愛與山野高士往還,兩人乘興攜手共游,況且他知道我深深地敬重魏萬。——從魏萬“春逢翰林伯(李白),惕然意不盡”到這次“五月造我語,知非佁儗人”,兩次相見,可知魏萬對李白之深情;因為是摯友重逢所以又邀請了另一位好友楊利物同游共語,“弦歌吐清芬”,可知他們之間的感情彌深,“相逢樂無限”並非虛言。
第六部分,自“君來幾何時”至篇末,寫魏萬將還王屋山時和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大意說,您來這裡的時間多么短暫啊!仙人的居處空著您的坐壇;王屋山的仙居之窗,玉樹一定又長出幾枝;王屋天壇上的道友,會笑您歸去來遲。我苦恨今日又要遠別,茫茫然我心中十分憂傷;只要黃河永遠不斷流水,到老咱們也要永遠思念。——這部分寫得感情真摯動人。就友人與自己的相會時間論,春日一相逢,五月又相見,相聚的時間並不算短;但就感情而論,卻又覺得時間極短,所以開頭便以“君來幾何時”發詰!從“仙台應有期”,可知魏萬雲遊的時間已經很長,而且長到了“玉樹”應發“三五枝”的程度;長到了道友“當笑爾歸遲”的地步。時間很長而又“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這又說明李白對魏萬意投情摯,難分難捨。“黃河”永遠不會斷流,但只要流“不斷”,就會白頭“長相思”,這就說明他們的友誼與天地同長久。
在李白送友贈別的詩中,這是最堪稱奇的長篇巨製,它比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還要長五分之一,比李白本人最著名的《蜀道難》長出一倍有餘,可謂古代惜別長詩之冠。明人顧璘《息園存稿》說:“文至莊(莊周),詩至太白,草書到懷素,皆兵法所謂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則非神解不能及。”《楊升庵外集》也說:“莊周李白,神於文者也,非工於文者不能及也。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細讀此詩,詩人歷數魏萬所經過那么多的名山勝水,到過那么多先賢聖哲的處所,而詩人對每處的神話典故,歷史傳說,勝景佳處,無不如數家珍,一一點化入詩;且能每每自然貼切,出神入化。詩人之所以有那么廣博豐富的知識,除了“誦六甲,觀百家”,天下奇書無所不讀,還得力於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宋人孫覿《送刪定侄歸南安序》說:“李太白周覽四海名山大川,一石一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家,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魚龍所宮往往游焉。故其為詩,疏宕有奇氣。”正說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閱讀此詩,除了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豪逸的氣格,還應理解此詩之所以能稱奇爭勝的原因和由來。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查屏球: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六十四句詳敘魏萬吳越之游全程,其中景象多出現於他自己的相關詩作中,是李白江南文學地圖的一次完整組合。排考李白游越詩系年,可知魏萬之游與其初游吳越行程近似,魏萬之遊興激發了他的青春回憶,紀游既是對魏萬名士之風的稱賞,又是對自己多次浙東之游的回憶,體現了那個時代人關於江南的地理意識。(《盛唐詩人江南遊歷之風與李白獨特的地理記憶——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考論》)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吳振華:歷來研究李白都關注他的樂府歌行和絕句,其實李白的五古也很有特色。他繼承了漢魏五古意境渾融,風骨凜然的優長,再加以創新,取得了全新的藝術成就。《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此詩在李白的全部詩歌里,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魏萬在給李白的詩歌編集時就將此詩放在卷首。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送別詩與贈別序的雙重交融。李白通過描述受贈者的旅遊經歷,一方面回顧自己的遊歷,另一方面藉此表達對魏萬的深情別意,和唐代一般送別詩截然不同,它實際上是一篇詩體贈序。李白運用以詩寫序的方式表現了他改造文體的努力,使五古在抒情達意方面具有新的氣象。(《送別詩與贈別序的雙重交融——讀〈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