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鮮與日本》是一部由[韓] 趙景達所著書籍,新星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代朝鮮與日本
- 作者:[韓] 趙景達
- 原作品:近代朝鮮と日本
- 譯者:李濯凡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 頁數:296 頁
- 定價:49 元
- ISBN:9787513336819
《近代朝鮮與日本》是一部由[韓] 趙景達所著書籍,新星出版社出版發行。
《近代朝鮮與日本》是一部由[韓] 趙景達所著書籍,新星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19世紀末,為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大門,歐美列強輪番侵擾,主政的大院君堅決攘夷,拒絕通商傳教,樹立斥和碑,告誡子民“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
指1874~1945年間日本發動和參加的一系列侵略戰爭。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擴張軍備、發動侵略戰爭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侵占中國台灣 1874年初,日本政府以台灣...
《近代日本在朝鮮的殖民主義教育政策研究》是2024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近代日本對外擴張侵略過程中,對朝鮮進行了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為達到yong久殖民統治朝鮮的目的,殖民教育成為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近代日本在朝鮮的殖民主義教育政策研究》巨觀上梳理不同背景下日本在朝鮮推行的殖民主義教育...
《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是2016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內容簡介 《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當代齊魯文庫》既以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為題,其內容必是論述日本通過不斷在朝鮮挑起事端,進而逐步實現其侵略中國的圖謀。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開始推行“武國”方針,以對外...
姜沆(1567-1618)與日本近代儒學創始人藤原惺窩(1561-1619)的相遇十分重要,可以說是日本近世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姜沆是朝鮮時代初期有名的學者姜希孟的第5代孫,師從成渾,深受朝鮮儒學代表人物李退溪、李栗谷影響,是一位開闢了儒學思想新境界的傑出學者。丁酉再亂時期,1597年9月在全羅道靈光前的海上,姜沆被...
朝鮮半島 抗日戰爭,指的是1910-1945年,即在被日本殖民統治的35年間,朝鮮半島人民為擺脫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的反抗鬥爭,其與“韓國獨立運動”幾乎處於同一時間維度。在朝鮮半島抗日戰爭的過程中,中韓兩國人民親密合作,並肩戰鬥,譜寫了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亞的篇章,構成了近代中國...
軍政廳設在漢城(今首爾特別市),一般簡稱美軍政廳(英語:USAMGIK;朝鮮語:미군정청/美軍政廳)。儘管許多奠定近代韓國發展的社會制度及基礎建設是在美軍政廳統治期間設立的,但是韓國在此期間也為各種因素導致的頻繁政治、經濟動亂所苦,日本殖民時代的後遺症依然同時在美軍政廳託管的南部、及蘇聯軍事政府...
朝鮮半島歷史是指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今屬朝鮮和韓國)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至少10萬年前,朝鮮半島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逐漸進入文明社會。朝鮮半島古代的政權長期是中原王朝的屬國,並與北方民族、日本列島展開頻繁的交流與衝突,在近代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與滲透,1910年被日本吞併。1945年...
這是近代日本參謀本部創建以來首次以“占領京城”、“擊破朝鮮國軍”為攻擊目標的軍事部署和實戰演習。此外,剛成立的右翼組織“玄洋社”也蠢蠢欲動,他們計畫在日本政府不採取軍事行動時,組織“征韓義勇軍”,由釜山登入直搗漢城。1882年8月10日,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范率領的1500名士兵...
近代以來日本產生的征韓論事實上被明治政府繼承,成為日後侵略朝鮮半島的基調。17世紀以來,日本和朝鮮的外交是以通信使和“歲遣船”為紐帶的有限的交鄰關係。1869年以後,日本不斷向朝鮮傳遞國書,通告明治政府成立的訊息,並希望朝鮮打開國門,擴大通商,同日本建立近代外交關係。當時朝鮮正值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
《江華條約》(朝鮮語:강화도조약,英語:Treaty of Ganghwa 或Japan-Korea Treaty of 1876)本名《日朝修好條規》,又稱《丙子修好條約》,是日本與朝鮮於1876年2月27日(農曆丙子年二月三日,條約文本記為2月26日)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江華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的簽訂標誌朝鮮打開了國門,並進入...
