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21~1949)

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21~1949)

《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21~1949)》是2019年4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張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21~1949)
  • 作者:李張容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定價:98 元 
  • ISBN:9787520146371
  • 字數:235千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稿在作者博士論文和其他有關科研項目成果基礎上修改完善形成。
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近代中國社會問題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本書稿以黨的領袖和知分子為中心來分析中國共產黨的近代社會性質認知歷程(1921 -1949 年)及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黨的一大至六大前後,由起初認為中國是“資本主義式”發展到得出“半樂員腳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判斷,實現了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在政治上確認。第二階段是六大之後至六屆六中全會,這期間主要經歷了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從而實現了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在學術上的認定。第三個時期是六屆六中全會之後到新中狼捉嘗放國成立前,這一時期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理論得以系統建構並轉化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而得到最終的確立。
通過考察這一歷程可以發現,黨的知識分子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知識分子主體,主要是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進行學術研究,形成一定的學術成果,從而參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的文本建構、知識傳播與具體運用。黨的領袖作為馬克思主元屑義中國化的領袖主體主要是在吸收知識分子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關於肩帶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探索的基本文獻,從而完成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的系統建構、闡釋與最終確立。這就是黨的領袖主體與知識分子主體之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互動,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客體系統在這一過程中的關係。
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的歷程和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的重要構成,因此,中國共產黨夜試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認知的結論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創新。

圖書目錄

導 論
  一 選題旨趣
  二 研究綜述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
  四悼疊去灶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從“資本主義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
  一 一大前後:中國也是“資本主義式的”?
  二 “遠東會議”前後:“半殖民地”中國是“半獨立的封建國家”
  三 1926年:“兩半說”首次出現
  四 五大:突出強調中國的“封建或半封建關係”
  五 六大:“現在的中國”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六 六大之後:“兩半說”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屆六中全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首次被學術肯定及其廣泛祝罪譽傳播
  一 黨的高層領導:直接參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二 黨的知識分子主體:從學術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
第三章 六屆六中全會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的系統建構與最終確立
  一 黨的領袖主體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的採納與建構
  二 知識分子主體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的回響與認同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寫入黨的決議並成為定論
第四章 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客體要素分析
  一 誰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共產國際與中共認知活動的關係
  二 不同時期主體之間的互動:黨的領袖主體與知識分子主體的聯動
  三 主體與理論客體的互動:唯物史觀成為黨認識社會性質問題的理論武器
  四 主體與實踐客體的互動:黨的社會性質認知與中國社會現狀及其變化的關係
  五 理論客體與實踐客體的互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促成“兩半論”的產生
第五章 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意義
  一 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
  二 “兩半論”是馬雄海宙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基礎”
  三 “兩半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四 黨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的現實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