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印度裔歷史學家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

出生婆羅門中產階級家庭,年幼時就崇拜毛澤東,參加印度“第三政黨”(以毛思衛綱領/政黨最高領導人一直為毛空缺/China party is our party, China chairman is our chairman)《毛選》甚至成為他成人禮的禮物。

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印度管理學院管理學研究生文憑(相當於MBA),以及加爾各答大學總統學院理學學士(榮譽)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 外文名:Dipesh Chakrabarty
  • 國籍:美國
  •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學術著作,

人物簡介

他現在在芝加哥大學歷史及南亞語言文明專業任教,被當選為羅倫斯·A·金普頓傑出貢獻教授,他也是芝加哥當代理論中心的研究員,英語系的助理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研究院訪問學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歷史研究院榮譽教授教職。

個人經歷

2004年,查卡拉巴提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會員,又於2006年當選澳大利亞人文學院榮譽會員。2007年,他在國際研究聯合會大會上被頒發“傑出學者獎”。倫敦大學也準備於2010年9月為他頒發文學碩士(榮譽)學位。
查卡拉巴提是賤民研究的開山祖師之一,也是《評論探索》(Critical Inquiry)雜誌的兩位編輯之一,以及《後殖民研究》雜誌的第一位編輯。
他是《公共文化》雜誌的編輯,《歷史羅盤》雜誌的董事會成員,也擔任《美國歷史評論》雜誌的編委會成員。
他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謝爾頓·保洛克(Sheldon Pollock)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三桔·薩布拉曼洋(Sanjay Subrahmanyam)是《跨學科南亞研究》(由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加州大學三家聯合出版)系列的編輯。查卡拉巴提也是柏林洪堡論壇專家委員會成員。
查卡拉巴提是柏林科學研究所的成員(2008-09),維也納人類研究所學者,華盛頓大學卡茨教授(2009);曼切斯特大學霍茲華茲訪問教授(2010),Iowa大學傑出訪問教授(2002);明尼蘇達大學高等研究所傑出訪問學者(2007);立陶宛維爾紐斯歐盟人文大學訪問教授(2006);紐約普拉特研究院常駐學者(2005);悉尼大學訪問研究學者(2005 & 2009);尼赫魯大學歷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5);紐約州立大學人文中心(2004);加爾各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3);普林斯頓人文研究院訪問學者(2002);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歷史系訪問副教授。此外還參與了在澳大利亞、印度以及美國其他地方的研究項目。

學術著作

他的論著包括:《工人階級歷史之思考:孟加拉 1890 – 1940》(普林斯頓出版社:1989, 2000);《歐洲的省份化:後殖民思想以及歷史差異》(普林斯頓, 2000,第二版, 2007);《現代性的居所:賤民研究文集》(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0)。他也是《賤民研究》第9卷(德里: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的編輯(與 Shahid Amin一道);《大都市主義》(杜克大學出版社,2000)的編輯(其他幾位編輯是Carol Breckenridge, Homi Bhabha 和 Sheldon Pollock);《從殖民到後殖民:轉型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德里: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其他兩位編輯是Rochona Majumdar 和 Andrew Sartori);《歷史的公共生活》(《公共文化》專刊,2008,其他作者包括Bain Attwood 和 Claudio Lomnitz)。《歐洲的省份化》已經被翻譯為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法語,而且土耳其語、波蘭語以及朝鮮語的版本正在翻譯。《現代性的居所》正在被翻譯為阿拉伯語。另有兩篇文章於2009年被翻譯為西班牙語出版:《全球化之下的人文主義》(El humanismo en la era de la globalizacion)以及《非殖民化和文化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