這一條約規定了日元在朝鮮通商港口的自由流通權,進一步破壞了朝鮮的主權,並威脅朝鮮的經濟安全。背景介紹 1876年2月26日,日本和朝鮮在朝鮮江華島簽訂了《日朝修好條規》(通稱《江華條約》),標誌了朝鮮打開了國門,同時也使日本和朝鮮建立了近代外交關係。《江華條約》實質上是日本模仿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和...
李朝末年朝鮮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鬥爭。朝鮮義兵始於16世紀“壬辰倭亂”,甲午農民戰爭失敗後,部分農民軍轉入游擊鬥爭,成為近代義兵運動的先聲。1895年10月,日本策劃乙未事變殺害閔妃,接著又操縱親日派內閣強行實施剪髮令,激起朝鮮人民的義憤,愛國的兩班儒生(封建知識分子)倡議討敵,傳檄四方,各地...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中日戰爭(西方列強在觀望)(2張)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
朝中勞工成了東京大地震的無辜犧牲品,事後,日本政府採取了隱瞞真相、把責任歸咎於平民、縱容加害人和篡改教科書的措施。在日本的朝鮮人為悼念同胞,買下一小塊地皮,建立紀念碑,作為永久紀念地。關東大地震90周年紀念之際,在日朝鮮人舉辦音樂祭,悼念同胞。這些年來,朝鮮人對關東大地震被屠殺同胞的紀念,規模和...
1944年,日治朝鮮京城帝國大學教授田保橋潔發表了《近代朝鮮的政治改革》一文,該文將甲午更張取得的成就主要歸因於日本方面的干涉和指導,將甲午更張定位為“朝鮮官僚中的革新分子獲得日本政府的全面援助,效法明治維新之鴻業,打破李氏五百年的舊體制,力圖整備近代國家的態勢的一次事業”,對其在朝鮮史上的意義,強調...
壬午兵變還直接導致了外國勢力對朝鮮滲透和干涉的加劇,並且是近代朝鮮問題國際化的契機,是清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展開競爭的開端。朝鮮和日本在1882年8月30日訂立了《濟物浦條約》,日本提出的包括駐軍權等要求得到滿足,進一步加大了對朝鮮的侵略。清朝和朝鮮也於同年10月在天津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獲得了...
甲午農民戰爭是朝鮮半島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運動。同時,它直接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因而也是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農民戰爭持續了10個月,最終在朝鮮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以失敗告終。(概述圖來源)社會背景 民族危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6年2月,日本威逼朝鮮締結《江華島條約》,該條約成為朝鮮近代史中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不久,列強群起效仿。朝鮮被迫陸續與美、英、德、意、俄、法、奧、匈、比利時、丹麥等國簽訂不平等通商條約。此時,朝鮮王朝仍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受到中國的庇護,但自身受害的中國也效仿列強在朝鮮設立租借地,擁有很多特權。
事後日本雖在朝鮮重建親日政權,但由於掩蓋工作不力,使事變真相披露,引起國際輿論的譴責和朝鮮人民的反抗。俄國亦趁虛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變歷來爭議很大,至今眾說紛紜。歷史背景 在世界近代史上,朝鮮半島一直是各大國爭奪的重點地區,乙未事變也是朝鮮半島大國競爭的必然結果和重要體現。1895年,朝鮮的原...
《漢城條約》又稱《關於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變的日韓善後約定》(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變ニ關スル日韓善後約定),是1885年1月9日日本與朝鮮在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條約是為了處理“甲申政變”的善後事宜而締結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變,但被駐紮朝鮮的清軍打敗。事後日本反而藉口“使館被...
對馬危機使日本充分認識到了對馬海峽和朝鮮半島在近代東北亞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地位,隨著日本幕府對朝鮮事務的重視,一部分人便開始策劃“征韓論”。從而導致了日本政府“征韓論”的出籠。主要觀點 吉田松陰 早在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吉田松陰就主張以講“信義”的名義屈從歐美,同時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1855年與美俄...
日本和韓國是亞洲東部兩個隔海相望的鄰國,歷史上紛爭不斷。到了近代,日本從1868年起實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而韓國尚處在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之下。那時的日本擴張欲望非常強烈,準備吞併朝鮮,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軍中國,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大陸政策”。因此在明治維新以後,“征韓論”甚囂塵...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平壤之戰中,山東平邑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可葉志超卻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致使日本軍隊占領朝鮮全境。戰役背景 日本為挑起甲午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