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是孫建華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

該書分為三卷,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這一核心範疇,以“通史”的形式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得以孕育、萌發、攀升、形成和不斷豐富發展的思維過程及其規律,為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理解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
  • 作者:孫建華
  • 類別:哲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9年
  • 字數:1100000
內容簡介,成書過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通史”的形式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和不斷豐富、發展的思維過程及其規律,貫通連續地記載和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推進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邏輯進程及其相關成果的理論基礎、發展線索及其顯著特徵。

成書過程

2008—2011年,孫建華教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作為其博士論文的選題,並以此主持了教育部的相關課題,出版了專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此後,其陸續主持完成了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1899—2012)”等多項科研項目。十年之多的研究終成碩果,最終彙編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專著的形式出版。

作品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淵藪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前提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對象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可能性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方法
(二)理論的運用與發展相結合
(二)社會思潮的演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奠定了思想基礎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現狀
二、列寧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思想
(三)進化論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提供了自然科學的前提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相關範疇
(一)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四)馬克思主義的特質契合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需求
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研究的理論架構
(二)反對絕對化和神聖化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三)堅持民族特色多樣性
(一)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學說的最初記載

(四)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
(二)資產階級對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學說的譯介


(三)早期無政府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四)初具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李大釗的傳播


三、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中國化


(一)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軌跡


(三)中國化思想的基礎及其孕育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萌發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攀升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形成
一、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必然性
一、《反對本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中國革命戰略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改造中國社會的客觀需要
(一)“本本主義”的由來及其危害
(一)“中國革命戰略之爭”的緣起
(二)先進知識分子的主觀願望
(二)《反對本本主義》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之爭
(三)十月革命成功的深刻影響
二、“中國革命道路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一次革命論”與“兩步走”之爭
(四)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
(一)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爭論
二、“三民主義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五)大量宣傳刊物及團體出現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科學抉擇
(一)“三民主義論戰”的緣起
二、“問題與主義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中國革命道路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三民主義論戰”的史實
(一)“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緣起
三、“中國社會性質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三民主義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問題與主義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一)“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的緣起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三、“社會主義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基礎
(一)“社會主義論戰”的緣起
四、“唯物辯證法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趨勢
(二)“社會主義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一)“唯物辯證法論戰”的緣起
(三)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動力
四、“無政府主義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唯物辯證法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一)“無政府主義論戰”的緣起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可能性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哲學依據
(二)“無政府主義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本體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可能性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正式提出
五、“科玄之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
(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套用性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可能性
五、《新民主主義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形成
(一)“科玄之爭”的緣起
(三)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一)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產生背景
(二)“科玄之爭”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
(四)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生長可能性
(二)“新民主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初步發展
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攀升期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最初萌發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逐步凸顯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群的初步形成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逐步明確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探索及其困惑
(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形成

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萌發期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知迷茫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性回歸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鞏固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推進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奮越
一、“延安整風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論聯合政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三大改造”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延安整風運動”的緣起
(一)《論聯合政府》的理論淵源
(一)“三大改造”的歷史必然
(二)“延安整風運動”的歷程
(二)《論聯合政府》的中國特色
(二)“三大改造”的歷史進程
(三)“延安整風運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三)《論聯合政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三)“三大改造”對我國社會的主要影響
(四)“延安整風運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二、延安知識分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三大改造”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中國命運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延安知識分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緣起
二、《論十大關係》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中國命運之爭”的緣起
(二)延安知識分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路徑
(一)《論十大關係》的理論淵源
(二)“中國命運之爭”的史實
(三)延安知識分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
(二)《論十大關係》的中國特色
(三)“中國命運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三、“國共兩黨 之 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論十大關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三、抗戰時期延安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探論
(一)國共兩黨關係史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奮越期特徵
(一)毛澤東對延安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貢獻
(二)國共兩黨爭什麼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化逐步顯現
(二)延安馬克思主義史家群體及其活動
(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統化開始形成
(三)延安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顯著特徵
四、《論人民民 主 專 政》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迅速發展
(四)延安馬克思主義史學群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一)《論人民民 主 專 政》的理論淵源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鞏固期特徵
(二)《論人民民 主 專 政》的中國特色

(一)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與防左反右相統一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論人民民 主 專 政》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二)在堅持思想內容和民族形式相統一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推進期特徵

(三)在堅持全黨智慧與領袖理論創造相統一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建國方略逐漸成熟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革命實踐穩步推進

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曲折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挫折
第十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徘徊
一、“中蘇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探討
一、“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中蘇論戰”的來龍去脈
(一)“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前奏
(一)“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之爭”的緣起
(二)“中蘇論戰”的原因及實質
(二)片面化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二)“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之爭”的史實
(三)“中蘇論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
(三)偏離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三)“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離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徘徊期特徵
(一)《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寫作淵源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挫折期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撥亂求實
(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中國特色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搖擺不定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放革新
(三)《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偏離

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難回歸

三、“三面紅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偏離


(一)“三面紅旗”的孕育而出


(二)“三面紅旗”的主要影響


(三)“三面紅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偏離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曲折期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奮越探索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誤交錯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偏離


