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了之後自然要和海外友人互通有無,於是海外貿易也在這個時期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1293年,國王正式確認了海上貿易基金會(Bolsa de Comércio)。該組織設在波爾圖,基金來自海上貿易,按所得利潤的百分比提成;基金的主要用途是補償商人的船隻在海上貿易的過程中由於遭遇海盜、風暴或觸礁等等原因造成的損失(所以把這個基金會看成是一個保險公司也不為過)。 他鼓勵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開辦金礦,並且不反對外國商人在葡萄牙從事貿易。迪尼什一世是最早鼓勵建立商船隊和海上力量的葡萄牙國王。他從國外募集人才指導本國人民學習航海技術。熱那亞人開始在葡萄牙出現並定居,他們豐富的航海經驗對葡萄牙產生了深遠影響。熱那亞移民埃曼紐爾·佩薩格諾成為葡萄牙的第一位海軍指揮官。1308年葡萄牙與英國簽訂了一份自由貿易協定,兩國的商人可以在極低的關稅水平下在對方的國家進行商業活動。英國人喝上了價廉物美的葡萄酒,葡萄牙貴族也可以穿上水獺皮領子的英國細毛大衣招搖過市了。此外,為了保護沿海的農田不受海風侵襲,國王下令在大西洋沿岸種植大量的松樹。日後這些王家園林的木材便成為了航海大發現時期製造船舶的重要的木料來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搞文化事業對於這位“詩人國王”來說是拿手好戲。迪尼什一世總的來說是一個傾向於中央集權的統治者。為了與天主教教會和大領主抗衡,他採取多種措施,包括限制教會的司法權。這些鬥爭的一個額外成果是,為了打破教會學校的知識壟斷,他首先將國家的官方語言從拉丁文改成了葡萄牙文,然後又在里斯本設立了大學。“大學”(universidade)一詞來自於拉丁文universitas,意為綜合和全面。當初設立這種教學機構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專門為教士開辦的修道院的學校,好讓俗人和教士一樣能接受教育。最早被羅馬教廷承認的大學是巴黎大學(1215年)。所以1288—1290年成立的里斯本大學可以說是歐洲最早一批成立的大學之一。當時建立這所大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避免把優秀學生送往國外(比如巴黎大學)而負擔的龐大的開支和所冒的風險。但是這所大學並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後來在1537年遷移校址到了科英布拉,成為如今科英布拉大學的前身。軍事方面,由於穆斯林的被驅逐,聖殿騎士團在葡萄牙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離開後,國王向教皇提出申請,在葡萄牙本土成立一支新的騎士團以保護基督的土地。教皇同意後,基督騎士團(Ordem de Cristo)於1315年成立,並接管了聖殿騎士團在葡萄牙的地產。日後這支騎士團在航海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晚年風波
由於這些偉大的功績,迪尼士又多了一個新名號,就是“三犁之王”,意即土地(農業)、語言(文化)、海洋(海外貿易)三個領域的耕耘者。但是他也逃不了溫飽思淫慾的規律,搞了一次婚外戀,整出來一個私生子。這孩子的出生引起了新的內戰。大兒子阿豐索嫌老爹偏心眼兒,只疼私生子不關心自己,而且有意廢長立幼,這明擺著不給咱面子么。於是王子起兵造反。從1320年到1324年,全國又陷於一片混亂之中。最後還是迪尼士作了讓步,把私生子送出國去,不準再回來,這事情才算一了百了。一年之後的1325年,迪尼士便與世長辭,葬在聖塔倫新建起來的奧蒂維拉斯修道院(Convento de Odivelas)內。先前造反的王子阿豐索繼位,稱阿方索四世。
聖人王后
國王老來失去了民心,但是王后伊莎貝爾卻一直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位來自阿拉貢王國的公主一直樂善好施、體察民情,經常到各地向窮人布施。要是按照咱們中國的說法,這王后整個兒就是一個活菩薩。老百姓後來給她名字前面加了個“Santa”,變成了“聖·伊莎貝爾王后”(Rainha Santa Isabel)。關於她的民間傳說也層出不窮。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一則關於玫瑰花的小故事。話說這天王后又抱著一堆好吃的想出去和廣大人民打成一片,但是出門的時候讓國王撞見了。國王見老婆又是懷裡鼓鼓囊囊的慌慌張張往外走,一下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立馬板起臉來訓斥道,好啊你,你又去糟踐咱家的錢!你這么三天兩頭地往外撒錢,咱家這日子還過不過了?給我回去好好呆著去!王后陪著笑臉說您瞧您說到哪兒去了。我這是在後花園子裡面摘了點玫瑰花。玫瑰花?不信。你把手撒開我看看。王后此時在心中祈禱到,我主啊,請您大發慈悲,可憐可憐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窮人們吧。祈禱完畢之後雙手一撒,懷中金光一閃,您猜怎么著?那堆吃的還真就變成一捧玫瑰花了!國王大眼瞪小眼,心說我看走眼了?這次算你走運,下次讓我逮著再說。沒辦法氣狠狠地走了。這些有關奇蹟的傳說後來傳到了教皇那裡,結果羅馬還挺當回事兒,1625年教皇烏爾班八世正式將伊莎貝爾封為了聖人。聖伊莎貝爾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