第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開拓
第十三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豐富
第十四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發展
一、“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私營經濟之死水活水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改革開放之搞錯搞對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之爭”的緣起
(一)“私營經濟之死水活水之爭”的緣起
(一)“改革開放之搞錯搞對之爭”的緣起
(二)“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之爭”的史實
(二)“私營經濟之死水活水之爭”的史實
(二)“改革開放之搞錯搞對之爭”的史實
(三)“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三)“私營經濟之死水活水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三)“改革開放之搞錯搞對之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二、鄧小平理論的哲學依據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依據
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
(一)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出發闡述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一)中國傳統哲學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根基
(一)科學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發展觀
(二)從矛盾論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二)歷史唯物主義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精髓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從聯繫與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布局
(三)辯證唯物主義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新源泉
(三)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源泉
(四)從系統論出發強調了大力發展經濟兼顧精神文明建設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條件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基礎和依據
(一)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過程
(二)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過程
(二)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三)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三)“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四)“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開拓期特徵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豐富期特徵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期特徵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夯實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創新突破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深入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性回歸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色全面顯現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逐漸深化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課題
(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系統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目標不斷實現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開拓


(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制創新


第十五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成熟
附:相關專題討論
結 語
一、文化自信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關於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經驗
(一)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原則
(二)文化自信的根本作用
(二)改革開放後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發展狀況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規律
(三)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的內在邏輯
(三)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重要任務——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四、世界性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中國化情結
(四)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前提
二、關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軌跡及其特徵研究綜述
(五)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可能性
附:參考文獻
(六)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竭動力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然性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意蘊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相容性

(一)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性的我國社會發展現代性再凝練
三、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問題

(二)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我國社會發展具體性再觀照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代表

(三)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性的我國社會發展整全性再構建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動力

(四)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的我國社會發展歷史性再超越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指南


四、關於意識形態視閾下馬克思主義異化觀及其當代價值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異化觀的形成及轉變


(二)消解意識形態虛假性的途徑


(三)克服意識形態異化的當代意義

作品思想

從研究範疇來看,該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這一相對獨立的研究範疇和領域。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持續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發展,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於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學位〔2005〕64號),調整增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級學科以及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在內的五個二級學科。作者首先從範疇內涵、學科建設、研究對象等三個方面釐清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之間的邏輯關係,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雖然都屬於通史類研究,存在一定的交集,但又有所區別,前者重點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研究,後者則側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歷程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科學地提出和界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標、學科性質、歷史分期、邏輯進程及其顯著特徵等相關內容,形成了一個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相對獨立的研究範疇和領域,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的研究方向。
從研究視角上,該書第一次以“通史”的視角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作者針對目前理論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主要集中於實踐與理論上的基本原則、主要經驗及規律性的認識上,沒有能通過一種跨時代式的研究、不間斷記敘、有機融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的大脈絡里,無法形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局限性,嘗試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經,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的鬥爭為緯,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次以“通史”的形式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得以形成和不斷豐富發展的邏輯進程及各個階段的顯著特徵。作者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進程中形成的、能夠區別表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各個歷史階段顯著特徵的重要文獻、重大理論創新及其現實體現”為劃分依據叫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分為孕育期、萌發期、攀升期、形成期、鞏固期、推進期、奮越期、曲折期、挫折期、徘徊期、開拓期、豐富期、深化期和拓展期等十四個階段,分析了每一發展階段的重要文獻、重大理論創新,歸納和總結了每一發展階段的顯著特徵。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特定的時代要求、歷史任務、民族特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諸多方面,伴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正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從研究進路來看,該書通過解讀和深刻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十五次爭論”,闡釋了多種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的內在關係,釐清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發展脈絡。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選擇、傳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持久而尖銳鬥爭的歷史進程。近代以來,各種社會思潮風起雲湧,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傳入中國,被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選擇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加以豐富和發展的。作者通過梳理近代以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主流社會思潮的歷史演進,探討其在中國社會演變與思想變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影響,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置身於各種複雜的社會思潮中,從而釐清了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邏輯關係。作者認為,近代以來出現的多種思潮有許多積極的因素,特別是一些進步的社會思潮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創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對此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認識,以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繼續豐富和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特別聚焦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史上的“十五次爭論”,包括“問題與主義”之爭、社會主義論戰、無政府主義論戰、科玄之爭、“國共兩黨關係”、“中國革命道路”之爭、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唯物辯證法論戰、三民主義論戰、中國命運之爭、中蘇論戰、“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之爭、計畫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之爭、私營經濟是禍水還是活水之爭、中國改革開放對錯之爭,也正是在這些複雜多樣的論戰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作者按照時間序列,對這些論戰的緣起、史實及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貢獻逐一進行剖析,進一步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孫建華(1969—),男,江蘇鹽城人,中共黨員,博士,博導,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揚州大學兼職教授,揚州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江蘇省高考政治科目命題專家成員,2012年度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著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主編地方志史《大孫居志》,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60多篇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